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天人合一的世界
斯威国学
2024-11-22 08:50:54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本章的字面意思。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国家少,民众少,这样的国家是比较好管理的。只要做到两点就可以了,第一,老百姓就算有很多工具,也用不着; 第二,让老百姓对这块土地产生眷恋感,不愿意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而不想迁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是什么意思呢?虽然有车船,用不着去乘坐。虽然有盔甲兵器,但是用不上。让老百姓都回复到最质朴的状态。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段话我们要怎么理解?让老百姓吃得香,穿得美,住得安,愿意受乡风俗约的约束。这样的环境中,两个相邻的国家,鸡犬声可以相互听得到,但是人们也不会有什么冲突,彼此不会打扰对方的生活。
了解完字面意思,我们来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经》有哪些深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些方面的认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
我们中国人讲天人合一。很多人都很好奇,天人合一到底什么样?有人理解为一种精神境界,精神上能像鲲鹏一样扶摇直上九万里,逍遥自在。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有人的脑海中已经浮现一位白发白须白衣老者,站在天上,看着芸芸众生。
其实,天人合一并不神秘,人和社会都遵循自然规律做事,就实现真正的自由了,天人合一了,重点在一个“和”字,是无为而治的结果。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个人内心不平和,焦虑不安,抑郁、恐惧、思虑过重。家庭不和睦,成员之间争吵不断,大打出手,或者冷战。社会不和谐,戾气重,犯罪率上升,报复社会事件频发。国际不和平,冲突与战争不断。这些都是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做事造成的后果。
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什么样?就是老子在本章展现的场景。
有人说,就这?这不是妥妥的农村生活嘛!我们老家就是这样的,我还经常想起陪伴我的那条大黄狗呢!人倾向于把美好的事情留在记忆里,很多进了城的人都会怀念自己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但是,现实是,从古至今,没有哪个农村有本章这样人民安居乐业,一片祥和的场景,唯一出现的就是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里。而陶渊明的桃花源,虽然美好却与世隔绝,跟老子的小国寡民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如果你仔细阅读本章,就会发现一些平时注意不到的细节。你会发现,老子展现的是高度发达又和谐的世界,并非有些人口中的原始社会,也并非仅仅是农村生活。
在本章的社会中,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这里的伯,念bai,通百。什伯人之器是什么?什么东西能够用到十人、百人?老子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冶铁业已经很发达了。比如说造剑,干将莫邪剑在铸造的时候就用到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方才铸就而成。什伯人之器大概是兵器、农工器具或造车船、建房子的工具。虽然国小,百姓少,但是,什么工具都要有,只是不去用,或者用不着而已。同样,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国家还要造车船、码头、铺路、制造盔甲兵器……
有些人认为老子想要回到原始社会,这是越活越回去了。原始社会没有国与民的概念,也没有安居乐业,只有弱肉强食和一些朴素的情感连接。
而且,人民群众要做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看上去要求不高,其实不然。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是求生存,二是求发展。生存是什么?三天饿九顿,能吃一顿稀饭,有能遮羞的衣服,有挡风遮雨的地方就已经让人心满意足了。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则不然,已经属于发展了。甘其食,百姓不仅有吃的,而且要吃得好,对食物满意。那么,农业要发展,保证粮食丰收,肉蛋奶得供应上,水利必须建设,因为农田要灌溉,水灾得防治。而且,农产品得卖得出去,所以也需要商业。美其服,人民不仅有衣服穿,衣服还要美观,那么,农业、纺织业、贸易得发达。安其居,房子至少要做到挡风、遮雨、防寒才能算得上安其居吧?这样的房子肯定不是用树枝和草搭个帐篷,或者挖个洞就能实现的。那么,建房子又需要建筑师、人工、建筑材料。
这样算下来,农工商,哪一样不要发展?经济发展有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国家之间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即使完全没有出口,至少投资和消费能带动经济发展,在内部形成正向循环。更何况,这里的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主要的意思还是国家之间彼此没有冲突,不去打扰别人生活的意思。
那么,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百姓为什么有工具却不使用,不愿意离开这个国家?
简单来说就是为政者要让百姓生活在一个物欲较少的情境里,并且深爱这个国家。稍为深入一点地说,就是国家和百姓有良好的物质和情感连接。
百姓重死而不远徙。什么叫重死?就是把生命看得很重,害怕死亡。重死肯定不会是因为物质,人会为了物质很轻易地去死,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人的思想被物占据的时候,生命和物是一样轻微的。那么人会为什么而重死呢?也不是为了面子和自尊。人之所以重死,一定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爱的连接,亲情、爱情,对于家、家族,乃至国家、民族的爱。只有爱,才会让人把死看得很重,当危机发生时,才会奋不顾身,勇于担当。
百姓之间也有深厚的情感连接,这就是乐其俗。能够形成风俗,必定是大众之间有来有往,在来往过程中长期形成风尚、礼节和习惯,并且都认可,都遵行。这里说明,百姓自身平和,由自身平和的百姓组成的国家也很和谐。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个国家的民众虽然物质丰富,但是并不重物质,而是重精神、重情感连接。物质要丰富,思想要淳朴,要让百姓的思想回到最质朴的状态。老子一直在强调这个社会要注意智者。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智者与愚人相对,是指那些一知半解,还自以为是,让国家陷入混乱的人。一个国家智者越多,越混乱。而民众无知无欲,回归到最质朴的状态,这个国家才是和谐的。
小国也有国防,有甲兵装备国家,军事威慑也是重要一环,但是,仍然用不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可以不示人,不能真没有。就像我们的身体,免疫系统一般用不上,但是,不能没有,如果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只有死路一条。
小国不仅有国防,还有外交。邻国相望,这个“望”字,就很有意思了。“望”本来指向远处看,向高处看,还有观察的意思。中医有望闻问切,通过观察五色来判断病人的病情。所以说,各个国家并不封闭,不像现在某个半岛国家几乎不与他国交往,而是有相望,有鸡犬之声相闻。为什么这里会提到鸡犬之声相闻?两个国家能做到鸡犬之声相闻的地方是边境线,紧邻的国家很和谐,没有出现侵占别国土地,没有战争,才会出现鸡犬之声相闻的场景。国家与国家之间对彼此都有所了解,只是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相互不干涉内政,不侵犯各自的领土而已。
这不正是咱们国家指导两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嘛!这五个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既然有农工商,谁来管理和发展?士,即管理者,这里就是小国的为政者。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都有“使”字,就连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都隐含着“使”,并非自然发生。“使”这些发生的,或者说架构这些情境的,是为政者。古人讲,士农工商,士管理农工商。前面章节强调过无数次,管理者架构情境不等于我叫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你必须按照我说的去做,而是自身无为而治,因为百姓有对美好生活本能的向往,他们会自动自发的朝这个方向努力。
这里要说一下,有人认为,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中,社会秩序是人民自动自发形成的,单凭个人纯良的本能就相安无事。了解过人类历史,看过动物世界的人都知道,这不可能。
完全遵循天地之道的动物,相互斗争、弱肉强食是常态,为争夺交配权而斗,为争夺食物而斗,为争夺领地而斗……你能想象,看起来不起眼的蚂蚁,居然不仅会打仗,有些物种的蚂蚁还会豢养奴隶,这些蚂蚁奴隶管理蚁穴,清洁卫生,搜集粮食、照料幼虫,这不跟古代的人类一模一样嘛!现代人要是投胎,一不小心变成蚂蚁奴隶,高喊要蚁权,就算喊破喉咙也没用。不光动物,植物也一样有斗争。森林中一棵树老死,留出一个空位的时候,等待这个机会的树苗就会立刻开始竞争,争夺阳光,哪棵树基因好,生长速度快,长得高,才最有可能成为大赢家。
人类社会,如果像动物一样没有遵循天道的人德,只是完全遵循天道,斗争是常态,和谐反而是最难的。天人合一的和谐世界,并不是放任不管就能实现的,是需要无为而治才能构建出来的。可以说,这是理想的世界。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文化是多元的。
老子的时代,一个人即使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除了架构自己国家的情境,还不得不面对其他国家的挑战。
时间来到现代,我们中国虽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又在面对新挑战,即西方暗黑丛林的思想,不得不步步为营。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在老子那个时代是一种理想,在今天仍然是遥远的梦想。
不过,虽然国家、世界这些复杂的天人合一的大情境建设起来相对困难,个人、家庭、组织的情境建设起来还是相对容易的。关于个人如何修身,家庭的家长、组织的领导者如何无为而治,都在前面的章节中穿插讲过,这里就不赘述。
老子在前面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一方面来源于管理者架构的情境,另一方面来源于百姓自身需求而采取的行动。国富民强了,百姓不认为是上层的功劳,为政者也不会把功劳据为己有。
但是,这么多的小国,能做到国泰民安,没有冲突,不打仗,不去侵扰对方,怎么实现?就跟每个国家的百姓一样,需要君王无为而治的管理,才能实现和谐社会。
所以,小国之上,还要有一个最大的国,在这个国中,有一个最高身份、最大的角色,而人们平时都注意不到,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这就是天子。太上,下知有之,是无为而治的状态。这也正符合周朝的政治制度,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怎样的的国家是比较好管理的?
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把大的组织变成若干的小组织。小的组织比大的组织更容易管理,更容易形成向心力。在小组织下,只要让人民的一些基本需求满足了,人民就会有幸福感。
因此,小国寡民的意思就是把大的环境,变成一个一个易于掌控的小的环境。在这个小的环境中,打造出一个令老百姓安居乐业不愿意离开的情境来,就可以达到天下祥和的状态了。
人们学习的时候一定想知道,我为什么要学?学习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道德经》共计八十一章,前七十九章都在提升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做事,到了第八十章,就是效果展现。在小国寡民的世界中,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君王成就自己的大业,政治清明,社会井然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
这样的人,内心是平和的,这样的家庭、国家、天下,是和谐的。
这就是天人合一的世界。
2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