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树繁花占上春,多情谁是惜芳人?京华一朵千金价,肯信空山委路尘!” 这是明嘉靖年间杨慎与大理名士翰林院庶吉士李元阳相约畅游剑川时,在茶马古道重镇沙溪留下的《兴教寺·海棠诗》。
这首诗不仅是对海棠的赞美,更是对两位文人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杨慎与李元阳的脚步,一同走进兴教寺。
兴教寺古戏台
01
国内仅存!
明代白族“阿吒力”佛教寺院
在讲兴教寺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当地的宗教文化。当地的白族主要信奉的是阿吒力教,阿吒力是梵文“Acarya”的音译,意为“轨范师”“导师”“正行”。白族称之为“阿吒力轰”,直译为汉语就是阿吒力教的意思。
阿吒力属印度密教,是公元7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一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相结合的产物。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民俗信仰为特征,主要经典是《金刚顶经》《大日经》《苏悉地经》。《万历云南通志》卷十三鹤庆府《仙释》有这样的记载:
赞陀屈多蒙氏保合十六年自西域摩揭陀国来。
又有《滇释记》载:
赞陀崛多尊者又云室利达多,西域人,自摩伽陀来,又号摩伽陀;游化诸国,至鹤庆又腾越州住峰山、长洞山二处,阐瑜伽法,传阿吒力教。
由此可知,阿吒力的创始人是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的僧人赞陀崛多。他于南诏劝丰时期,大约是在公元8世纪中叶传入云南大理地区,并逐渐在当地白族中广为流传的。在内容上阿吒力教,既非“东密”,亦不属于“华密”、又有别于“藏密”,是密宗中独成体系的一支,因此又被称为“滇密”。阿吒力主要供奉阿嵯耶观音,主要护法神为大黑天神,大黑天神是梵语“摩诃迦罗”的音译。
银背光阿嵯耶观音立像 云南博物馆藏
在这样的信仰下,兴教寺的兴建也提上了日程。兴教寺始建于永乐十三年(1415),据《故世守鹤庆知府高候行状墓碑》记载,该寺由鹤庆知府高兴发动剑川10家土官兴建,可惜1923年大门及山门殿被火烧毁。
现存的兴教寺面积不算太大但庙堂却不少,从东到西分别是戏台、山门、观音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东西两侧还设有厢房。
兴教寺俯瞰图
古戏台和山门
山门对面是古戏台,古戏台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为三层楼阁建筑,上层为魁星阁,中层为戏台,下层是商铺。戏台最主要的功能是供当地白族人供奉魁星,而且是村里出了有功名的读书人才能修建。白族人认为“有寺就要有魁阁”,因而把魁阁和戏台修在兴教寺的对面。
戏台
戏台顶部可看到精美的浮雕,戏台平台之上可看到色彩丰富的藻井,虽历经后期修缮但还算保留了原来建筑的风格。
戏台顶部浮雕
戏台藻井
兴教寺的大门原来为一高二低的牌楼式,被毁坏后修复成一层,大屋面下有两次间的小披檐,两披檐下面塑有哼哈二将,哼哈二将是佛教中守护寺庙的两位门神,是佛教寺院的标志之一。
山门
穿过山门之后就进入到了兴教寺的核心区域,第一进院落原本为观音殿,现存建筑为殿堂毁坏之后重建的木构,因为重建看点一般可以直接穿过门厅进入到第二进院落。
观音殿
天王殿
二殿也称天王殿,坐南朝北,东西深16.5米,高约17米,面阔5间,进深5间,悬山式九脊顶。二殿的特点是梁柱多,柱子立进大厦内,共有柱46根,每间13架梁。二殿殿宇左右两山间列山柱,每排有11根,柱子之间用5道穿枋相连。中间四排大柱,每排六根,柱之间用几道穿枋相连。从视觉上看,二殿斗拱林立,样式如一个倒写的“山”字,这压低了殿宇的瓦面,使阳光很难射进来。置身殿里感觉阴暗森冷,使人莫名升起一种敬畏之心。
天王殿
天王殿殿内
天王殿五开间共六缝梁架,其中当心间缝、次间缝及山面梁架各不相同。各品梁架间以屋内额、由额、阑额、襻间枋等纵向构件连成纵横相错的整体框架。
天王殿内
斗拱相当健硕,外檐出两跳,内檐为三跳;明间补间四朵,次间和梢间各有三朵,其间用壸门或如意形花板相连,补间与慢栱均有卷云纹形装饰,造型颇有明风。次间转角处内跳可见云南明早期木构普遍使用的“鬼斗”。
外檐铺作
内檐铺作
鬼斗
据村民介绍,早先时候殿内塑的都是佛教神,后来在清朝时候又添了好几尊神像,有文昌帝君、关公、孔子等。这些神像都在动荡年代中被毁。二殿的建筑形式被学术界公认为是典型的佛教密宗寺院,是天王殿建筑的代表作。
大雄宝殿
大殿就是大雄宝殿,当地人叫作“万佛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屋顶为重檐歇山式九脊筒瓦屋顶。大殿东西深14.5米,南北深15米,高约19米。殿内无落地柱,内墙有12根柱子,穿斗台梁式结构。殿内原塑五方佛,原有佛像现已不存,近年才又重新塑上新的佛像。
大雄宝殿
殿内供奉五方佛
斗拱宏大疏朗,下檐补间铺作分布于明间及次间各两朵、梢间一朵,山面每间各一朵,斗口跳,上承昂形耍头。
下檐铺作
转角铺作
大殿上檐铺作立于普拍方上。正、背面每间补间铺作两朵,两山面各间补间铺作一朵。上檐铺作外出单杪单下昂,也有昂形耍头,里转三跳华拱承中平榑。
上檐铺作
上檐里转
大殿室内进深六架椽,六椽栿两端绞入铺作层当中。上檐铺作每层均有花板相连,形成数个叠压的圈层。
殿内梁架
殿四周有回廊,墙上有20多幅壁画,壁画绘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作者是沙溪甸头禾村白族画师张宝。
四周回廊梁架
壁画
02
女性形象的释迦牟尼?!
兴教寺壁画虽然看起来有些残损,却呈现出造型生动且线条精美的云南早期密教绘画特色,甚至还可以看出一些唐宋绘画中雍容大度的遗风。
动荡时期兴教寺被改作老师宿舍,老师们在大殿屋檐下生火做饭,壁画受到烟熏有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有人觉得壁画是封建迷信的残存物要进殿摧毁,住在寺里的一个老师觉得可惜就用石灰抹在壁画上将其全部遮盖了起来。壁画经过石灰的腐蚀损坏更为严重,后多次请国内外著名的壁画专家来修复,才稍微能辨析画面内容。目前尚可看清的有《南无降魔释迦如来会》《太子游苑》等。
《南无降魔释迦如来会图》绘在大殿内正面明间门楣上。此幅画是兴教寺现存壁画中保存最完好且较大的一幅。
南无降魔释迦如来会
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在须弥座莲花座台上,莲花座台下跪有二力士抬着莲花座,释迦牟尼佛身旁站有四大天王:持国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和增长天王。在四大天王正对面绘有左右两组魔军,魔军手持兵器冲向释迦牟尼佛,俨然一幅降魔佛会的场景。左、右下角均绘白马拉车图样,双马拉一车,奋力前纵。
观察释迦牟尼佛的面部造型,可以发现释迦牟尼佛的耳朵大而厚,五官却颇为清秀,眉毛细长,眼神清澈,鼻子和嘴很小巧,这样的五官造型应是女性形象。兴教寺壁画是全世界唯一将释迦牟尼女性化的壁画。
释迦牟尼
《太子游苑图》绘于大殿走廊外壁,原画共有三个部分。由于年久失修,现只保留住中心的上半部分。其壁画描绘了释迎太子青少年时期的故事,现存的《太子游苑图》上有“第十九太子进苑园偶陆地一时莲开”“第二十太子进苑园自然青云独覆”“第二十一太子进苑园观枯树一时颗□”“第二十二净父上救令太子□绪夫□射铁鼓”“第二十三静饭王救令太子香象”等内容。
太子游苑图局部
《逻迦大佛母图》绘在大殿右山间后壁廊庑壁带上。逻迦大佛母结跏跌坐莲台,戴宝冠,身着短袖衫,袒胸,胸饰璎珞。耳穿环,手戴一对珠镯。左上手持弓,中手执莲花火焰宝珠,下手向左伸,翻掌向外,朝下指。右上手持箭搭弓,拉满弓弦,中手亦执莲花火焰宝珠,下手屈肘上举向右伸,翻掌向外,朝上指。
逻迦大佛母图
《炽盛金轮佛图》绘在大殿北面明间开壁廊庑带上之中间。其袒胸,身披描金衣,腰系裙,结跏趺坐莲台上,双手捧金轮,陈胸前。像左、右分别绘日、月,日中绘三足鸟,月中绘树。
炽盛金轮佛图
《西方阿弥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绘在大殿右山间后壁廊庑壁带上部,右为阿弥陀佛,左为不空成就佛。阿弥陀佛和不空成就佛均结跏趺坐莲台。阿弥陀佛袒胸,身披描金衣,双手掌心向上,相叠当脐,作“弥陀定印”。不空成就佛亦袒胸,着描金衣,左手掌心向上当脐,右手屈臂伸掌陈胸前,结“火天印”。两像身光内外都以彩云相衬。
两像描绘精细,特别是阿弥陀佛像面如满月,端正庄严,慈祥善良,既有阳刚定静、雄浑大度的男性美,又有端庄柔丽、悲喜细腻的女性美,从中也折光反映出白族宽容的民族性,展现了白族画师的审美情趣。
西方阿弥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
大日如来和阿难迦叶图
东方阿閦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