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疯了给联合国机构贴恐怖组织标签

我叫小凡 2024-06-04 22:31:53

《耶路撒冷邮报》日前报道称,以色列议会正在推动通过一份法案,拟切断与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UNRWA)的联系,并将其宣布为「恐怖组织」。将联合国救援机构贴上「恐怖组织」标签,这是继以色列代表在联合国大会第十届紧急特别会议上粉碎《联合宪章》之后,以又提出一项惊人的计划。

几乎同时,UNRWA媒体顾问哈斯纳(Adnan Abu Hasna)对此表示反对,强调UNRWA在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上的关键作用,并批评以色列此举为是「危险的、不可理解的、前所未有的升级」。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也强调对UNRWA的支持,指出其角色的「不可替代性」。

从1949年开始,UNRWA就是中东一个不可或缺的人道主义支柱。 1948年第一次中东大战后,大量巴勒斯坦人被迫离开家成为难民。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合国成立了UNRWA,任务就是给难民紧急帮忙。不管是当年流离失所的人,还是难民的后代,都是UNRWA照顾的对象。他们在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的西岸、东耶路撒冷,加沙,办学校、开诊所,提供教育、医疗,还有各种社会服务、紧急救援,甚至连难民居住和基础设施都得管。基本上,难民需要什么,他们就干什么。

UNRWA的资金全靠成员国自愿掏腰包,谁给多少不一定。近几年,几个「金主」不给钱了,或者暂停资助,让UNRWA已经难为无米之炊,难民们享受到的服务也因此打折。但就算这样,每次战火一起,UNRWA总是冲在最前头,给难民送去援助。

如果以色列最终对UNRWA采取行动,无疑树立了一个极为危险的先例。这在国际法和国际关系领域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不稳定的模式,如波及其他国际组织,并必然会对未来的援助行动产生寒蝉效应。

以色列就是想以此起到一系列负面影响和连锁反应。一是以色列政府坚信援助组织的活动对其国家安全构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威胁。在以色列看来,一些组织可能被利用为掩护,为反对势力提供便利,或是被认为在宣传上不利于以色列的国际形象,从而被视为「反以色列行为」。权衡之下,以色列认为自身安全比维护人权人道形象更重要。已经深陷其中的以色列需借战争强化威慑力,确保中东生存,内塔尼亚胡此役若不胜哈马斯,恐加剧巴勒斯坦仇视,反以情绪升温,且个人政治命运与国家行动捆绑。

二是美国的纵容与支持。以色列或许判断,一方面,有了美国的默许或公开支持,即便国际社会有不满,也不会面临太大的实质压力。美国的庇护给了以色列在国际舞台上采取强硬行动的底气,即便这行动可能挑战国际共识。另一方面,美国不能没有以色列,否则在中东立威可就难了。中东去美国化一旦开启,将难以逆转。失去了中东的控制权,美国全球战略就等于基本上崩盘了。

美国的庇护虽给予以色列一时之勇气,却也成为其道德权威的负累,还说什么是「自由灯塔」?据路透社报道,白宫正式回应说,以色列的行动还没踩到美国画的「红线」。白宫国家安全的发言人约翰·柯比在记者会上,几乎是照搬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话,说袭击拉法难民营是以色列的「不幸失误」。

美国非常露骨地为以色列开脱,使用精准制导炸弹时已经在「尽量小心、精准」。这种说辞意图有二:一是减轻罪责,减轻国际社会对以色列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的批评,二是一种外交姿态,为美国支持的正当性辩护,援助是「有原则和负责任的」。这说明美国政府根本不关心巴勒斯坦人民,尤其是妇女与儿童的死活,对人道灾难后果更是熟视无睹。

以色列军队在拉法难民营的空袭,受到多国谴责。没想到,5月28日,拉法难民营又被以色列军队袭击了,此前袭击致使不少妇女和儿童死亡,现又有不少人受伤。多国领袖如法、德、加等对以色列行动表示震惊与愤慨,强烈要求停火。白宫则声称以色列未触犯其设定界限,此举遭遇人权团体及阿拉伯裔社群的谴责。美国就是如此为以色列的开脱,当然也引起了美国国内与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

前不久,布林肯在G7会议时表达美国政府内部对于以军可能存在的侵犯人权行为的关注,暗示或将依据《莱希法》约束以色列,话音未落美国国会持续批准了对以色列的大额军援,实际上,这折射出美国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在对外政策上的优先级。

曾经,美方也是坚决反对以色列进攻加沙地带,布林肯曾经斩钉截铁地称,美国确实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人权问题),并且「大家很快就能看到结果」。很遗憾,没有「结果」了,这说明,至少在短期内,美国难以大幅调整对以色列的政策。

尤其是考虑到国内政治压力、以色列游说团体的影响,以及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更广泛战略利益。这也显示出,美国虽然老讲人权,但做和说之间,隔的可不是一条小河,简直是条大江大河。

美以对人道灾难的漠视,加沙人民不忘记,中东人民不会忘记,世界人民不会忘记。正如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所言,历史最终会铭记的,不仅是强者的作为,更有旁观者的沉默。

0 阅读:55

我叫小凡

简介:自媒体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