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中的这句话到底该怎样解释?这样是不是更好一些?

毒小寨文化 2025-01-10 09:20:38

《过秦论》中的这句话到底该怎样解释?这样是不是更好一些?

《过秦论》是贾谊名篇,是政论鸿文,有上中下三篇,其中上篇被选入了高中语文选必修中,教材要求精读,并且全文背诵。

全篇文章骈散结合,整体上还算好理解,但其中有两句“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在翻译上似乎有点争议之处。

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上是这样解释的:良将手持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摆开锋利的兵器盘诘查问。

这个翻译前一句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良将”和“劲弩”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一个是人,一个是兵器,自然不能并列,而是主宾关系,中间只是省略了动词“执”,即“良将(执)劲弩守要害之处”,如此就通了。

下一句的翻译就值得商榷了。

首先前后两句是对仗关系,“信臣精卒”对“良将劲弩”,后者是省略了谓语的动宾关系,前者也应当是,即“信臣(将)精卒”,可靠的大臣率领着精锐的士卒。

其次从并列的角度来看,古人的等级观念非常严苛,不同等级的人或物是不随意并列的,“信臣”指可靠的大臣,“精卒”指精锐的士卒,一个是上级统治者,一个是下级普通士兵,放在一起并列总会有些别扭,不合古制。同样是这篇文章,你看前文: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你看这一段,战国四君子同列并称,“韩、魏”等国合纵并称,“宁越、徐尚”等人为智谋之士,“齐明、周最”等人为通使之人,“吴起、孙膑”等人为将兵之人,分门别类,按部就班,同类同列才能并称,这是古人行文说话的习惯。

最后,从情理上说,“信臣”指可靠的大臣,与前“良将”相对,当指文臣,可能朝廷派往各地的行政或监察人员,“钦差大臣”是也,当地的“精卒”受其节制统率自然在情理之中,若理解为并列,“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摆开锋利的兵器盘诘查问”,大臣和士兵都拿着兵器盘问过往行人,这画面就大大降低了“信臣”的威严感和气势,也似乎不大合乎常见画面。这两句正想表达秦朝在一统天下之后,“攻守之势”已经发生变化,但秦朝仍然用“马上得天下”的办法“马上治天下”,武力威压,强权统治,“可靠的大臣率领精锐的士卒摆开兵器盘诘查问”,这样的画面更有威慑高压之势,更有睥睨天下、我行我素的高傲之态。

当然,宽泛意义上说,将“信臣精卒”理解成并列关系也并不算错,因为“信臣”率领“精卒”也在情理之中,但综上所述,将“信臣精卒”理解成“可靠的大臣率领精锐的士卒”既与上句对仗工整,又更合乎情理,画面也更贴切威严,岂不更好?

我们的教材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当然应该精益求精,好中求好,有更好更准确的翻译,我们为什么不去遵从呢?

0 阅读:2
毒小寨文化

毒小寨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