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和《三略》是什么样的书,为何合编成一部《六韬三略》

鸥鹭忘机 2022-02-13 19:56:02
《六韬》

《六韬》,是周文王、周武王分别与姜太公君臣之间一问一答的谈话记录。谈论的是天下大势、国计民生,治国安邦之策、行兵布阵之法。形式上主要以文王和武王发问、姜尚作答为主,内容上则以治国治民治军和战略战术两方面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为主。所以其中的道理基本上都是姜太公说出来的,所以又叫《太公六韬》或《太公兵法》。

因为《六韬》中谈话的三个主要人物都在西周初期,是国学中谈论兵法最早的三个人,所以《六韬》又被誉为“兵家权谋之祖”。但其成书时间却是在战国中晚期,成书地点在齐国,也就姜太公的封地。可见《六韬》和《论语》以及佛经都是一个模式,都是后人对先人的语录,后人对先人思想理论的整理归纳。

《六韬》以政治战略为主,兼顾军事战略战术。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和《犬韬》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有数个篇目,共六十篇两万余字。文体上还是相当规整严谨的。

《文韬》十二篇,主要是谈论如何做君王,如何树立道德礼仪、识人用贤,如何立法赏罚;

《武韬》五篇,主要谈论国家用兵征伐的宏观战略;

《龙韬》十三篇,主要讲述君王如何选用、控制和在大战略上引导三军统帅;

《虎韬》十二篇,主要讲述将领如何审时度势、行兵布阵、攻守进退;

《豹韬》八篇,主要讲述下层军官如何激励带领士兵形成有效的奇兵战术;

《犬韬》十篇,主要讲述底层士兵如何武装训练以及马步车骑的具体战法。

《三略》

《三略》,是秦末汉初的奇人隐士黄石公所作,所以又叫《黄石公三略》。黄石公有个著名的弟子,就是“汉初三杰”之首张良张子房。相传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收他为弟子,并传给张良一部兵法秘笈,告诉张良悟透这本秘笈就“可为王者师”,就是能当帝王的老师。但这本秘笈并不是这里要介绍的《三略》,而是另一部名叫《素书》的兵法奇书。

《三略》是黄石公传世的又一部兵法。全书分为《上略》《中略》和《下略》三卷。《上略》主要讲君主治国用兵如何设立规矩礼法,如何赏罚分明,如何辨别奸雄,如何评判成败得失等;《中略》主要讲权谋机变,分析人的各种行为;《下略》主要讲如何分辨善恶贤愚,如何明察局势安危。

《三略》虽分上中下三部分,但每一部分各有侧重,是平行对等的,彼此间没有递进和层次的关系。

《六韬》 和《三略》为何要合编为《六韬 三略》

《六韬》和《三略》,所处的时代不同,作者各有其人且相隔年代久远,那为什么后人要将其合编为一体,并共用一部书名《六韬 三略》呢?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这两部书所讲述的内容类型基本相同,都是隐士奇人对君王如何治国治军、征伐用兵等方面战略战术的教诲和传授。两本书的思想高度和深度旗鼓相当、难分伯仲,对后世的影响也相差不多。

二是源于“韬略”一词,兵韬战略,“韬“和”略“本就是一家。”韬“的本意是剑的套子或弓的袋子,寓意把厉害的东西隐藏起来,以便用的时候出其不意取得胜利。”略“的本意是划分田地的格子,寓意是指对事物分门别类以便总体把握,指经国济世大的线条和格局。把《六韬》和《三略》合编在一起,也是为了内容相近后的对仗工整,“韬”对“略”,“六”对“三”,进而取得形式上统一、和谐、方便和美感。

总之,合编为一部,是因为内容高度相似,书名对仗工整。

1 阅读: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