安史之乱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然而,安禄山和史思明却都死在自己儿子手里,这是为什么呢?
安禄山史思明是唐中期的两个人杰这不假,一个开创了安史的基业,一个延续了安史的基业,但是这俩人的弱点也是很明显的。
那就是两个人对于政治这个东西其实都不是很纯熟,政治是一种含蓄的欺骗的艺术,而这俩人恰恰是很很直接就暴露出了自己的意图,这里也许各有各的原因。
比如说安禄山身体差,双目失明,对于继承人的选择更加急迫;而史思明对于自己儿子的不满意更是形于颜色,一副要痛下杀手的表情。
安禄山剧照
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在他造反之后被唐玄宗给杀了,安禄山对这个儿子应该还是比较满意的,为给儿子报仇,还把在陈留的俘虏给屠杀了。
接下来安庆绪就成了长子,其实安庆绪这个儿子不管才干怎么样,那是和安禄山共过患难的,安禄山能活着有他一份力。
天宝十二年秋天,安禄山讨伐契丹,以奚人为向导,结果奚人和契丹一起打他,安禄山大败,差点没了命。是安庆绪和孙孝哲等保护着他跑路,情形十分狼狈。
矢中祿山鞍橋,鞭弭俱棄,簪履亦墜,獨以麾下二十騎走,上山蒼黃,陷於坑中,男慶緒、麾下將孫孝哲扶出之。又戰數十里,會夜,追騎解,遂投平盧城。平盧騎將史定方領精兵三千赴之,契丹知救至,遂解圍而去,祿山方得脫。
安庆绪剧照
但是到了后来安禄山称帝后却要立小儿子安庆恩为继承人,安庆绪的母亲是安禄山的糟糠之妻康氏,而安庆恩的母亲是安禄山后娶的段氏,安禄山想立安庆恩为储君,应该也有看不上糟糠之妻的意思。
尤其是后来安禄山双目失明作为一个病人,这种心理就更难捉摸了。
其实如果安庆宗没死,储位之争也轮不到安庆绪,安禄山未反前安庆宗已经是范阳节度副使兼太仆卿,继承人地位是明显的。
史思明剧照
而史思明这边情况虽有不同,但是也是有废长立幼的打算,史朝义是史思明的长子,但是并非大豪辛氏之女所生,史思明宠爱辛氏之女所生的儿子史朝兴。
辛氏之女如同娄昭君看上高欢一样看上了史思明,坚决要嫁,史思明自从娶了辛氏,也时来运转了。
思明少賤,鄉里易之。大豪辛氏有女,方求婿,窺思明,告其親曰:「必嫁我思明。」宗屬不可,女固以歸。思明亦負曰:「自我得婦,官不休,生男子多,殆且貴乎!」
如果严谨的来说,史思明到四十岁时也没有大富大贵,唐玄宗还跟他说你的富贵在后面。
史朝义剧照
按史朝义是长子的说法,应该是史思明在娶辛氏之前就有了妻子,但是后来又娶了辛氏,生了史朝兴,史朝义自然就不得宠。
也许安庆绪和史朝义内心中未必没有放弃争储的想法,但现实是残酷的,当安禄山史思明身边的人都愿意倒戈的时候,就有巨大的机会了。
安禄山是文臣严庄和宦官李猪儿两个人朝不保夕,于是力劝安庆绪干,安庆绪表示同意,与严庄在帐外等消息,李猪儿带刀去砍杀安禄山。
史思明是在陕郡让史朝义筑城,史朝义让将士休息,激化了矛盾,史思明要杀了他,于是史朝义手下骆悦等人力劝史朝义干。
史朝义一开始没有想杀他爹,但是这些人串联了史思明的守卫曹将军,史思明在逃跑的时候中箭落马,他还在抱怨曹将军:这胡误我,这胡误我,还想让史朝义留他一命,但最终被骆悦等所杀。
从安庆绪和史朝义的性格来讲,都在军中历练过,安庆绪有精通骑射的记载,史朝义有为人宽厚的记载,两人不能说没有才干,但是性格和能力不如各自的父亲,支撑不起安史集团。
其实主要是能力不行,能力强的话,像史朝义这种性格未必不是明主,但是打不过唐和回纥的联军,就是白搭。
安史内部来讲其实还是认他俩的,也想和他俩走下去,毕竟降唐不如自己当开国功臣,也给了他俩机会。安庆绪退守相州前,史朝义退守河北前都还是认他倆为主的,其实就是没有一场大胜,如果有一场大胜,地位就巩固了,连着输,很快就穷途末路了。
史朝义这个人还是有些可惜,后来史朝义死后,李怀仙为其发丧,将士还流泪,这是安禄山安庆绪和史思明都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