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皇帝都不像明朝中晚期的一些皇帝那样懒惰怠政?

隐史集萃 2022-06-23 14:36:09

清朝皇帝比明朝皇帝勤政、个人能力强、不松散懈怠主要是因为明朝皇位继承有非常严格的规定,皇位只能传给长子,而清朝理论上是传给最有才能最称职的儿子。明朝之所以选择这条路,是因为从历史上看,继承危机通常是大多数王朝面临的最大威胁,一个平庸的皇帝很少能让一个帝国灭亡(特殊情况除外),但两个雄心勃勃的有实力的兄弟相互厮杀往往可以。

对明朝而言,这种继承方式除了经常导致统治者无能的麻烦之外,还有另外两起重大事件,一件是永乐帝推翻侄子朱允炆自己当了皇帝,另一件是万历年间。万历皇帝不喜欢长子朱常洛,而是想让皇三子朱常洵做太子,但被朝廷否决,皇帝和官员之间争斗了十年,最终还是让朱常洛继承了皇位。可见当时明朝上下对祖制和封建礼制的在意程度。

清朝,主要是因为他们是部落出身,没有这样的规则,直到他们进入关内之前,总是适者生存。他们对于是否应该实行蒙古风格的兄弟继承制甚至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当然,接下来的问题是,在不严格传给长子的情况下,他们又是如何应对明朝等许多人长期担心的继位危机的呢?在王朝早期的确有一些紧张的继承问题,比如当皇太极入关前夕就无疾而终,继位危机爆发。皇太极有一个35岁的皇长子豪格,当时已是名将,还有一个差不多年龄的弟弟多尔衮。皇长子身强力壮,年富力强。手握军权且立有军功,有从政经验。而皇太极弟弟多尔衮长期领兵打仗,军功异常显赫,势力很大,威望很高。他们之间一旦发生严重的对峙,可能最终的结果就是王朝分崩离析。然而他们却达成了一个非常令人惊讶的妥协,将年仅6岁的福临抚养为皇帝,当然这其中有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原因。

另一场重大的继任危机发生在康熙晚年,就是众所周知的九子夺嫡事件。当时康熙皇帝序齿的儿子有30多个,其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最终皇四子胤禛登基称帝,即雍正皇帝。

所以就是在这次惨痛深刻的教训之后,新任皇帝雍正决定使用一个新的系统,在未来的儿孙皇位继承中都能很好地运行。

雍正的方法是,他会提名一个继承人,不告诉任何人,将名字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放在皇位后面的正大光明匾中。而且下诏如果有人在没有他的命令的情况下触摸它,直接判处死刑,只有等他驾崩了才能打开它。因此,使用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继任问题的风险,因为没有明确的继承人宣布,潜在候选人没有明确的目标可以追求,(而且他们也不知道他们是否可能是名单上的名字.) 然而,皇帝心中有一个明确的继承人,所以在他死后就不会有重大的分歧。

这对后面几代人来说效果很好,直到咸丰皇帝,年仅30岁就去世了,只留下了一个小儿子(慈禧所生的通知皇帝)。事情开始偏离轨道,秘密立储制度被终结。

清朝所有的皇帝至少都活到了50多岁(除了一个例子即顺治皇帝,一说顺治帝后来出家了),而且比这要长得多。自打咸丰30岁去世,后来的皇帝基本上都很短命。明朝有很多皇帝在孩提时代或少年时代即位,很难说他们是不是好皇帝,而且在皇位上的孩子真正成长为好皇帝的记录很少。

所以这是运气和相对较好的政策的结合,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因素是由于清朝皇室是中国的少数民族部落的性质,他们一直很清楚,如果他们不努力勤政,当地的汉人可能会崛起并替代他们,他们是异族统治,不得人心,深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0 阅读:12

隐史集萃

简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