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史情报处
编辑|文史情报处
轰鸣的机枪声,隆隆的爆炸声,飞舞的火光,这是乌克兰与俄罗斯坦克在战场上进行残酷较量的写照。
曾经铁血无比的坦克,如今沦为了冰冷的废铁,一辆辆坦克惨遭击毁,炮塔四分五裂,车身焦黑变形。
它们曾是两军的王牌武器,如今却成了淬火生命的祭品,在信息时代的战场上,坦克的地位是否还如往日?它的作用是否已经被削弱?一场看似迥异的较量,或许正在改写着机械化战争的本质,当烟尘散去,历史的天平又将向何方倾斜?
01优势兵器的运用:苏联红军的T-34坦克
坦克,这种出现不过几百年的战争杀其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争迭代,已经变得非常发达了,可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件战争利器,一件打下了二战闪电战的主要利器,在如今的时代光芒竟然慢慢消失了,这让人们开始怀疑,这样的战争利器在这个时候真的还有用么?或许在坦克的发展历史上我们可以窥见端倪。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尽管苏联红军装备了在当时可称先进的T-34坦克,但这种优势并没有体现在战场上,究其原因,苏军在坦克运用思想和编制构想上的缺陷是主要因素。
具体来看,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之际,T-34坦克作为苏联新型主战坦克,在装甲防护、火力等各方面明显优于德军坦克。
其前装甲可达45毫米,后装甲达到40毫米,远超同期德军三号和四号坦克,76毫米炮也优于德军坦克,然而,这些数据优势并未在战场上体现出来。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苏军没有采取集中运用坦克的战术思想,坦克本应集中使用,发挥冲击力,但苏军将T-34坦克分散到各个步兵师,与步兵混合作战。
这些坦克往往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发挥不了优势,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德军坦克采用集团军级装甲兵集团,集中运用,一旦遇到分散的苏军坦克即以少胜多。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坦克内部编制,以德军坦克为例,其内共有5人,分别是车长、驾驶员、炮手、装填手和通讯员,任务分工明确。
苏联T-34内只有4人,无车长,一个人需要兼顾两项任务,这降低了作战效率,据统计,同一时间内,德军坦克可以开炮3次,而苏军T-34仅1次。
苏联红军在坦克这一新兴兵种上,无论是战术运用还是内部编制,与德军均存在一定差距。
这说明单纯的装备优势并不等同于战场优势,正确的运用思想同样至关重要,这一历史经验对当今军事力量建设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02主战坦克的局限性与未来走向
主战坦克作为地面装甲力量的代表,从二战时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战争形式不断变化的今天,其局限性也日益显现。
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使用苏制坦克与以色列作战,却遭遇惨败,因为以色列军队装备有美制反坦克导弹,使得阿拉伯坦克变成了活靶子。
在90年代的车臣战争中,俄罗斯坦克部队也非常被动,无法在格罗兹尼的城市巷战环境中发挥作用,反而成为车臣武装分子使用RPG火箭筒轻易击毁的目标,这些战例说明,在对手掌握反坦克武器时,坦克的防护力已不够看。
21世纪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坦克得到广泛运用,似乎扭转了这一颓势,但其实并非坦克本身获得巨大进步,而是运气使然。
2004年费卢杰围城战中,坦克对付的只是装备落后的伊拉克民兵,在这种环境下其防护力才大放异彩。
而且这场战斗也暴露出坦克机动能力的局限,费卢杰原始的城市建设让坦克只能依靠推土机开辟出新道路,如果是在现代化都市中,坦克就会完全陷入困境。
当今主战坦克的发展道路是“大而全”,不断加大火力、防护力等全方位能力,这导致单车重量不断增加,日本90式已达50吨,与德国二战时期的虎王坦克相当。
采购成本亦水涨船高,90式单价高达850万美元,法国勒克莱尔更是1260万美元,这给许多国家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
可坦克并非百万大军的“扛把子”,其防护和火力优势已面临挑战,未来无人机和机器人等新型装备可能取代其在城市作战中的地位。
03主战坦克:发展空间与天花板
主战坦克作为二战时期变革战略格局的明星兵种,凭借其优异的防护力为其夺得了地面霸主的地位。
然而随着反坦克装备的精确化和威力的提升,主战坦克在现代战场上的表现明显不如从前,以乌克兰战场为例,俄罗斯最新型的T-90M主战坦克也很难抵挡住乌军的各种反坦克手段,那么,主战坦克的发展是否真的已经碰到了天花板?
首先主战坦克的火力、防护、机动性很难有突破,美国的M1A2、德国的豹2A7+、俄罗斯的T-14等新型号虽然在这些指标上有提升,但较之上一代并无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它们的重量却在快速增加,已经达到60吨甚至70吨,这将对运输和过桥产生诸多不便。
美军的C-17运输机原本可以运送一辆M1A2,但如果是增重后的新型号就难以实现了,超重的坦克很可能无法通过许多公路桥梁,存在巨大风险。
主战坦克的防护力正在被削弱,新型反坦克导弹如“标枪”可轻易击毁任何主战坦克,甚至是路边遥控爆炸装置也可重创它们。
伊拉克战争期间,不少M1坦克被小型无人机携带的微型炸弹击毁,一架无人机加一个小型炸弹,与一个价值上千万美元的主战坦克相比,其效费比极低,类似案例在乌克兰局部冲突中也有出现,这充分说明主战坦克的防护并非绝对。
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主战坦克的作用,历史上它主要解决的是步兵对装甲目标的无力,如果拿掉其强大的装甲防护性能,它也就退化成普通装甲车了。
只要单兵反坦克武器的射程不能超过坦克主炮,它就仍有其独特优势,毕竟,主战坦克具有无与伦比的载员生存能力,这仍是它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展望主战坦克的未来,关键是要认识到其重要性正在下降,在许多战场环境下,其效费比已明显不如空中平台。
不过,只要不脱离现实,坚持适度发展,避免过度依赖,主战坦克仍可在陆地作战中发挥关键作用。
未来的主战坦克也许会更轻更快,强调机动性而不是装甲防护,与各种无人装备相协同,在高技术环境下重新焕发生机。
当然,主战坦克并非一成不变,各国都在不断改进装备以适应未来战场,比如,为增强态势感知,T-90M配备全天候视野系统,为保护车员,其配备遥控武器站。
这说明主战坦克仍在积极拓展其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主战坦克也开始与无人装备结合。
例如中国的Type 15轻型坦克就可搭载无人机进行侦察,这类轻快坦无人协同作战有望提高主战坦克的生存能力。
尽管面临各种挑战,但只要不盲目地跟随发展路线,坚持因势利导,主战坦克仍可在未来战场发挥独特作用。
它需要与时俱进,调整优化自身配置,与各种新型无人平台形成有机衔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种装甲战斗平台就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主战坦克的发展方向确实值得思考,过重的坦克是否还适合未来战场,轻型化与电子化是否才是正确道路,各有不同见解。
但无论如何,主战坦克作为重要的陆战装备,其发展应该以实现作战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成本效益。
我们期待主战坦克能在保持作战优势的同时,更好地适应未来战争形态的变化,各国应开放交流思想,共同探索主战坦克发展的最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