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老母不愿见佛,却处处见佛,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这是为何?

青云塾点墨人 2024-12-02 04:24:16

城东有一老母,与佛同生而不欲见佛。每见佛来,即便回避。虽然如此,回顾东西,总皆是佛。遂以手掩面,于十指掌中亦总是佛。

——《五灯会元》第一卷 释迦牟尼佛

白话直译:

城东有一位老婆婆,与佛陀同年同月同日生,但她就是不想见到佛陀。于是,每次看见佛陀的时候就绕路而行,想方设法回避他。

可虽然如此,却总是无法回避。她向东,佛陀就在东边出现;她向西,佛陀就来到西面。不管她去向何方,佛陀总是会出现在她的面前。

即使她用手遮住脸面,佛陀仍然会出现在她的手掌中,呈现在她的眼前。

鉴赏评说:

这其实是写得非常“露骨”的一则禅门公案了,一看就很“假”,就是为了说而说。

为何会这样说呢?看看公案的本源出处就知道了。

“城东老母”取材于《大智度论》,原文是这么说的:

曾有一回,佛与阿难前往舍卫城行化缘之事。在城东邂逅一位极度贫寒、令人心生怜悯的老妇人,阿难随即祈请佛陀对其予以度化。

佛陀言道:“她与我毫无因缘,故而对我毫无信心,我实难将其度化。”阿难难以置信,再三恳切祈求。佛陀无奈,只得依从阿难之请,亲自行至那妇女跟前。

然而,此妇女全然不愿瞻望佛陀的相好庄严,旋即转身背向佛陀。佛陀于其四方逐一显现,她即刻背转过身,不见佛陀。

其后,实在无计可施,佛陀便施展神变,于其四方上下同时展露身相。这妇女索性用手遮面,一概不看。至此,阿难方才深深领悟:即便身为功德圆满的佛陀,面对无缘众生,亦无法度化。

佛门纵然宽广,却不度化无缘之人。众生若希求遇佛而得度脱,务必要先与佛结下因缘。倘若无有因缘,即便身处佛世,亦会如同城东老母那般,难以获度。

《大智度论》由古印度佛教大德龙树菩萨(约公元三世纪)撰写的,是大乘佛教中观派重要论著,非常具有权威性。后来人就从这个故事中就得出“佛度有缘人”的结论。

佛未度你,你未得度,根本原因是没有缘分。缘分二字把所有的“锅”都背了下来。如果是这样,谁还信佛呢?显然这不是禅、也不是佛要表达的意思。

禅门公案的产生都在公元六世纪以后,显然这则公案是引用了《大智度论》中的内容,并不是凭空杜撰。

但是到了禅门公案这里,虽然沿用了《大智度论》的故事主框架,但在两个地方稍作修改:

一是:老母与佛同生。

二是:老母避无可避。

这样一改,故事的内涵就不一样了,但也更难理解了。佛教经典所讲的义理都是明明白白的,而禅门公案则完全不一样。它只说现象,不讲道理。

而且它所说的现象用常理就难以理解,因为人们以为的“常理”都不是道,“道”乃无常,一切认知与道理恰恰不是“道”,所以禅门公案是不能按常理来解读的。

为什么老母回避不得呢?

假如说佛陀神通广大,运用神通让自己能时时处处现身在老母面前,那为何他就独钟于对老母这样做呢?这也太无聊了吧!

假如说佛陀本就无处不在、遍及一切处,那为何只有老母才处处见佛,其他人不这样呢?

怎么说都说不通。所以,按常理推论是没有答案的,根本无门可入。

解开这则公案的关键钥匙就在于“老母与佛同生”这里。这一点在《大智度论》的原文中是没有的,完全后来加的。而正是这“杜撰”之处,方能显禅的本色。

即心即佛,每个人的心就是自己的佛,佛不在外而时时处处与你同行,也可以说它就是与生俱来的佛性,每个人都是“与佛同生”。

一切当下呈现都不离自心。每个人的世界,其实都是外在世界在自心之上的投射而已。只要用心,必然投射,这是避无可避的事情。

所以,见心如同见佛,城东老母处处见佛则处处见心。

那她悟道了吗?

如果说以自心为真就是悟道成佛的话,所有人都已然成佛,大家不都是以自己的主观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的吗?

其实,以自心看世界,一切都不是真相,此即“非心非佛”。但除却自心的当下呈现,再无有一物可得,此乃“即心即佛”。

然而,对于人而言,真相与你无关,唯有当下真实。拥抱自心,与当下同在,或许才是这则公案的本意吧!

禅,就是与自己和解。道,就是与自心同行。

想要抛弃自心,不想见它,不想理它,甚至想要骗它,实则是徒劳矣!波浪又是如何能回避大海的呢?不管它承不承认,如何蹦跶,都是无法改变它与大海的同根同源,都要回归大海的。

其实,你一直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一直都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的真心,但你就是不想、不愿直面它,自己骗自己,自己讨厌自己,这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所在。

至人、真人,或许就是与心融合得天衣无缝了吧,或许已经融为一体,根本就没有心可见。说“即心即佛”、“非心非佛”都是多余的。

从这则故事的两个版本的大相径庭可以看出,禅宗故事都是“露骨”的剧本,千万不要去剧情中找真相、不要被故事情节带走了,而应时时刻刻见“导演”,要向它看去。到底是谁在兴风作浪?

在此想起一部电影的情节,很有感触。那是一部很久以前的港片,刘青云主演的《神探》,他能看见每个人身边的“鬼”。

他就看见外表沉稳、心狠手辣的大反派高志伟身边竟有多达七个“鬼”围绕着他,所以他才有那么多的人格与习气。

电影的末尾,“神探”说了一句很有禅意的话:“我也是人,为什么要有分别。”

别人都有“鬼”,我为什么就不能有“鬼”?随即扣动了扳机。

是人,就有自己的“鬼”!那,没有“鬼”、没有了任何习气的人又当如何呢?

最后,用一首古时高僧的诗偈来结尾吧:

“平生不愿佛相逢,十指尖头现绀容。夹路桃花风雨后,马蹄何处避残红。”

0 阅读:7
青云塾点墨人

青云塾点墨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