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三次听人劝,躲过刘邦的三次猜忌,最后一次还被下了大狱

南松聊过去历史 2024-10-22 14:27:16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西汉,第一件事就是论功行赏。

群臣议论的焦点无非是萧何、张良、韩信和曹参四人,七嘴八舌,许久也无定论。最后,还是刘邦拍板,第一功臣就是萧何:

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刘邦说,在争夺天下时,其他人都是猎狗,只有萧何是猎人。

萧何于刘邦,等同于“本钱”,无论刘邦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只要“本钱”还在,就还有人、钱、粮食和一块安全的地盘,就能继续战斗。

但是伴君如伴虎,没有人是例外。

刘邦对所有人都有防范,在夺了天下之后,对“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尤其忧惧。

刘邦驾驭三人的方式,就是不断测试忠诚度。

韩信应对不力,所以被杀;张良早已看透形势,功成身退;而萧何的应对策略就是“听人劝,吃饱饭”。

刘邦曾经至少三次动了收拾萧何的念头,萧何都及时听从他人建议,果断取舍,得以善终。

一、把家人都送去前线

前204年,刘邦与项羽正在激烈厮杀中,萧何则一如既往地在后方为刘邦输血。但刘邦却仍然忙里偷闲,多次派人回关中对萧何进行口头表扬。这种异常的频率,引起萧何手下鲍生的注意。于是,鲍生对萧何说: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鲍生说,大王这么频繁地派人来表扬你,这是对你起疑心了,你应该把宗族里能打仗的子孙兄弟们,通通送到前线去,这样大王就会继续信任你啦!

于是,萧何把自己宗族里几十人都送到了前线,刘邦果然大喜。

萧何直接了当的让刘邦看自己的底牌,是刘邦最喜欢的为臣之道。

这一点,刘邦后来再推萧何为首功之臣时,还特地拿出来讲,因为放眼群臣,没有一个人能像萧何这样,把这么多亲戚的性命都押给刘邦的。

二、将全部家产都献出来用于军需

前196年,韩信被杀后,萧何被封为汉朝最高的官职相国,刘邦另外赏赐给他5000户的食邑,以及500名士兵护卫。

萧何其实并不是西汉的首任相国,在他前边,韩信、曹参和傅宽都担任过。当时所有人都来祝贺萧何,惟独一个平头百姓召平却来唱衰。召平说:

“祸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原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

这是说,相国大祸临头了,皇上现在在外打仗,你在大后方却被加食邑和护卫,这是因为韩信的事,对你也起疑心了。你现在必须拒绝封赏,并把自己的私产全部贡献出来支援军需,方能避祸。

对召平这个草民的建议,萧何也能从谏如流,果断照办,刘邦得知后,再次龙颜大悦。

三、自污名节以避祸

前196年,刘邦讨伐英布期间,又多次派遣使者回长安问候已经是相国的萧何,而萧何浑然不觉其中的危险,仍然兢兢业业地为刘邦稳定后方,不断输送兵源和钱粮。

这时候,有个无名氏对萧何发出了警告,说你十多年来勤勤恳恳,天下民心都依附你,你的名声也特别好,皇上这是对你又不放心了。所以,无名氏建议:

“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

你不如低价强购民宅,再放些高利贷出去,把自己搞臭,这样皇上就放心了。

果然,当刘邦回朝时,很多老百姓拦驾,哭诉萧何干的坏事。

刘邦岂能不知萧何的用意?于是,他笑着把诸多诉状交给萧何,让他自己看着办。

萧何说:“既然这些老百姓没地没房了,那不如圣上把自己打猎的上林苑拿出来,分给老百姓吧。”

刘邦这下子真火了,心说这哥们儿难不成真变坏啦?不把自己侵占的民宅田地交出来,返过头却来惦记我的财产!

于是,萧何平生唯一一次被下了大狱,还被戴上了刑具。

刘邦这次半真半假的操作,其真实用意当然不是真要把萧何搞死。所以,当有人出来替萧何说话时,刘邦就坡下驴,就放了萧何。

萧何出狱后,连鞋都不穿,就急急忙忙找刘邦去谢罪。两位老战友心意相通,刘邦说:

“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

我是个昏君,你是贤相,我把你关起来,就是让老百姓知道,是我的过错啊!

皇帝能对臣子做出这种宁可让百姓骂我、也不能骂你的自我检讨,即使放到整个历史上,应该也没有第二例了吧。

从此,刘邦对萧何再无芥蒂。

第二年,刘邦病逝。他很放心身后的西汉,因为有萧何在。

又过了两年,前193年,汉惠帝向病重的萧何咨询,在您之后,谁可接班啊,您看曹参行不?

萧何一听,回答说,陛下选择了曹参,我就安心了!

其实,曹参与萧何一直很不对付,但萧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能一心为公。

所以,千百年来,萧何的名字,已经成为贤相的代名词。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0 阅读:5
南松聊过去历史

南松聊过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