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知道别人开未开悟?且看这则公案:偷吃水果的和尚

青云塾点墨人 2025-01-10 03:43:18

新到参,方礼拜,师叱曰:“阇黎因何偷常住果子吃?”曰:“学人才到,和尚为甚么道偷果子?”师曰:“赃物见在。”

——《五灯会元》第四卷 睦州陈尊宿

白话直译:

有位新到的僧人来参偈陈尊宿,刚礼拜完毕,陈尊宿就呵斥道:“和尚,你为何要偷寺院的果子吃?”

被陈尊宿这一呵斥,和尚赶忙辩解道:“学僧刚来,什么都没做,和尚为何要冤枉我,说我偷吃果子呢?”

陈尊宿说道:“还要狡辩,你都露馅了。”

鉴赏评说:

睦州道明禅师俗姓陈,师承黄檗希运,其佛学造诣颇为深厚,在临济、云门两宗派的产生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关键的推动效用。而更令世人称誉的是,他对母亲的至孝之举。

他觉得化缘所得的施舍之物仅能用于佛门弟子,断不可借此赡养母亲,故而他于夜间编织草鞋,待到清晨便拿到城中出售,凭借此般收入来奉养母亲,大家都亲切地称他“陈蒲鞋”。

道明禅师深得禅法之精髓,若有学人前来叩问,便随问随答,其言辞犀利无比,锐不可当,正因如此,四方之人皆归心仰慕,尊其号为陈尊宿。

此公案正突出了陈尊宿“随问随答,言辞犀利”的接引手段,这位新僧就被突兀的问题问得猝不及防。

正如当下的入学考试一般,每逢有新学僧来临,师父皆要对其加以检验,以测其资质水平,从而拟定后续的教学方案,只不过禅师的勘验题目都是从当下之境随缘截取的。

故事中的新僧到来之际,正好西峰长老来龙兴寺串门,陈尊宿作为主人就招呼长老坐下,并摆出水果、茶水招待客人。

新僧向陈尊宿礼拜之后,陈尊宿就于当下随机出了一道“入学摸底”题:“和尚,你为什么要偷吃招待客人的水果?”

“偷盗”乃五戒之一,学僧被吓得不轻,连忙摆手摇头否认:“别冤枉我啊,我刚来,就向你行了一个礼,什么时候偷吃果子了?”

到这里,公案的情节还算符合常规逻辑,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相信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点睛之笔就在陈尊宿最后说的那句:“赃物见在。”

对于陈尊宿说的这句“转语”,读公案的人们免不了要问“赃物”在哪里呢?“赃物”是什么呢?甚至还可能问,学僧的表现得没得到陈尊宿肯定呢?

这些都是故事中并没有直接交代的,读公案就是想要知道个结果。

于是,就动用自己的知识、学问、道理,通过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去找这个“赃物”,想要以此透过公案中的种种疑惑。

下面就用所谓的“智慧”去推导一番,你来看看这些答案还说得过去吗?

学僧明明知道自己并没有偷吃水果,可为何要极力为自己辩解呢?因为他是心智健全的“正常”人,他心中有些东西需要自己去维护。

需要全力维护的,首当其冲就是那个“我”!

我不能被冤枉,冤枉“我”就是伤害我,为自己辩解就是保护“我”。

其次,我是僧人,不能破戒,偷盗是重罪。

前者为“人我见”,后者为“法我见”。学僧有“二见”在,心中起“法我”分别,并且把它们当真,所以极力维护那个自己和自己所拥有的认知、想法。

《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破“人我见”、“法我见”,只有“破二见”方能做到真正的“无我”,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那么说来,学僧显然是没有开悟的,因为他的“我执”还很牢固。陈尊宿所说的“赃物”就是指的学僧的“我执”。

“赃物”在哪里呢?就在学僧的推脱辩解之中,这正是你未开悟的证据。学僧被陈尊宿勘破了啊!

以上就是用自己的知识、佛理,在思维与逻辑的推波助澜下得到的“答案”。先不说“答案”合理与否,想必这么来解读禅门公案的大有人在吧!

不能说不好,也不能说不对,只不过这样读公案太费心力、太费脑壳了。难不成不懂佛理、没有学问、阅历浅薄的人就与佛道无缘吗?

能不能抛下经典、不用什么“无我无相”、“我执法执”,不用到任何知识与道理就能看透公案呢?或许也是可以的。

陈尊宿说的那句“赃物见在”,只是在描述他自己看见的事实,并不是在评论学僧的见地如何。

他在学僧的推脱辩解之中,见到了众生皆具的那个本来。正因为如此,他自己才能见,也正因为如此,学僧才会辩。

“会辩”不是知道怎么辩、如何辩,而是自然而然发起这个行为。

学僧为什么要为自己辩解呢?常人见到的是僧人为自己辩解的原因,而过来人见到的是辩解这一当下行为。

学僧辩解的原因怎样,都是我们大脑推论所得,你何时能够直视原因?妄想而已!学僧辩解的行为才是毋庸置疑的,就在当下。行为是亲眼见到的,原因是臆想推论的。

学僧为自己辩解,是他具有“自己”的最佳证明,这是陈尊宿亲眼见到的,没有经过大脑一寸的思维推理,一下透过。在他见到学僧辩解的同时,就见到了学僧“本人”。

学僧把自己赤裸裸摆在面前你却视而不见,却东拉西扯的臆想连篇,这正是时人难以开悟的症结所在啊!

或许还要问,那学僧难道不是有“我执”在吗?他难道不是没有开悟吗?

学僧开没开悟关你什么事?

就算是陈尊宿,他也只能在学僧的辩解中见到自己有的,见到学僧有的。无论他有多大能耐,他也无法知道学僧见未见到他自己有的。

那个东西人人具足,如果学僧不有为何会为自己辩解?但并不是人人自知,所以才有凡圣。学僧见到自己了吗?这个问题,永远只有学僧一个人知道。

学僧未见到自己,会为自己辩解;学僧见到了自己,同样可以为自己辩解。只是两种心境会有所不同而已,他的心境同与不同,与你何干啊?你永远不得而知。

他开未开悟,不会给除他以外的一切带来丝毫的不同,外人看来无有任何分别。也可以这么说,开悟,是一个永远无法给别人展示的东西。

在故事中总见别人,如在梦里;在故事中能见自己,方显智慧。

1 阅读:9
青云塾点墨人

青云塾点墨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