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巳之变又称后金攻明京畿之战,是1629年十月至1630年正月,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后金大汗皇太极率军突袭京师以及明军阻击后金军的历史事件,袁崇焕在广渠门、左安门击退后金军,随后被崇祯帝逮捕下狱,以谋反大逆罪凌迟处死,那么,己巳之变的发生是否袁崇焕的责任?
己巳之变可以说是是明清战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标志着崇祯帝中兴之梦的破灭,京畿地区的防御体系遭到重创或破坏,很多人喜欢用“平辽平到京师”来黑袁崇焕,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首先来开己巳之变前防区归属:
后金军突破长城的关隘及占领的城池,都是属于蓟辽总督刘策的防区,而不是袁崇焕的防区。
此外,袁崇焕曾经数次上书,请求朝廷注意后金可能从辽西地区入侵,已经充分尽到的自己的责任,但未得到朝廷重视。
另外,袁崇焕在之前曾经派军队去协防,但是被顺天巡抚都御史王元雅遣回了。
可以说,在己巳之变发生前,袁崇焕已经做了能做的一切,是没有责任的。
己巳之变中袁崇焕赶到蓟州城驻防,但后金军绕过蓟州时,袁军并未拦截;因此“纵敌长驱”,成为袁崇焕的一个“罪状”。
然而事实并非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原因如下:
袁崇焕驻防蓟州是因为后金主力在攻城战中,几乎每攻必下,己巳之变中,连克永平、遵化、迁安、滦州等城池,因此如果后金军进攻蓟州,袁崇焕就可以凭借蓟州城坚守,处于有利的地位。
如果在蓟州城外拦截,对于袁军是非常危险的,袁军少,而后金军多,进行野战,胜机渺茫。
因此袁崇焕的策略并无问题,其失误是对皇帝夸口说“必不令越蓟西一步”这句话了,但袁崇焕以大局为重,不因为自己夸口就在战略上犯错误,还是值得肯定的。
蓟州之后,战火就烧到了京师城下,袁崇焕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与后金军在广渠门外大战,击退了后金军。
袁崇焕军当时情况如下:
(1)行军太快:袁崇焕军从关外数日长途奔袭到京师,九千骑兵掉队四千,步兵不能兼进,也就是说,袁崇焕军最初只到了五千人;
(2)极度疲劳,士气难振:数天的急行军,军队自然非常疲劳,却未能进城休息,估计士气不会非常高了;
(3)以少敌多:袁崇焕军战前约九千人,对阵的是后金左翼部队,具体人数不详,但入关后金军有十余万,此处两三万应该是有的;
(4)友军支援有限:在袁崇焕军与后金军在广渠门外大战时,京师卫戍部队没有提供有效支援(包括但不限于神机营开炮打死了自己人之类的)。
可以说己巳之变发生时,袁崇焕重新领兵刚刚1年零4个月,训练的关宁军骑兵数量就达到1.5万了,他亲率9千骑兵千里驰援北京,以急行军速度避开后金拦截企图,后续数万步兵陆续赶到。
步骑兵配合有序,军队运动如臂使指,与他不在时明军的呆板表现截然不同,袁崇焕带领9千骑兵与数量、士气、经验都远强于己方的敌军在广渠门野战,即使按照现代的标准,也是非常出色的练兵成绩,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一般将领即使练的再好也只敢偷袭敌人小部队。
而袁崇焕带的部队能跟后金主力交战,还能打出成绩,可以说袁崇焕的练兵能力、统将能力、战场指挥能力超过了同时代大部分将领,而且他还是个文官,在这个制度下可以直接做统帅人才,明朝真是撞了大运了,然后皇帝把人逮捕后杀了。
满桂是公认的勇将, 为什么己巳之变中每一次都打不赢后金,最后赔上性命。不是他战场指挥有问题,而是他的部队素质跟对手有差距。他没有能力去准备好一只由数万骑兵组成,跟后金一样素质的军队,被崇祯逼着出城野战,就已经预感到结局是必输的,后世也并没有因此指责满桂能力不行。
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历来是他被广为诟病的主因,但袁崇焕的所作所为,都在向着这个目标前进,最终是否能实现,不敢臆测,毕竟皇太极也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军事、政治天才。
但从客观上说,还是有可能实现的,何况五年期限还未到。
总之,袁崇焕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是明朝抵抗后金之不可或缺的英雄,袁崇焕一切行动都是为了能够战胜后金军,然而在明末因为皇帝的无能和体制的限制,这不可能实现。
“己巳之变”的爆发让即位之初踌躇满志的崇祯帝察觉到短时间内收复辽东的梦想破灭,便将“己巳之变”的责任完全推给袁崇焕,让他充当替罪羊。
皇太极绕道蒙古入寇的喜峰口隶属于蓟镇防线,归蓟镇总兵张世显管辖,他的直属上司是蓟辽总督刘策,这两人在反击清军失败后回朝没多久就被崇祯砍了头,袁崇焕的官职是辽东经略大臣兼蓟辽督师,可以统管一切辽东事宜,但指挥不动关内的张世显和刘策,当时袁崇焕的上策是不管北京,直接率兵攻打沈阳,围魏救赵,看谁先顶不住,但他不敢,君父有难乞能不救,只能带兵回救北京,结果一路上被皇太极拖着鼻子走,追着清军的尾巴吃土,极其被动!
大明亡于【辽饷】!上下贪污盘剥百姓。而明面上钱花哪去了?所以圆嘟嘟不死谁死?
怎么还有人在给袁崇焕洗白?洗得了嘛?
怎么不说袁嘟嘟杀了毛文龙,让满清无后顾之忧!
不是他的责任,但是他不应该夸海口五年平辽,皇帝极度失望之下杀了他确实不冤枉。还杀了毛文龙,这是最不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