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贾谊论》看《屈原贾生列传》

毒小寨文化 2025-01-18 09:28:51

从苏轼《贾谊论》看《屈原贾生列传》

苏轼出品,必属精品,今天来看他的《贾谊论》。

开篇议论便石破天惊: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一个人拥有才能并不难,怎么将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才是最难的,贾谊,拥有旷世之才,却不知道怎么将自己的才华施展出来。

这就是给贾谊定性了,贾谊如此,屈原也是如此,司马迁将二人合为一个传记,可能没有考量到这一点,但也正好暗合。

屈原贾谊都拥有王佐之才,这不需要多说,“贾生才调世无伦”,历史早有定论,但他们怎么就“自用者实难”呢?

苏轼紧接着写道;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这几句话也许不大好理解,联想苏轼《晁错论》中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就一下明晰了。

要想成就大事业,除了有超世之才,还必须有坚韧(忍)不拔的意志。你的追求越大,你的理想越远,越需要坚韧(忍)之心,要耐心等待,择时而动。你有才而未能施展,未必就是君主不重用的客观条件,还有可能是你自身不够坚韧(忍)的原因。(我喜欢将两词连用,性格要有韧性,百折不挠;同时要坚忍,忍耐孤寂,待时而动,乘风而起,扶摇直上)

再联想苏轼《留侯论》中的观点,你发现苏轼真是在苦口婆心地告诫我们: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志在远方,就要“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困难或得失而牵动情绪,要荣辱不惊,豁达乐观,同时寻找时机,积极作为。

以贾谊为例,苏轼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操作策略: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你应该和各方面都搞好关系,尤其是政敌,政治上你树敌太多肯定会一事无成,要慢慢来,优游交际,慢慢熏染,上使天子深深信任,下使同僚不疑不忌,一朝得志,再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纵横捭阖、兼济天下。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就不在速。只可惜,贾谊才华出众,却锋芒太漏,一上来就得罪了连汉文帝都不想得罪的“绛、灌之属”,这就注定了汉文帝只能牺牲他,贾谊也就被流放了,更悲催的是: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处顺境易,处逆境难,贾谊就是这样的人,汉文帝当年召见,相谈竟夜,意气风发;而被贬以后,尤其是在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苦痛压抑,以至于最后郁郁而死,岂不可悲,就连伟人都感叹道:

七绝·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我们都崇敬同情贾谊,但也不得不说,苏轼的那句评价“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真的很贴切,才能卓越固然可贵,意志坚韧也非常重要,过刚易折,欲速不达,贾谊如此,屈原也是如此。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句话话糙理不糙,当年留侯张良忍得住黄石老人的几番考验,才得到太公兵法,进而功成名就;淮阴侯韩信忍得了胯下之辱,才有后来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一言以蔽之——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0 阅读:15
毒小寨文化

毒小寨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