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只要看过三国影视剧,应该都听过这首片头曲吧,开头两句,便写尽了千古英雄的悲怆之情。
但这首词并不是三国时期的人所写,而是明朝一位才子写的。
他究竟是谁?又在什么境遇之下,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少年天才虽然历史上的天才很多,但在明朝能够排在解缙前面的,只有一个人。
这个人名叫杨慎,出生在明朝中后期,是一位顶级天才。
这时候就有人问了,什么叫做顶级天才?
三岁识字,五岁读诗算不算天才?
年少成名,早年及第算不算天才?
当然,这些都能称之为“天才”,但是这些也只是天才的标配,根本不足称奇。
下面让我们看看杨慎的“精彩”人生。
杨慎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是当朝重臣杨廷和。
他的父亲有多牛呢,是明朝的四朝元老,为人刚直不阿,从不惧怕宦官佞臣。
熟悉明朝的人都知道,因为有东厂西厂的存在,太监权力非常大。
尤其是在朱厚照登基后,当时以大太监刘瑾为首的太监团体,几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因为朱元璋取消了丞相制度,所以朝中根本无人与之抗衡。
而朱厚照沉迷于玩乐,常年和虎豹之类的野兽相伴,根本不管理朝政。
刘瑾祸害了很多良臣贤士,导致朝野上下都不敢与之为敌,有时候连互相说话都不敢,只能道路以目。
这时候杨廷和站了出来,他利用太监之间的矛盾,趁机扳倒刘瑾,肃清了朝野。
由此可见,杨父是一个性格刚烈,有勇有谋之人。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杨慎又将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
三岁识字,五岁读书,七岁诵读古今诗篇,这些天才的标配,自不必说。
他在十一岁的时候,才开始崭露头角,因为这一年他不再背诵前人的诗歌,而是开始自行创作。
在他十二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回老家守孝,看到祖上的坟墓立于山野之中,有感而发,仿造古文格式写下一篇文章。
当时他叔叔看到了杨慎的文章后,立刻将这篇文章借给同僚传颂。他们纷纷称赞文曲星又落到杨家了。
在守孝结束后,他们在回京赴任路上,杨慎每到一处皆有感而发,连续创作多首诗词。
等到了京城之后,他的名声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
当时明朝首辅李东阳听闻了此事,先是不屑,毕竟自称少年天才的人太多了,但大多数都是自吹自擂罢了。
杨慎的才学是否真如李东阳所说,只是官员们碍于杨廷和的面子,而故作吹捧呢?
年少成名直到李东阳看到杨慎创作的文章后,顿时拍案叫绝,并且破例收杨慎为徒。
杨慎自幼少年老成,举止皆是圣人风范,而首辅李东阳也不拿架子,两人竟成了忘年之交。
虽然杨慎称李东阳为老师,但对方却称杨慎为“小友”,是当时京城内的一段佳话。
关键这时候的杨慎才十三岁,就已经名震京城了。
在随后的四年里,他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悉心学习,为科举做准备。
在他十九岁的时候,即将弱冠之年,便回老家参加科举考试。
考试之时,他往往能做到倚马千言,文章流畅,文采斐然,当时阅卷老师纷纷称之为百年不遇之奇才。
无论是县试,还是乡试,全部都是第一名录取。
可能是天妒英才,前面一直都十分顺利的杨慎,在会试时遇到了麻烦。
当时考完会试后,他的文章依旧是无人可比,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结果阅卷考官在互相传颂,争相翻阅的过程中,意外打翻了蜡烛,污染了试卷。
古时候的科举考试非常看重卷面的整洁度,不能有一丝涂改,否则直接淘汰。
而杨慎的试卷却被蜡烛烧掉一块,又不能让其重新补考,直接被遗憾淘汰。
但此事之后,杨慎并未气馁,在三年之后卷土重来,这次依旧是当之无愧地拔得头魁。
并且在殿试之时,因为对答如流,气质非凡,所以直接被封为状元。
成为状元后,他靠着文采直接进入翰林院,成为一名小小文臣。
虽然官职比较小,但他志向远大,立志要为大明王朝的繁荣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于是他直接写下数封奏疏,请求明武宗要励精图治,不要再四处玩乐。
明武宗根本没看他的奏疏,继续我行无素,这让杨慎十分生气,于是直接罢官在家。
没过几年,明武宗朱厚照就因常年饮酒作乐,身体日渐消瘦,最后口吐鲜血,不治而亡。
更要命的是,明武宗只顾玩乐,并没有留下子嗣,大明朝陷入了后继无人的地步。
当时身为三朝元老的杨廷和,主动担任起另立君主的大任。
于是他遵从祖制,将身为藩王的朱厚熜立为储君,立刻登基。
当时杨廷和一度成为托孤大臣,权倾朝野。
而杨慎也看到了重整大明王朝的希望,于是父子二人倾力合作,托举朱厚熜称帝,称号嘉靖。
但是杨慎万万没想到,这位他亲手推举的皇帝,即将给他带来灭顶之灾。
他和嘉靖之间又将会发生什么故事?
贬黜西南因为明武宗没有后嗣,也没有亲兄弟,所以嘉靖是杨廷和从朱厚照的堂兄弟里面挑选出来的。
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即便在吕后专政的汉朝,当时继承皇位的汉文帝,那也是刘邦的亲儿子。
现在嘉靖想要登基,就要举办登基仪式,是按照皇太子的仪式登基,还是按照藩王的仪式登基?
为了正统,杨廷和建议嘉靖改认明孝宗为父亲,这样就和明武宗成了“亲兄弟”,一切都按照太子的登基仪式来。
但这让嘉靖非常不爽,他想的是将自己亲生父亲也追封为皇帝,将母亲迎入后宫,为皇太后。
这也遭到了现太后与杨廷和的反对。
双方为此争论许久,最后没有结果,嘉靖只能仓促登基。
登基之后的第三年,嘉靖再次想把自己的亲生父母封为太上皇和皇太后。
于是双方又爆发激烈冲突,这次比之前那次还要严重。
当时反对派的领头人全部被抓,其中包括杨廷和。
杨慎见此,立马带领上百名京官,围堵城门,哭声震天,响彻整座北京城。
但嘉靖心意已决,于是派出禁军守卫,将其全部关入大牢,严刑伺候。
作为带头闹事的杨慎,被杖刑数次,多次昏厥过去,随后贬黜西南,永不录用。
在半路上,他伤痛难愈,行动缓慢,再加上很多落井下石之人,纷纷派来刺客,想将杨家彻底除根。
好在他做事谨慎,多次化解危险,逃过数劫。
虽然逃过了刺客的追杀,但贬黜之路十分遥远,他得从现在的北京一路南下,越过长江,一直走到现在的云南宝山市。
这条长达万里之遥的流放之路,他足足走了两三年。
在这段日子里,他回想自己的一生,从年少成名,到与父亲二人权倾朝野,再到现在被流放。
之前的种种过往,好似黄粱一梦,让人倍感唏嘘。
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他数次游走于南方一带,帮助当地民众解决困难,镇压叛乱。
闲来无事之时,便翻阅古今典籍,以此创造了大量诗词歌赋,以及文学作品。
除了文学方面,他还擅长书法,精通书画,还创作改编了多篇散文和戏曲剧作。
并且,他还对王阳明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进行了批判和学习,成就也非常高。
在看透了历史变迁、朝代更迭之后,在一次渡江之时,他看到江边有一名船夫和一名樵夫。
两人身穿麻布,拿着酒壶席地而坐,畅谈古今之事,好不快活。
杨慎想到自己坎坷的一生,再看看眼前无边的江水和万里江山,顿时有感而发。
他不禁高声吟唱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于是一首流传千古的《临江仙》就此作就,直到今天都被人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