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锦瑟》:点评式教学思考

毒小寨文化 2025-02-09 09:22:51

李商隐《锦瑟》:点评式教学思考

最近在看张丁丁老师的《古诗文评点选粹》,觉得张老师提出的评点式教学很有见地。其实,宽泛意义上说,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评点,就是一种鉴赏。没有评点的鉴赏那学习就成了单纯机械的记忆,只有经过含英咀华地评点鉴赏才能将情感喜好赋予作品,从而学进脑子,学进心里,才能将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生命体验。

大浪淘沙,经过历史洗礼而广为流传的古人评点自然价值重大,这些评点包括古人诗话、词话、集注、笔记等,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随便举一例: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一段话里有对宋词的整体把握,也有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更有对文学阐释学的独到见解,掩卷沉思,文短意长,非几句话所能道尽,但若肯去思考,对自己的思维发展和审美创造何尝不是一种锤炼打磨呢?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其实除了这些评点形式外,还有一种古人的重要评点形式不可忽略——诗评诗。

诗评诗,简单地说,以诗评诗也。

提到诗评诗,就不得不提元好问。可能很多人对元好问不太熟悉,但他有两句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元好问曾写了大量“论诗”绝句,用绝句的形式评点前人及其作品,情理俱佳,文质兼美,堪称绝作。最近恰好在备李商隐的《锦瑟》,就想到了元好问的《论诗·十二》: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李商隐的诗好啊,尤其是那首《锦瑟》,朦胧婉约,妙不可言,宋初一群人推崇模仿李商隐,以至于形成一种诗歌体式——西昆体,这些诗都很好,可惜就是朦胧隐晦,读不大懂,也没有注家敢去注释。

后来王士禛有样学样,也写了很多诗评诗(论诗诗),在《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其十一 》:

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

千年毛郑功臣在,犹有弥天䆁道安。

李商隐的《锦瑟》太难懂,排列典故,水獭祭鱼,让古今以来的注释家都无从下笔,即使注释《诗经》的毛亨郑玄和阐释佛学的释道安还在,也难以说清。

在讲解李商隐《锦瑟》时,如果能将这两首论诗诗呈现出来,对于让学生准确理解李商隐的诗歌风格无疑是有裨益的,元好问王士禛也算是诗歌大家,他们都感觉朦胧隐晦,我们自然难以例外。

此外,李商隐逝世时,好友崔珏曾写过两首《哭李商隐》,算是论人诗:

其一

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抱长叹。

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干。

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

其二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这两首论人诗对于我们了解李商隐同样是一扇窗口,可窥一斑,也算是评点的一种形式吧,至于这两首的意思,还算好懂,不再阐释。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李商隐的一生怀才不遇,蹉跎无成,但人生不幸,诗坛有幸,他开创的这种朦胧婉约风格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0 阅读:0
毒小寨文化

毒小寨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