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还在国外读书的堂弟跟我打电话咨询要不要回国内公司发展的问题。
按照他的描述,他现在手头上已经拿到了一份杭州的实习OFFER,实习期的工资是4000左右,但是转正后就基本上能有个6000左右。
堂弟自己也非常纠结,因为他觉得自己虽然在国外读的不是名校,但好歹也是海归,一个月工资只有4000块钱,真的是有点低啊。
在国内,一个月工资4000元左右,到底算不算低收入?这个问题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做分析:
1.所在区域
4000元的月收入,如果是放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可能连一个应届毕业生的月工资都没达到。从这个层面上说,就属于低收入。
但如果放在二三四线城市,这个收入我可以跟你毫不夸张的说,算不上低收入,以我所在的中部某省会城市(准二线)的实际月工资来说:
应届毕业生刚毕业,2-3K;
主管级别4-6K;
经理级别6-10K;
当然,如果是销售岗的话,相对来说就会高一些。所以你看4K的月收入,在我们这里可能都是一个基层管理者的工资,算不上低吧?
那要是在一些小县城,这个工资那就更不低了,因为当地的工资最高也就是在2-3K左右。
2.不同年龄段
同样是4000块钱,如果你是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这笔收入至少足够养活你,还能有一笔小存款。
但如果你是一个已经在职场努力做了3-5年的职场老鸟,这笔收入显然就低了。因为按照一个职场人的正常发展路径,3-5年,收入基本上能够翻一番了,有的能达到6-8K左右。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成家,而且还有小孩的人,4000块钱那就有点捉襟见肘了,不仅要有房贷、家庭生活的开支,还有小孩的相关费用,够呛。
3.不同行业和岗位
当然,这里还跟所处的行业和所做的岗位不同有关系,相对来说,一个在房地产、互联网和教育等行业的职场人,收入会明显比其他行业会高不少。
比如我所在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应届毕业生的起步薪资就是4K以上,做到第二年基本上都能达到5K以上;但比如像财务这样的岗位,相对来说就不会太高,可能一年后也就是不到4K。
所以,究竟4000元的收入低不低,我们可以在参考上面说的三个标准后做一个简单的判断。
那么,可能很多人会问了:李总理明明在两会上说过,现在国内还有至少6亿的人月收入不足1000块钱,为什么会有不少人觉得4000块的月工资收入低?
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下面三个:
1.物价、房价高
首先大家觉得4000块的月收入低的主要原因还是现在的物价相对之前较高,如果对比一下之前的万元户,大家可能就有概念了。那个时候的万元户至少可以相当于现在的80万左右的资产。
而如今物价、房价都涨了不少,同样的一百块钱之前可以买到很多东西,现在可能买几个苹果就花掉了五分之一。那就更不要说高居不下的房价了,动则上万的房价,让很多人望尘莫及。即使凑齐了首付,光月供就够压力山大。
拿我所在的城市来说,每个月的月供基本上要花掉我一半的月收入,然后还有家庭和小孩的开支,所以不要说4000块钱觉得低,就算是1万块钱的月收入都可能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2.相互攀比
如果你刚毕业没多久,你就会发现以前的同学谈论越来越多的一般都是和做什么工作?每个月拿多少工资?什么时候买房买车?等等这些问题。
似乎之前学生时代的纯洁友谊就这么没了,身边人开始变得“功利”起来。因此原本你觉得自己一毕业就拿到了月收入4K的工作,应该还不错。结果一问身边人才知道,他们第二年就拿到了8K以上的工资,还有人在短短的三年内实现了年收入20万以上...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所以即使原来的4千月收入并不低,但经过一比较,很明显就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了。这种情况在自己的父母或者七大姑八大姨中的对比就更加突出了,似乎现在走出去没有几万块钱一个月,那你读的书就是白读的。
3.个人欲望膨胀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似乎没有买不到的东西,只有想不到的东西。
你说你没钱买车?没事,4S店有0首付;
你说你没钱买房?没事,楼盘给你最低首付,不限购;
你说你没钱去旅游?没事,旅行社推出了分期游...
正是因为这样无节制的引导消费,让不少人都陷入到了“过度消费”的泥坑中,随之而来的就是个人欲望的膨胀,即使自己没钱,也要买最新款的包包和口红。
这样的状态下,别说是4千低了,就是4万可能都嫌少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校园裸贷会时常发生的原因,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那么,怎么做才能提高自己的收入?
我不会告诉你如何快速地从4K到40K,因为我自己离这个还差得很远。但这些高薪的人身上所具备的特征,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的。
1.提升核心竞争力职场里面很多人会陷入到这样一个误区:老板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不然那不就吃亏了?
但其实这种思维真的是害死了不少年轻的职场人,其实想要拿高薪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
你得告诉老板你值多少钱?
如果你每次只是把领导布置下来的工作做好就完事了,那么你永远也得不到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因为常规的工作最多只能把你训练成一个合格的员工,但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职场人,你得不断地去跨越自己的工作领域,从中学习到更多更深的技能,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些才是你职场的“护城河”。
比如你是做文案编辑的,那是不是可以往文案策划的方向上做一些工作?到时候你掌握到的能力也一定不止是文案和编辑类的技能,还有整个营销推广的思维以及行业的全套方案策划。
要知道现在一个优秀的策划岗位,在外面的方案报价基本上都是在几万块钱左右。
2.注重积累人脉资源尽管你可能对社交有恐惧症,但这不妨碍你积累人脉资源。无论是身边的朋友和同事,或者是各个领域的陌生人,只要这个人能做出一些成绩,那就值得你去观察和学习。
举个真实例子,之前我有一个好朋友毕业的第一年、第二年算是比较迷茫,也换了不少工作。虽然是证券行业,但每个月也只拿着大概4K不到的月收入。直到后来,他进入到一家做知识产权申报的公司,开始从项目申报员做起。
期间他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一个社交平台,在那里面因为表现积极后来还成为了里面的负责人之一。
再后来,这个平台的老板由于也想要在一个地方搞一个帮助企业申报知识产权的孵化器,而我的这个好朋友这段时间的表现赢得了他的认可,很快老板就说服了他,他也从原来的一个项目申报员,直接跳级到了整个孵化器项目申报部门的总监,薪资直接涨了三倍。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我的这位朋友这么幸运的,但当一个人本身能力还不错的时候,如果能够有贵人扶持,平步青云又何尝不可?当然,这个前提也是你的人品和能力都能得到领导的认可。
3.拒绝短期“诱惑”,聚焦长期价值现在走到哪里都会说到一个词——“流量”,尤其是流量明星成为了全民热捧的对象。
但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某个人可以说是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全国的大网红,但很快也就被新的“流量”给冲下去了,然后被遗忘在一边。
但对于那些真正有实力的人来说,不论什么时候“出道”,我们总能在江湖中想到他们。因为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和出色的作品,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脸庞。
职场中也是如此,我们难免会被一些短期看上去非常大的“诱惑”给骗走,比如你明明知道自己所处的公司在未来有发展前景,但因为工资低,而去了另外一家稳定的大公司。这自然是人之常情,所以那些真正能有明确目标和长期主义的人,最终才能获得回报。
Facebook的扎克伯格屡次力排众议,拒绝大公司的高额收购保下Facebook就是如此;
马云在当时国内电商市场一片空白的时候,领着“十八罗汉”一直坚持到现在,才有了如今的阿里集团...
一时的得失并没有那么重要,人生的路还很漫长,谁能忍住眼前的诱惑,谁就能走得长远。
一个月的收入只有4千到底算高还是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如果你现在就是这样的收入状况,也不要太灰心,你要想的是:
4K的收入只代表我现在的收入,我在半年后,一年后能够达到怎样的收入水平?为此我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目标?采取什么措施?
还是那句话:想要老板给自己开高薪,首先得要问问自己到底值不值这个价?
@陈小星 原创,喜欢的可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