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宽松”货币政策14年后的再次回归!

杨梅说商业 2024-12-12 17:27:09

  货币政策的变化,始终与一国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大家应该都注意到了,时隔14年,货币政策重回“适度宽松”。

  回首2008年11月初,我国提出四万亿刺激计划、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两个月后的2009年1月初,随着m2增速和信贷增速上行,国债利率见大底。其实08年四万亿之前,货币早就非常宽松了。明确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像是对既定事实的确认。也就是说,本轮的货币宽松力度将会对标之前全球经济危机后的超常规大放水实现中国经济复苏,明年甚至有可能再次上演一遍中国带领全球走出经济危机后的萧条的世纪转折。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是指一国央行在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压力较低或面临其他经济挑战时,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旨在刺激经济活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货币政策取向。其内在逻辑是:

  1.通过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意味着单一的降息或增发货币,而是通过多种政策工具的灵活运用,如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来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政策协调方面,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可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经济复苏和发展。

  2.增加市场流动性,刺激经济增长,防范金融风险,同时兼顾通货膨胀控制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普遍宽松的背景下,中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也是对外部环境的响应。如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的时机为我国货币政策基调调整提供了时间窗口,以保持国际竞争力;应对外部冲击方向,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如贸易摩擦(像最近美国推进的关税威胁)和全球经济放缓,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帮助缓解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借贷成本,鼓励投资和消费,从而推动整体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适度宽松”意味着要通过增加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降低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降低企业、个人融资成本,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市场传导机制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过程,涉及利率、流动性、信贷、资产价格、汇率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传导机制,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地影响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1.利率传导机制

  降低政策利率:当一国央行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时,通常会降低基准利率。这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

  促进借贷活动:低利率环境使得企业和个人借贷成本降低,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2.流动性传导机制

  增加市场流动性: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RRR)等手段,释放银行的可贷资金,提高市场流动性。

  支持金融机构:流动性充裕的环境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更容易地向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进一步促进经济活动。

  3. 信贷传导机制

  信贷扩张: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银行信贷的扩张,促进企业的投资和个人的消费。

  信贷结构优化:政策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4.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宽松的货币政策通常会推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上涨,提升企业和家庭的财富效应。像此次货币政策一出,12月10日,A股三大股就指集体高开,沪指开盘涨2.58%,深成指开盘涨3.66%,创业板指开盘涨4.88%。港股开盘,恒生指数亦高开3.21%,恒生科技指数高开4.24%。

  消费和投资信心:资产价格的上涨能够增强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促进消费和投资,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5.汇率传导机制

  影响汇率走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人民币贬值,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贸易平衡改善:汇率的变化会影响进出口贸易,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外汇储备。

  6.预期传导机制

  市场预期管理:通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国央行可以传递对未来经济形势的信心,影响市场参与者的预期。

  增强政策效果:良好的预期可以增强政策的有效性,促使企业和消费者提前进行投资和消费。

  7.财政政策的配合

  政策协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需要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结合,形成合力,推动经济增长。

  基础设施投资:财政政策的支持能够进一步放大货币政策的效果,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

  8.国际传导机制

  全球经济环境:中国的货币政策也会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适度宽松的政策可能会对外部经济产生溢出效应。

  资本流动: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资本流入或流出,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整体运行。

  预计,2025年我国央行将采取更大力度的降息降准。2025年可能降准0.5个百分点,政策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引导LPR下降25个基点,从而在总量上保障流动性更加充裕,在价格上适度降低成本,体现出有效性。降准是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在诸多货币政策工具中,降准所提供的流动性期限最长、成本最低,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缓解商业银行的息差压力。

  本次“稳健”改为“适度宽松”,变化的是货币政策松紧,直接关系实体经济的资金血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合理的货币供应量、低位的利率水平、相对宽松的货币信贷环境等,这有利于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更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民生消费等领域,促消费、扩投资,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从“稳健”改为“适度宽松”,不变的是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已适时加大逆周期调节。尽管今年的货币政策基调定为“稳健”,但整体来看,货币政策在执行上灵活适度,市场普遍感觉我国货币政策已处于稳健略偏宽松的状态。明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能更好体现“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二者相配合将进一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企业和居民综合融资成本,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金融支持。

  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多次降准、降息措施力度大、速度快,特别是1年期LPR从3.45%降至3.10%,下降3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从4.20%降至3.60%,下降60个基点,降幅均为历年来新高。实际上,今年的货币政策已经是适度宽松。不过,现有“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与市场心理预期之间存在明显落差。

  中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具有互补性和协同性。两者的协调实施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1.政策目标的一致性

  共同目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都旨在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就业、提高社会消费水平。两者在目标上的一致性为政策协调提供了基础。

  2.流动性与投资的结合

  增加市场流动性: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提升市场的流动性,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

  财政支出的引导: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公共投资(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推动经济活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流动性充裕的环境使得这些投资项目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

  3.信贷支持与项目实施

  信贷扩张:宽松的货币政策鼓励银行增加信贷投放,支持企业的投资和消费。

  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财政政策可以引导信贷流向重点领域和项目,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提高投资的效率和产出。

  4.促进消费与内需

  改善消费环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借贷成本,鼓励消费者进行消费,提升家庭的消费能力和意愿。

  财政刺激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直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

  5.经济结构转型

  支持新兴产业:两种政策的协调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信贷支持新兴产业,而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进一步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

  创新和研发: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为科技创新和研发提供资金支持,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则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鼓励其进行创新投资。

  7.稳定市场预期

  增强市场信心:两者的协调实施能够增强市场对经济前景的信心,稳定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预期,从而促进经济活动的恢复和增长。

  政策透明度:一国和一国央行的政策沟通与协调,能够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

  7.应对外部冲击

  灵活应对:在面临外部经济压力(如全球经济放缓、贸易摩擦等)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快速反应,形成合力,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综合应对策略:通过协调两种政策,可以更有效地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

  8.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经济: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支持绿色投资和可持续发展项目,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则可以为这些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

  我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共同目标、流动性支持、信贷扩张、消费刺激、经济结构转型等多个方面实现协调,形成合力,推动经济增长。这种协调不仅有助于应对短期经济波动,还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各时期宏观政策基调

  回顾过去30年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货币政策基调由紧到松依次可划分为“从紧”“适度从紧”“稳健”“适度宽松”和“宽松”等区间。货币当局根据客观形势变化,以“稳健”为中枢,在“从紧”与“宽松”之间灵活调整,以达到稳经济和逆周期调节的目的。

  1993年,我国出现经济过热和较严重的通胀现象,我国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到1996年底,持续三年的通货膨胀大幅回落。1997年,我国面临内需不振的情况,叠加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带来严峻的外部冲击,形成了通货紧缩的局面,为应对内外压力,货币政策基调则从“适度从紧”转向“稳健”,通过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运用信贷杠杆促进扩大内需和增加出口。

  2007年年底,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我国将2008年货币政策基调定为“从紧”。2008年9月,以雷曼兄弟银行破产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加速升级,我国经济也受到百年未遇之金融危机的波及,我国遂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延续至2010年。2011年起,为防通胀、防资产价格泡沫、防“热钱”异动和防金融风险,我国重回“稳健”货币政策基调。

  自此至今约14年,我国货币政策基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只是在实际运作中有偏松或偏紧的倾向。其中,2011-2013年稳健的货币政策总体上表现为偏紧,强调对通胀的防范;2014-2019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则回归“稳健中性”,强调不松不紧;2020-2024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质上是偏松,突出了货币政策的灵活适度和精准有力。

  回到此次定调2025年中国经济。货币政策自2011年来首次提到进一步明确稳定楼市,稳定股市,同时要更加积极有为采取更加宽松的逆周期货币调节手段,进一步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形成有效配合等,这一系列“组合拳”,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将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

0 阅读:0
杨梅说商业

杨梅说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