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三国晚期勇冠三军的将领,曾单枪匹马杀伤一百多人,还曾一战降服20万敌军。
可惜,他的名字鲜为人知,他最后的结局也不太好。
那么,他有哪些彪悍的战斗故事?晚年又为何结局悲惨呢?
一战击杀百余敌军曹魏政权有过张郃、许褚这样的名将。后来,还有一位名满天下的将领叫文鸯。
文鸯本名叫文俶,阿鸯是他的小名。他是将门之后,父亲文钦是扬州刺史。
史载他“勇力绝人”,从小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年纪轻轻的文鸯,战斗力远超常人。
还没正式领兵,他已经名声在外。
文家人和曹操是老乡。文钦主动依附大将军曹爽,得到了重用。
不过,曹魏大权旁落,老奸巨猾的司马懿权倾一时。他派兵杀死曹爽一家。文家自此失去了靠山。
这种难以调和的矛盾,成了文家悲剧的开端。
史书中有多处细节描述,展现了文鸯惊人的战斗力。
254年,大将军司马师废黜曹魏皇帝曹芳。文钦等人非常不满,他起兵反抗,大战即将爆发。
文钦联合了多位将领,还给邓艾写了信。但是邓艾杀了使者,反而派兵去迎接司马师。
双方在河南对峙。看到司马师兵多将广,文钦暗暗惊讶。他儿子丝毫不慌,主动提出可以趁着敌人立足未稳,发动袭击,肯定能获胜。
文钦同意。父子俩分成两队带兵,儿子先行,文钦再带兵跟上。
文鸯第二天带壮士来阵前鼓噪,大声呼喊司马师的名字。
一般来说,打仗前要在气势上压倒敌人。文鸯名声在外,看到眼前这个白袍小将,司马师的兵心里害怕,生怕一不注意就送命。
对方全军震动。
司马师刚做了一个眼部“手术”,把眼珠上的小瘤子割掉。为鼓舞军心,他抱病勉强出征。
文鸯带兵来战,司马师大惊,眼上伤口崩开,疼得他咬住被头儿强忍。结果,被头儿都被他咬烂了。
文鸯带兵鼓噪了一夜,但是没等来父亲的部队。不得已,他只好暂时退兵。
司马师被这喊声吓得心里打颤,一晚上都没好好睡觉。
正式交战后,文钦带军队与文鸯会合,与敌方开战。司马师兵多,文钦只好撤退。
司马师让将领司马班带八千精锐骑兵追击。文钦退兵时,士气低落。
文鸯又一次站了出来,说不挫败敌人锐气,没法离开,一定要为父亲找回场子。他挺枪骑马,杀入敌人阵中,如此冲锋六七次,如入无人之境。
他一柄长枪耍得出神入化,所到之处,敌人非死即伤。而他自己竟然毫发无伤。
司马班的手下被杀伤一百多人。大家心里害怕,骑兵只能远远看着他离开,根本不敢近前追击。
此战,他初露锋芒,一战扬名天下。当时的他才18岁。
过去评书总讲某将领在万军之中勇猛无敌。看起来,这话就是说文鸯这类战将的。
司马师虽然获胜,但因为伤口破裂,在回师途中死去。
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大儿子,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大伯。
与其说他是病死的,倒不如说他是被文鸯的胆魄吓死的。
西北前线立功后来文家父子跑到了吴国。因为和诸葛诞结怨,文钦被杀。
他29岁那年,赶上司马氏称帝,曹魏政权走向了终结。他又一次换了“老板”,成为司马家的将领。
当时西北干旱,老百姓水深火热。司马炎生怕有人起来闹事,就派过去将领胡烈,应对危局。
胡将军有勇无谋,一味搞高压政策。常年在这一块活动的鲜卑人不干了。
他们在秃发树机能的带领下起兵,胡烈被杀。继任将领步调不一,内部矛盾很大,当然也没法获胜。
就这样,边疆危机加深,多位刺史级高官被杀。
秃发树机能的势力不断扩展。高昌一带的鲜卑人也举兵遥相呼应,杀死了西晋官员。
一时间,西北狼烟四起,威胁着王朝统治。
司马炎听到这个消息后,饭吃不下,觉睡不好。这是心腹之患啊!
他又一次想到了文鸯。这位将领年富力强,战斗力又彪悍,他带队或许能打赢。
文鸯又一次获得了带兵的机会。
40岁那年,他带领三个州的主力部队,向秃发树机能发起了猛烈进攻。
勇冠三军的文鸯大获全胜。
大概是早早听过文鸯威名,也或许是被西晋部队这强有力的冲击吓破了胆。
总之,秃发树机能服软了。西北20多万人主动投降。
他绑着多位将领,亲自来到晋军帐前投降,主动认栽。为了表示诚意,他主动把儿子送到洛阳当人质。
壮年的文鸯又一次扬名海内。让司马炎焦头烂额的西北战事暂时告一段落。
秃发树机能自从起兵开始,基本上在西北都是横着走。看看被他杀的西晋将领,就能知道他的厉害。
牵弘是雁门太守牵招的儿子,曾击败孙吴大将丁奉,依然不免身死。
凉州刺史苏愉,曹魏名臣苏则的儿子,被包围后兵败身死。
苏烈最后陷入重围,因为没有救援,最后悲催阵亡。
这些人,或身居高位,或是名将之后。
对比起来,文鸯的大胜显得难能可贵。也从侧面显示了他的水平。
战后他当然是加官进爵。
司马炎封文鸯为东夷校尉并给了他符节。东夷校尉掌握辽东军政大权,近似于大军区的司令员。
有符节在手,就可以不经请示,处置中下级官员。这是给了文鸯足够的权力。
皇帝看上的,是他的战斗力和威慑边疆的能力。
但是,在面见司马炎时,不知道是他说了啥话得罪了皇帝。或者是司马炎想起了伯父身死的往事,皇帝看到文鸯时很不高兴。
皇帝随便找了个理由,剥夺了他的官职。
按说皇帝金口玉言,但这次却不算数了。劳苦功高的文鸯就这样被尴尬地闲置下来。
晚年全家被害290年,55岁的司马炎驾崩。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继位。没错,就是说过“何不食肉糜”的那位皇帝。
太傅杨骏受命辅佐,他排除异己,朝中内外遍布他的党羽。权倾朝野的他野心膨胀。
眼看大权旁落,司马衷的夫人贾南风忍不了了,就在第二年三月发动政变。
杨骏当然不是对手,在慌乱之中被杀。
朝局重新洗牌,一些人倒了大霉,其中就包括文鸯。
原来,带兵杀掉杨骏的司马繇是诸葛诞的外孙。他的母亲是诸葛诞的女儿。
前边我们提到过,诸葛诞杀死了文钦,和文鸯有杀父之仇。
司马繇怕文鸯以后找机会报复,不利于舅舅家人。他干脆找了个借口,诬告文鸯和杨骏是同党。
百口莫辩的文鸯被拘捕入狱,一家几十口人被害。
曾经战功赫赫的文鸯,成了政治牺牲品。他被杀时不过54岁。
不过,因为滥赏滥杀,司马繇也获罪被免职。他最后也没好下场,死于宫廷斗争。
《三国志》书中,有不少对武将战斗力的渲染。
如吕布辕门射戟、赵云单骑救主、西凉马超差点带兵截杀曹操。又如张飞带20多人断后,吓得曹军不敢来战;关羽斩杀颜良,带兵击败庞德,威震华夏。
唯独文鸯这样的猛将,在书中找不到一篇关于他单独的传记。
今天再看文鸯故事,只是零星记录在曹魏其他战将的传记中。关于他被免职和被害的故事,我们甚至找不到更多的细节。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是文鸯不值得大书特书?还是作者有意为之,故意不去记录?我们不得而知。
因为缺乏独立传记,在后来的三国故事中,文钦、文鸯父子存在感很低。后来的电视剧中,我们也看不到文鸯的身影。
在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文鸯单骑退雄兵”的故事,对他挫败司马师的故事进行了铺排渲染。
因为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所以,文鸯缺乏和孙吴、蜀汉一流战将交手的机会。后人也很难对他们的战斗力进行横向比较。
但在小说中,作者曾写诗赞颂文鸯,把他和张飞的战斗力拿来相提并论。
明朝文人张萱曾说他和赵云一样,都是“单枪匹马,所向无前”。
这说明,在后世知识分子心中,默许他是三国时代的一流战将。
文鸯出生时,吕布、赵云已经去世。他成长、作战的年代,正值司马氏取代曹氏。
政坛风云变幻,文家人卷入其中,文鸯最后也落得一个被处死的下场。
他没有达到应有的成就,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代勇将以此结局收场,的确是一种悲剧。
后记“万人敌”的文鸯,最后悲催落幕,让后世读者叹息。如果跟对人,遇到一个好的君主,或许他的战功会更高?如果没有卷入政治纷争,也许他会颐养天年,不至于惨遭处死。当然,这也只是假设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