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朝文武都参不倒,康熙为何这么喜欢高士奇?才学和投机完美结合

无梦历史为安 2024-12-05 10:12:43

康熙五十六年,朝堂之上,大臣们纷纷弹劾高士奇贪赃枉法、结党营私。一时间,朝野上下对这位从寒门走到九卿之位的状元怨声载道。然而,面对满朝弹劾,康熙帝却始终不以为然,甚至在高士奇被迫告老还乡后,又亲自下诏召他回京,继续在南书房当值。

这位出身寒微的浙江秀才,是如何在短短几年间就获得了康熙帝如此深厚的信任?又是凭什么在满朝文武的围攻之下依然屹立不倒?

一、寒门书生的京城逆袭

康熙二十年冬,一个寒风凛冽的清晨,京城彰义门外的一家小客栈里,一位身着褪色蓝衫的书生正在收拾行囊。这书生便是日后声名显赫的高士奇,此时的他不过是个屡试不第的穷秀才。

这一年,高士奇已经二十八岁,在家乡浙江钱塘连考三次乡试都名落孙山。家中田产早已典卖一空,就连束脩也难以为继。面对如此窘境,高士奇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变卖最后几亩薄田,北上京城碰碰运气。

抵达京城后的头几日,高士奇走遍了各个衙门,试图找寻同乡举人打点关系。可京城水深,没有门路的穷秀才,连官员的门槛都摸不着。就在盘缠将尽之际,高士奇听闻京城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但凡达官显贵家中,都喜好收藏名人墨宝。

这个消息让高士奇眼前一亮。他自幼临池习字,一手楷书端正秀丽。于是,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用仅剩的银两买来上好的绢扇,在扇面上题写名篇佳作,再托人送到各个权贵府上。

这个看似大胆的计划,很快就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一天,高士奇得知兵部侍郎张英府上正在为其幼子寻访良师。这位张大人素来喜爱书法,高士奇特意挑选了一把题写《兰亭序》的绢扇,让门房转呈。

张英一见扇面字迹,就被这清逸俊秀的书法吸引。他立即派人寻访这位投扇的书生,并亲自与高士奇会面。两人相谈甚欢,张英不但聘请高士奇为子弟馆师,还常常向来访的官员夸赞这位年轻秀才的才学。

不出半年,高士奇的名声在京城官员圈子里渐渐传开。恰逢这时,康熙帝的心腹大臣明珠正在为其幕府寻访文才。张英见机推荐了高士奇。

明珠府上的考校极为严格。当日,明珠出了三道题目:一是即席作诗,二是草拟奏章,三是书法展示。高士奇不慌不忙,先是吟诗应对,词意隽永;接着草拟奏章,条理分明;最后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三项考校,无一不精。

明珠见状大喜,当即决定留下高士奇在幕府任职。从此,这位寒门书生终于在京城站稳了脚跟,为日后平步青云奠定了基础。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那三十把绢扇和过人的胆识。

不久后的一个早朝,康熙帝召见明珠议事,发现其呈上的奏章格外工整,行文也颇有新意。这引起了天子的兴趣,细问之下才知是出自高士奇之手。康熙便命高士奇即刻入宫面圣。

二、南书房宠臣的奇特才能

康熙二十四年春,高士奇正式入值南书房。这座藏书丰富的宫殿,是康熙帝处理政务和会见近臣的重要场所。初入南书房的头几个月,高士奇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

一日,康熙帝在翻阅《资治通鉴》时,突然问起唐太宗时期的一段典故。在场的几位翰林学士都未能即答,唯有高士奇不仅对答如流,还引经据典,将这段历史与当朝政事巧妙联系。康熙帝连连点头,当场赐下一套御用文房四宝。

不久后的一次围猎,康熙帝的御马在追逐猎物时突然受惊,险些摔倒。虽然康熙帝及时稳住了马势,但这个意外让他颇为扫兴。眼看气氛凝重,高士奇却突然从后面赶来,浑身沾满泥浆,面带惭愧地说自己骑马不熟练,摔进了路边的水坑。这一举动立即让康熙帝开怀大笑,连声说南方人就是不会骑马。

更令康熙帝惊喜的是高士奇对诗词书画的深厚造诣。康熙二十五年,皇帝在南巡途中游览杭州西湖。当地官员请康熙为湖边一座新亭题匾,康熙略作沉吟,正在思索时,高士奇巧妙地在纸上写下"烟波致爽"四字。康熙见后大为赞赏,认为既点出了西湖景色,又暗含祥和之意。

每当康熙帝召见外国使臣时,高士奇总能在旁边恰到好处地补充一些该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掌故。一次接见暹罗国使臣,高士奇不仅能用闽南方言与对方交谈,还详细讲解了暹罗国的贡品来历,让康熙帝在外交场合倍增颜面。

在南书房日常讨论中,高士奇更是展现出过人的才智。康熙帝酷爱数学,常与大臣们探讨《易经》中的数理问题。一次讨论八卦生成的数理关系,众臣各抒己见但都未能说到点子上。高士奇却另辟蹊径,用宫廷中常见的六十四种彩绣图案作比,将深奥的数理转化为生动的实例,使康熙帝连声称妙。

南书房夜读时,康熙帝常常与近臣们品评诗文。一次谈到《红梅》诗,大家都在讨论诗中意境,高士奇却从笔画结构谈起,指出"红"字与"梅"字的书法之美,既点明了诗的主旨,又勾勒出梅花的形态。这种独特的见解让康熙帝眼前一亮,感叹他"才情超迈,眼光独到"。

在帮康熙帝整理典籍时,高士奇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新的分类方法。他不仅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来归类,还根据书中内容的关联性做了交叉索引。这一创新大大方便了康熙帝查找资料,也为皇家藏书楼的管理开创了先河。这套方法后来被推广到整个清朝的皇家图书收藏体系中。

三、权力巅峰背后的秘密武器

康熙二十六年,高士奇在南书房值班的第三个年头,京城里就流传着一个奇特的现象:每天清晨进宫时,高士奇的衣袋总是鼓鼓囊囊的,到了夜里回府,衣袋却已经空空如也。这背后,藏着一个令满朝文武都为之惊叹的情报网络。

高士奇在宫中设立了一套独特的"金豆制度"。凡是宫中太监、内侍只要提供一条有价值的消息,就能从他那里得到一颗金豆子。消息越重要,金豆越多。渐渐地,从乾清宫到养心殿,从御膳房到御花园,但凡有点风吹草动,总会第一时间传到高士奇耳中。

一日,康熙帝在御书房翻阅《四书章句集注》,随口问道:"朕昨日读到这段,觉得很有意思。"话音未落,高士奇就接上了下文,并详细解释了其中的关键章节。康熙帝颇为诧异:"你怎知朕昨日读到此处?"原来前一天伺候的小太监已经用一颗金豆子换来了这个消息。

不仅是皇帝的日常起居,就连后宫妃嫔的喜好,高士奇也了如指掌。康熙帝某次要为皇后选购生辰礼物,高士奇立刻献上一份详尽的建议书,里面不仅有皇后近来喜欢的物件,连带着各个妃子的喜好也都列得清清楚楚。

这份情报网的触角甚至伸向了各个王公大臣的府邸。高士奇在每个重要官员府上都安排了眼线,通过定期馈赠,打听各家要事。一次,某位大臣准备在朝会上弹劾高士奇,还未等他开口,高士奇就先一步向康熙帝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尤为令人称奇的是,高士奇还在各地驿站都安排了自己的耳目。但凡有重要公文往来,他总能提前得知消息。康熙二十八年,西北边境发生地震,高士奇比奏折还早一步向康熙帝汇报了灾情,并已准备好了救灾方案。

这些消息来源不仅帮助高士奇在朝堂上立于不败之地,更让他在康熙帝面前展现出过人的才能。往往康熙帝刚有所思,高士奇就能恰到好处地献上建议;皇帝未及开口,他就已经准备好了答案。

不过高士奇深谙权力之道,他从不将打探到的消息轻易外传。就算是明珠这样的老主人上门询问,他也总是点到即止,若无必要绝不多说。这种谨慎让他在错综复杂的朝堂关系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康熙二十九年,一份密折揭露了高士奇的"金豆制度"。然而此时的高士奇早已在朝中根基稳固,加上康熙帝的庇护,这场风波最终不了了之。但从此以后,朝中大臣们看到高士奇进出宫门时鼓鼓的衣袋,无不暗自心惊。

四、一手遮天的权力游戏

康熙三十年春,京城南城的一条僻静胡同内,每天清晨都会出现一个奇特的景象:数十顶轿子排成长队,堵得水泄不通。轿中端坐的都是朝中重臣,他们都在等着觐见同一个人——高士奇。

此时的高士奇已不是当年那个投递绢扇的寒门书生,而是手握重权的朝廷重臣。他的府邸门口,每天都挤满了求见的官员。但高士奇却深谙权力之道,从不轻易见客。他府上的管家每次出来传话,总是先请明珠入府,再挑选一两个重要官员接见,其余人等就只能失望而归。

一次,江南织造曹寅进京觐见,特意带来了价值连城的宫锦,想要拜访高士奇。管家出来传话说:"学士今日身体不适,改日再见。"曹寅只好连续等候三日。直到第四天,才得以递上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这番举动在京城官场引起轩然大波,要知道,就连当朝重臣也未必能让织造大人如此费心。

康熙三十二年,兵部侍郎李光地上书弹劾高士奇干预选官。奏折中提到,凡是想要升迁的官员,必须先到高府打点关系。一位江南知府的位置,竟要送上白银万两才能说得上话。然而这份奏折递上去后,康熙帝却只是略微过问,并未深究。

高士奇的权势越来越大,甚至连科举考试也未能幸免。康熙三十四年乡试,有举子在考场上写了一篇颇有针对性的文章,影射高士奇专权。试卷送到阅卷处时,考官们面面相觑,最终还是将这篇文章判了末等。

随着权力的不断扩张,高士奇开始大肆收敛钱财。他在杭州老家建起了豪华宅院,又在京城各处置办田产。每到年节,前来送礼的官员络绎不绝,单是库房里堆积的银两就达到了数十万两之多。

康熙三十六年,御史郭琇再次上书弹劾,详细列举了高士奇的二十条罪状。其中提到,高士奇不仅借康熙帝的恩宠谋取私利,更是在朝中结党营私,树立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同盟。那些依附于他的官员,无不是靠着行贿上位。

面对这些指控,高士奇的应对可谓滴水不漏。他在康熙帝面前表示:"臣虽受些许馈赠,但从未干预朝政。至于那些送礼的官员,不过是看在陛下的面子上罢了。"这番话既推卸了责任,又暗示自己一切都是为了效忠皇上。

然而即便如此,朝中对高士奇的不满还是与日俱增。一些清廉正直的官员开始联名上书,要求严查高士奇的问题。就连一向支持他的明珠,这时也开始有意无意地疏远他。

五、荣辱浮沉中的君臣情谊

康熙三十八年冬,一场大雪过后的紫禁城显得格外寂静。高士奇照常在南书房值守,却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朝廷再次收到了针对他的联名弹劾奏折,这次连署的大臣多达三十余人。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康熙帝破天荒地召见了高士奇,问道:"众臣所言,可有几分实据?"高士奇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一封早已准备好的奏折:"臣有罪,不该让陛下为难。恳请准许告老还乡。"

康熙帝看完奏折后,沉默许久,最终只说了一句:"准奏。"就这样,叱咤朝堂二十余载的高士奇,带着满府珍宝,启程返回了浙江老家。

然而,这场看似体面的告老还乡,却暗藏着康熙帝的深意。不到半年,一道圣旨就送到了杭州高府:"着高士奇即刻返京,续任南书房行走。"朝野上下无不震惊,这还是康熙帝第一次将已经致仕的大臣召回原职。

高士奇重返京城后,康熙帝待他比从前更加亲厚。有一次在南书房读书,康熙突然问道:"卿可知朕为何召你回京?"高士奇躬身答道:"臣愚钝,不敢妄测圣意。"康熙笑着说:"二十年来,能真正懂朕心意的,也就只有你了。"

康熙四十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让高士奇卧床不起。康熙帝不但派御医前往诊治,还特意差人送去了御用的人参。这份殊荣,就连当朝重臣也极少享有。病愈后的高士奇更加恪尽职守,每每入值南书房,总要准备充足的典故和见解,以备康熙帝随时垂询。

晚年的高士奇虽然不再像从前那样四处树敌,却依然保持着对朝政的敏锐观察。康熙四十二年,他在一次例行奏对中建议:"江南连年歉收,赋税宜有所减免。"康熙深以为然,立即下令减免了江南三年赋税。这一决定不但解了民困,更让高士奇在晚年重获声誉。

直到康熙四十五年,年迈的高士奇在一个秋日的早晨,静静地在南书房离世。康熙帝破例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亲笔题写了碑文:"才兼文武,学贯古今。"这八个字,不仅是对一代能臣的褒奖,更是对这段特殊君臣情谊的见证。

高士奇去世后,康熙帝常在南书房感叹:"高卿虽有过,却是真心为朕分忧。如此近臣,朕再难觅了。"他甚至将高士奇生前用过的笔砚都收入内库,以示纪念。

后人翻阅史册,常常会为高士奇的传奇经历而惊叹。这位出身寒微的浙江书生,凭借过人的才智和独特的手段,不仅在朝堂上纵横捭阖,更赢得了康熙帝始终如一的信任。这般君臣知己,在清朝历史上实属罕见。

0 阅读:21
无梦历史为安

无梦历史为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