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国保石钟山石窟,隐藏着南诏、大理国什么秘密……

探文化古今 2025-01-10 15:23:21

“北有敦煌壁画,南有剑川石窟”——剑川县内的石钟山石窟作为云南省石窟的代表,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著名石窟齐名,当代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还为其留下过“南天瑰宝”的挥毫。

石钟山第6窟明王堂

这样一座在年代、规模上并不占优的石窟为何能有如此殊荣?快跟随小探君一探究竟。

01

追溯源头!

石钟山石窟何时开凿?

剑川石钟山石窟现存题记约九十则,其中有准确时间的造像记有三则。时间最早的造像记是天启十一年(850年),天启是南诏国第十世昭成王劝丰祐的年号,这个时间相当于唐武宗的会昌元年(841年)。

天启十一年造像记

造像记内容是:

沙追附尚邑三赕白张傍龙、妻盛梦和、男龙庆、龙君、龙兴、龙安、龙千等有善因缘,敬造弥勒佛、阿弥陀佛。国王天启十一年七月廿五日题记。(南诏国)

另两方有准确时间的造像记都是盛德四年(1179年)书写。盛德,是大理段智兴的年号,相当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

紫石云中,信境兰若。盛德四年六月七日,造像施主工匠金牖杨天王秀创。

昔以圣主、自在灵显,敬造兰若、观世音者,佛法无相,渡四生而方便,法师……有情。而……其造像主、比丘、善士,布燮杨天王……言,惟于像好……菩萨于斯万代,次令……福田无穷,子孙世世同登正果生无尽后。盛德四年己亥岁八月三日记。

综合造像记、内容题材、雕刻技艺、装饰纹饰等几方面,可以得出较符合实际的结论,剑川石钟山石窟的兴起不晚于9世纪中期,当时剑川为南诏剑川节度辖地;12世纪中后期为开窟造像高峰,当时剑川为大理国谋统府辖地。

公元8至13世纪,在今中国西南边疆先后出现南诏(大蒙)、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五个王朝,其中南诏、大理两个政权存续时间长,影响较大,习惯上就统称为“南诏大理”,是云南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

隋末唐初,洱海周边出现了几个较为强盛的部落。7至8世纪,居于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蒙舍部落,在唐朝的支持下经过八十多年战争逐步兼并了周边部落。

738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玄宗皇帝册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为“大唐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作为当时唐朝藩属的大蒙国(南诏)建立。经过百多年扩张,南诏在9世纪中后期至于鼎盛。剑川石钟山所在区域的土地,即是在794年(唐德宗贞元十年),唐、南诏会盟之后,被南诏取得。

石钟寺区第一窟主尊

南诏第六代国王异牟寻(754年-808年),与大唐重新修和

902年,南诏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大长和(902-927年),继以大天兴(927-928年)、大义宁(928-937年)。

937年,大义宁国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吊民伐罪,兴师起义,建立大理国(938-1254年)。1254年,末代大理君主段兴智献籍纳土,云南自此成为元朝治下的一个地方。

此后尚有元代至元、至正、宣光年间及明代永乐、永历年间的修造及开光等题记。

02

石钟寺石窟详解!

第五窟到底是不是问疾变?

石钟山石窟包括石钟寺区石窟(8窟)、狮子关区石窟(3窟)、沙登箐区石窟群(6窟)三大石窟群,共计17窟、造像139尊,皆依山开凿,宏伟壮观。今天我们来讲石钟寺石窟。

石钟寺石窟正门

第一窟 《异牟寻坐朝图》

此窟为殿堂式造型,以佛珠装饰窟的外围。主尊是南诏第六代国王异牟寻,异牟寻头上戴着高大的南诏王冠(唐人樊绰 《蛮书》中称为“头囊”),身着圆领偏襟长袍,双手插袖,正襟危坐于正中央的宝座上。

异牟寻坐朝图

异牟寻坐像前有一头顶贡品的童子。其右侍立三人,自右至左依次为梳螺髻、一手持短棒一手持长剑者一人;戴盔披甲一手持扇一手捧瓶者一人;双手捧曲柄剑者一人。其左侍立两人,戴盔捧盒者一人;身背斗笠一手捧巾持曲杖者一人,白居易诗云:“清平官持赤藤杖”,可知此人为南诏清官(宰相)。

异牟寻左右侍从

右图身背斗笠持曲杖的是南诏清平官

靠近窟门左右两侧还各有一人,相向袖手正坐,着汉官服饰,短翅幞头,这是唐朝内地人在南诏做清平官的郑回和杜光庭。此窟右壁尚存阴线雕刻的一位天竺(印度)僧人像。

唐朝内地人在南诏做清平官

异牟寻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废除旧有的风俗习惯,吸收汉文化,大力发展生产。他接受清平官郑回的建议,与唐朝和好,并在793年派出三路使臣携带礼物出使唐朝,表达归顺唐王朝的决心和诚意。794年,唐朝使者崔佐时在点苍山神祠与异牟寻订立盟约,唐朝册封他为“南诏王”,并赐“贞元册南诏印”金印。

第二窟 《阁罗凤议政图》

此窟共雕有16人,是石钟寺窟群中雕像最多的一窟。整窟雕成一座华贵的殿堂,窟外檐浮雕三重:第一重雕瓣状花纹,第二重雕连珠纹,第三重雕垂幛纹。下面还雕出卷起一半的幔帐,极其生动逼真。

第二窟全景

和第一窟一样,主尊是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他头戴南诏王冠,双手插袖,正襟危坐于正中央龙椅上。

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

其右侍立7人,自左至右为持扇者一人;头饰羽毛持旌旗者两人;佩剑者一人;捧尊者一人;身着袈裟端坐而手持念珠背有曲柄伞者一人;耳着环,手捧瓶之女子一人。

右侧侍从

其左亦侍立6人,自右至左是持扇者一人;持旌旗者三人(其中一人头饰羽毛);抱剑者一人;靠窟门左右两侧着汉官服饰者各一人,可惜头部都已损毁。

左侧侍从

据明代杨慎《增订南诏野史》载,唐天宝年间,阁罗凤之所以能大败李宓的大军,系凤妃白氏行妖术,展帕拍手而笑,韩陀僧作法之故。当地盛传,窟中和尚即阁罗凤之弟阁陂和尚,女子为其妃白氏,后两者为展帕和韩陀僧。

据说是阁罗凤之弟阁陂和尚

此窟从殿堂布局、人物的身份、仪态看,好像是南诏王坐朝与臣属议政的场面。

第三窟《地藏像》

第三窟为圆拱龛,底部凿低坛,坛上正中刻地藏菩萨倚坐于束腰方形仰莲上,跣足踏二仰莲。地藏面丰圆,双耳坠铛,头戴披风,身着U字领大衣,饰缀铃项圈,左手曲肘至胸前托摩尼珠,右手持锡杖,背后刻圆形身光。

据 《阎浮众生业感品》所载,地藏菩萨过去为一国之王,其国内人民多造众恶,遂发愿度尽罪苦众生皆至菩提,否则不愿成佛。隋唐以后,崇尚地藏菩萨的信仰非常兴盛普遍。

第三窟地藏像

第四窟《华严三圣》

圆拱形龛,底部凿低坛。坛上正中刻释迦牟尼佛,右手当胸施说法印,左手抚膝,结跏趺坐于束腰方座上,跣足踏二仰莲,项后刻圆形头光、身光。身光左右浮雕并墨绘迦叶阿难二弟子,二弟子双手合十而立。佛像左侧刻文殊菩萨,结跏趺坐于青狮承托之仰莲座上。青狮左旁刻一狮奴。佛像右侧刻普贤菩萨,双手持如意,结跏趺坐于白象承托之仰莲座上,白象右侧刻一象奴双手持钩。

第四窟华严三圣

迦叶阿难二弟子

普贤菩萨

旁边的象奴非常写实

第五窟《维摩诘经变》

第五窟窟形为三开间仿殿堂式屋形龛,在金刚须弥座上开三佛龛,中间主龛内雕刻维摩诘说法像;左右圆拱式耳龛内所刻应为观音、大势至二菩萨像。中心窟高1.2米,宽1.4米。该窟整体纹饰极为丰富,从最下方的须弥座到两侧的仿木侧柱,从窟门上的阑额到窟门内的人字形帷幔,均极其细密地雕凿出如卷草、忍冬、璎珞、连珠、金釭、莲瓣、宝珠等精致的图案纹饰。人字形帷幔上更饰有极为独特的圆点式联珠纹饰。

第五窟全景

窟内中心主尊造像为一面容消瘦、神情愁苦、眼目低垂、头戴布裹巾冠、身体微朝前倾的老者像,当地人历来呼为“愁面观音”。主尊像右侧为一翘腿呈游戏坐式持经卷造像,左侧为一拱手作善跏趺坐造像,二像相对而坐,头部均已残损,主尊背后龛内凿出悬崖峭壁,其间点缀着各色人物,遗憾的是因为风化严重,大部分人物较难辨认具体形象及身份。

窟中心主尊“愁面观音”

在中心窟两侧各开一圆拱形耳窟,分别凿造有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的结跏趺坐造像。

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大部分学者认为石钟寺石窟的第五窟造像是以大乘佛教经典《维摩诘所说经》为题材进行凿造的。从主尊造像肩披大衫,内着类似袈裟的白襦,手执麈尾,头裹布巾的造型来看,可以判定是维摩诘的造像。但是不是《维摩诘所说经》中的“问疾品”,还是有很多争议。

维摩诘像(“愁面观音”)及胁侍像

到底是不是问疾变?

绝大多数维摩诘问疾品经变相的主要内容都是画维摩诘独坐于方榻之上,与前来问疾的文殊师利遥相对坐,两人的四周是随文殊而来的诸佛、菩萨、天王及俗世的国王、大臣、随从等。

根据目前国内存世的维摩诘问疾品经变来看,应该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构图样式,不同画师笔下的维摩诘形象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如莫高窟第276窟隋代的维摩诘问疾品,就被绘制成与文殊相对而立的形象。

莫高窟276窟西壁北侧维摩诘经变问疾品维摩诘

而石钟寺第五窟的维摩诘造型却与中原及河西地区出现的维摩诘经变相有诸多相异之处。维摩诘主尊造像端坐于一块奇石之上,既不同于中原及河西地区问疾品造像壁画中所坐的床榻,也非佛国品般立于佛像下侧,容貌雕凿成消瘦愁苦相,也完全区别于中原及河西地区现存的梵像或士大夫造型。

背景以山林陈设,其间除有人物建筑等造型,上方甚至有少量山峰倒耸下垂,文殊不曾如中原及河西地区的问疾品一般与维摩诘相对而坐,却是与另一造像分坐于维摩诘侧。整体龛内山林背景的凿造风格更似立体化的传统山水图。

抑或是妙喜佛国净土世界?

《维摩诘所说经》中其实有一章经文非常值得注意,即见阿閦佛品第十二,其中所载部分经文如下:

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妙莲华……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

从这段经文来看,维摩诘所接引的国度,就是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妙喜佛国净土世界。在敦煌莫高窟中,唐代第220窟维摩诘经变中就已经出现了见阿閦佛品的题材描绘,也就是该经变相中的维摩诘手接大千,画面上有一朵祥云徐徐降落在维摩诘的手心,云中有须弥山、天宫等大千世界,如敦煌莫高窟晚唐第9窟的维摩诘经变相题材壁画里见阿閦佛品的描绘便特别精美。

莫高窟第9窟晚唐维摩诘经变佛国品

根据经文和已有的同题材壁画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见阿閦佛品中有几个特点:首先,主角为维摩诘自己,而非释迦牟尼,亦非维摩诘与文殊并列,同时维摩诘的造型也是端坐未起的。其次,维摩诘所接引的妙喜世界就是他自己所出身的世界,而且以山川溪谷等自然环境为主要背景。再次,因为描绘的是整个世界,所以背景环境中存在大量建筑和人物。对比石钟寺第五窟,可以明确地发现,该窟的背景正是以自然山川为表现,其间还凿造有许多比例较小的人物和建筑等形象,其所表现的极可能正是妙喜世界。

同时,还有一点很容易被忽略掉,就是龛内背景的顶部有少量山峰被刻凿成倒耸下垂的形状。在新疆克孜尔石窟的壁画里出现过一种非常独特的题材,那就是天相图。

克孜尔石窟天相图

天相图一般被绘于克孜尔石窟顶部,在画面中心往往描绘以佛像,或是紧那罗、迦楼罗等诸护法神,两端一般绘制日天与月天,来象征佛国的宇宙世界。

对比天相图中相向对立的山峦,石钟寺第五窟主龛内背景顶部刻凿为倒耸状,与下方山峦相对而立的山峰极为相似,配合背景极可能为妙喜佛国,以此来表现一个封闭完整的佛国净土世界。

背景顶部是倒耸状

主龛三尊造像到底是谁?

至于主龛中三尊造像的身份,主尊肯定是维摩诘无疑,《维摩诘所说经》中原文,其中一位必然是前来问疾、号称大智慧化身的文殊师利菩萨,对比中原及巴蜀地区的唐宋造像来看,文殊师利的造像往往手捧经卷以表现其智慧,如安岳茗山寺的文殊师利造像便有此特点,由此可以判断,右侧手持经卷翘脚而坐者,当是文殊师利。

文殊师利

在文殊问疾品中,有一个人物的名字多次作为重点出现在经文中,即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舍利弗。舍利弗在《维摩诘所说经》的问疾部分中,是仅次于文殊师利的主要人物。主尊维摩诘左侧的造像,作拱手双腿下垂倚坐造型,虽然与弟子品第三的舍利弗宴坐(即盘腿结跏趺坐造型)相比不是特别符合,但与不思议品第六的舍利弗顶礼须弥灯王升师子座的题材却非常相符。

舍利弗

《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第六原文如下: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就师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广,吾不能升。”维摩诘言:“唯,舍利弗!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乃可得坐。”

对比各地的维摩诘经变相及《维摩诘所说经》的原文来看,石钟寺第五窟很可能就是采用该经的见阿閦佛品第十二中妙喜佛国的题材进行创作和开凿的。

第六窟《明王堂》

佛殿窟,以六根方立柱将窟分隔为五龛。窟底部凿双重高坛,上层于每龛前凿束腰四圆鼓形,饰壸门纹,下层刻为20长方格,内浮雕动物或花卉。窟高4.00米,长11.26米。窟正中一龛刻大日遍照佛、迦叶和阿难的一佛二弟子形象。一佛二弟子龛左右各两龛,每龛并列刻二明王,正中上方刻一幡形题榜,分别刻二明王尊号,四龛合为八大明王。窟外右侧刻一大黑天神跣足立于覆莲台上,窟外左侧刻一毗沙门天王跣足踏于一夜叉鬼背上,该窟尚存元、明、清游人墨书题记数则。

窟内场景

大日遍照佛、迦叶和阿难

明王像

大黑天神和毗沙门天王

第七窟《甘露观音》

此龛为佛殿窟,造像三躯,观音右手曲肘上举杨枝,左手捧钵至腹前,胸口洞空,头戴化佛花冠,面容慈祥聪慧,体态丰腴,衣纹流利,与两侧侍女造像比例协调,面貌栩栩如生,表现了充满人间生活气息的慈祥善良的白族妇女形象——“观音母”,被誉为“剑川观音”。

第七窟全景

甘露观音

石壁上的题诗最早是大理著名白族文人李元阳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重游石宝山时,怀念曾经同游石钟山的故友杨慎及对石钟寺天然胜景的赞叹。其他则是后来的文人对两位文豪敬仰而对的诗。

石壁题诗

第八窟《阿央白》

此龛分上下两层,上层正中雕刻阿央白(或白尼,是白族语对女阴的隐晦称呼),龛内两侧壁线刻左为东方阿閦佛及明王,右侧为西方阿弥陀佛及菩萨,外侧左右两边龛分别雕刻天王和佛。下层雕刻文人官员、佛、和尚、小弥沙以及飞禽走兽。

两侧的佛和菩萨

阿央白

下层雕刻

0 阅读:0
探文化古今

探文化古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