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让明朝把更多的重心放在北方。最后一位崇祯帝朱由检选择自缢结束明朝的统治。有人说如果崇祯皇帝南迁,也会延续几百年,甚至缓过了,重新统一天下。事实真是这样的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崇祯皇帝如果南迁明朝肯定会比后来的南明更得人心,毕竟是明朝正统皇帝,形势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想改变明朝灭亡的大趋势确实很难。
明朝之亡,属于烂到骨头里了很难恢复元气。明朝后期严重的土地兼并,使得普通农民生存异常困难,如果没有遇到天灾,情况会好一些。天灾出现,使得西北地区许多民众为了糊口揭竿而起。土地问题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件大问题,靠天吃饭,缓和问题的最主要策略就是在土地上给农民“松绑”。我们看,明朝并没有这样考虑,他们为了鼓励士大夫阶层,规定举人可以免除土地税赋,许多地主就选择把土地挂在同乡举人名下,形成了只种田,不交税的情况。而同时,明朝因为海盗、倭寇等原因,逐步实现海禁,海上贸易无法正常进行。而明王朝自身的负担大,需要供养的官员多,还有封在各地的王爷。对付西北起义军和东北后金军需要大量的军饷,到最后崇祯皇帝被迫和大臣还有京城的权贵借钱。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皇帝没钱,大臣不借钱,最后国破而亡。
明朝能够存活200余年,完全是命硬。北有瓦剌、后金,沿海有倭寇、海盗,还有时常面对西南的土司。可以说一部明朝的历史就是明朝为了自身安全不断用兵的历史。明朝有昏君皇帝,却从没有孬种皇帝。面对瓦剌,英宗被俘虏,不投降,面对李自成兵临城下,如果答应封王,犒赏三军等不算苛刻的条件,李自成不仅不攻打京师,还要助明军打后金。还有皇太极也试图以后,这些都被崇祯皇帝拒绝。这些事情怨不得崇祯迂腐,怨不得明朝僵化。明朝存在200余年靠的就是这股劲,如果没有这些,明朝或许在英宗时期早已沦落宋朝那样的下场。南迁的明朝将不是曾经的明朝,即使苟延残喘的存在,也没有曾经的霸气。
明朝延续了宋朝对读书人的偏爱,而读书人始终有自己的清高,他们大部分不明白军事和战争,只为一腔热血和道义不断的道德绑架皇帝。该议和的时候,不准议和,该妥协的时候,不让妥协。强如唐朝,李渊也向突厥称臣,宋朝各种的屈辱盟约不计其数。明朝在面对李自成、后金占据主动的情况下,无法守着天下,和东林党这些人的干预有很大关系。本就优柔寡断的崇祯皇帝一次次相信这些读书人,却又一次次把良机错过。一旦崇祯皇帝真的南迁,立足未稳就会被这些惯坏了的读书人要求收复失地。其实。一旦明朝南迁,都城十有八九选择南京,大片的北方地区将会被后金(清)获取,在李自成和清军的夹击下,明朝的日子不会好过。李自成一旦反明,没有个结果绝不会罢休。清军入主中原之后,绝不会容忍明朝继续存在。明朝处于守势是确定的了,但士大夫不会同意任何妥协,他们会逼着崇祯皇帝北伐,然后明朝再度倒在矛盾重重中。
江南的地主阶层在东汉末年有了自己的小朝廷,其后他们拥立了东晋的司马睿,支持了宋齐梁陈四个短命的南方的政权,由支持了南迁的宋朝皇子赵构,由于身处富庶之地,他们有天然的经济基础来左右朝廷。即使朱元璋不断的打压也没有完全消除江南地主阶层的影响。崇祯皇帝如果南迁,势必要依靠南方地主阶层来实现东山再起,大一统王朝的皇帝绝不会忍受偏安。崇祯皇帝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司马睿,完全沦为江南地主阶层的傀儡,或者被拥兵自重的将领控制。因为明朝南迁意味着国本已经动摇,原来明朝的臣子,开始分化,一部分人选择投降李自成或者清军,一部分开始谋划自己掌权,一部分继续愚忠明朝。这种情况的直接结果是出现明朝内部新的内斗,在内耗中被击溃。
崇祯皇帝是悲剧的,好好一把牌被前面的朱明皇帝打的稀巴烂,留给他的是积重难返的大明还有像紧箍咒一样的制度。一次的失望还有失去江山对祖宗的愧对,让他选择自缢。亡国之君不可活,何况是大明王朝的皇帝。明朝已然大厦将倾,谁有救不了,南迁更是一种不适合的偏安。大明已不是当年席卷残元的大明,而是腐败不堪,行将就木的大明。以死明志是朱由检最后的人生选择。试想南迁苟活或者不幸被俘虏,他又能怎么面对世界,死是比生更好的选择,终结比残喘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