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清明,作为春天的倒数第二个节气,正处于仲春与暮春交接之际。又被称为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
它兼具自然与人文的深厚内涵,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
此时,万物复苏,草木吐露新绿,天地间流转的阳气也显得尤为清新。《岁时百问》中曾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但清明时节的气候却比较多变,早晚温差显著,时而晴朗,时而细雨绵绵。这是因为此时天地间的阳气逐渐强盛,春之木气达到巅峰,但阴气并未完全退却所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正是清明时期气候特点及人们情绪波动的真实写照。
所以,在这个时期,舒畅情志、调肝健脾、行气化湿就成为了养生的重点。接下来,跟着白术一起来看看我们该如何正确调理吧!
舒畅情志
清明时节,因祭祖扫墓的风俗,我们往往容易沉浸于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之中,难免念物思人。
但是在中医理论中,情感与脏腑紧密相连,正所谓“思伤脾,忧伤肺”。
过度思念往往会伤害脾脏,导致脾气郁结,运化功能失调,进而可能引发消化不良等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在心情沉重、思虑过多时,咱们会感到胃口不佳,饭菜索然无味。
另一方面,悲伤、忧愁这类情绪则会影响肺部。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过度悲伤忧愁会损耗肺气,导致肺气郁结,肺失肃降。
长时间如此,不仅会使人意志消沉、形容憔悴,还可能使毛发失去光泽,精神萎靡不振。
因此,在清明时节,我们应当注重疏调气机,使情志舒畅,心境开阔,以维护身心健康。
首先,我们可以按揉按太冲穴以疏调气机,太冲穴是足太阴肝经的第三穴,位于足背,第1、第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波动处。
此穴具有疏肝解郁、调畅气血的作用,按之有助于舒缓忧郁或发怒的情绪。
在操作时,我们用拇指指尖点在穴位上反复按压,持续半分钟,然后改为揉1分钟,以穴区出现明显的酸胀感为佳
其次,我们也可以适当宣泄情绪,以调理情志。
在亲人和挚友面前流泪和倾诉,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既可促进亲人间情感交流的同时,又有助于顺应时节,抒发肝气,开阔心胸。
调肝健脾
立春之后,随着春气愈盛,体内的肝气也逐渐增强,在清明时节达到顶峰,因此,清明正是养肝的绝佳时机。
只有肝气不郁不亢,人体的气机才能流畅无阻,气血方能调和,从而确保各个脏腑的功能正常运行。
然而,清明时节也并不适宜过度滋补肝脏,以免木火过盛导致风气内动,进而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所以,清明时节的饮食养生,应主要侧重于养肝柔肝,同时也不忘兼顾健脾养胃,以达到身体的整体平衡与健康。
白术给大家推荐两款粥食,帮助大家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调肝健脾!
决明子粥
材料:决明子10~15克、白菊花10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将决明子放入锅内,用小火炒至微有香气时取出。
待冷后与白菊花同煮,去渣取汁。
然后将洗净的粳米倒入汤汁中,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慢熬煮,最后加入适量的冰糖。
决明子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而白菊花则能疏风散热。两者搭配粳米煮成的粥,不仅口感滑润,还具有清泻肝火,明目通便的作用。
此粥适用于肝火旺盛导致的急躁易怒、目赤肿痛、头痛眩晕、便秘等症。
山药薏米粥
材料:山药50克,薏米50克,粳米100克,红枣适量,冰糖适量。
做法:将山药去皮切块,薏米、粳米淘洗干净,红枣去核备用。
锅中加适量清水,再放入薏米、粳米,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20分钟。
加入山药和红枣,继续煮15分钟,最后加入冰糖调味。
山药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薏米能利湿健脾。此粥口感细腻,是清明时节理想的养生佳品。
行气化湿
清明正逢梅雨季节,尤其是南方地区常被湿雾笼罩,衣物难以晾干。
此时,湿气弥漫,仿佛凝固在空气中难以消散,容易导致人体气机运行不畅,使我们常常感到身体疲倦,头脑昏沉,食欲不振,甚至出现大便溏泄的情况。
因此,祛湿就成为了清明养生的关键。
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健脾有益于增强身体化湿能力。而膝关节与脾胃经络相连,我们通过拍打膝关节,可以刺激相关穴位,达到健脾祛湿的效果。
具体动作:首先坐在椅子上,然后用双手空掌有节奏地拍打膝关节两侧,力度由轻至重,直至膝关节感到舒适发热。
此外,由于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在湿气困扰脾胃时,往往使人食欲不振。我们可以适量食用生姜、辣椒等辛温食物,以助阳化湿,醒脾开胃。
辛温食物之所以能够促进食欲,主要是因为其能够刺激胃肠蠕动,增加胃酸分泌,进而激发食欲,这也是我们常常说“吃辣能下饭”的原因。
一旦胃口好了,脾胃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我们整体的精神状态也会随之焕发,变得更有活力。
以上就是白术今天分享的一些关于清明养生的小知识啦,做好这几步,提升免疫力,大病小病不沾身!如果觉得文章不错,不妨分享给你身边的人,一起养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