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青光眼等眼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完善慢性眼病患者管理模式,构建眼病慢病管理体系。青光眼是一种慢性不可逆致盲眼病,被称为“沉默的视力杀手”,长期眼压监测是青光眼治疗和慢病管理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2024年9月,海思盖德(苏州)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重磅产品海思微®回弹式眼压计在中国落地开花,陆续开启其临床应用之旅。该产品究竟给青光眼慢性病管理模式提供了哪些帮助?又给患者带来了哪些便利?《国际眼科时讯》采访了八位青光眼领域专家大咖与两位青光眼患者,深入调研海思微®回弹式眼压计的使用情况,倾听来自青光眼临床一线的真实声音。

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青光眼的患病率将逐年增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意义重大。由于青光眼发病机制的核心是病理性眼压升高导致视神经不可逆损害,因此控制眼压是目前治疗青光眼最主要的手段。只有将患眼的眼压降低并维持在能够阻止或减缓视神经损伤的稳定范围内(即目标眼压),才能延缓青光眼疾病进展,帮助患者避免致盲的结局。同时,青光眼也是终生疾病,暂时无法彻底治愈,即使通过药物或手术等治疗干预措施达到目标眼压的患者,也需要终身随访。
长期眼压监测:青光眼治疗和慢病管理的“指南针”

孙兴怀教授
由于青光眼是目前无法治愈的疾病,一旦诊断为青光眼,疾病将伴随患者终生并隐匿发展。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教授介绍,目前青光眼的治疗中,眼压的监测和控制是关键环节。眼压升高会导致视神经不可逆损害,青光眼患者需要终生随访和动态眼压管理。
然而眼压与血压相似,个体差异大,不仅24小时动态变化,还受到环境、身体状况、疾病情况、患者情绪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加之眼压的病理性波动也对青光眼疾病进展构成威胁,从治疗和疾病管理角度来说,要求长期保持在目标眼压以下。因此,眼压需要长期、密切监测和个性化控制,从而最大程度保护视神经,保存视力和视功能,延缓疾病发展。

王大江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王大江教授分析,“眼压”是动态变化的,但“眼压检查”测量的眼压数据却是当下时刻的眼压。传统的诊疗流程需要患者到医院进行眼压检查,获取基线眼压后制定降眼压目标,而对眼压波动情况掌握不足,导致眼压波动大或眼压波峰在非就诊时间的患者未得到足够的降眼压治疗。因此,监测24小时动态眼压对青光眼患者,尤其是就诊时间眼压正常但疾病仍在进展的患者极为关键。王教授建议,对年龄越轻的青光眼患者,动态眼压监测和控制应当越严格。

王凯军教授
医患共管,医患共进。浙江大学眼科医院王凯军教授指出,动态眼压监测对医生认识青光眼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疾病分类方式具有独特意义。一方面,深入探索眼压波动对疾病进展的影响,了解青光眼病理生理机制,有助于加深对青光眼疾病的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动态眼压监测能够更准确地进行治疗方案调整和治疗效果评价,探索新的诊断和治疗模式。
居家监测:眼压监测的“另一块拼图”
目前,很多医院限于条件不能提供24小时动态眼压监测,复杂的监测方法也令很多患者望而却步。很多患者因无明显不适症状,对眼压监测缺乏重视或不能支付医院动态眼压监测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未能及时跟进眼压变化,导致疾病进展加速。因此,居家监测的需求应运而生。

王涛教授
没有不适症状,也要测眼压?北京同仁医院王涛教授举例说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发作是如同暴风骤雨般的突发性事件,患者伴有明显症状,因此绝大部分会及时就医寻求治疗。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患者起病隐匿,往往没有明显的眼部症状和不适,但事实上视神经已受到严重损伤。居家监测眼压的优势在于可以及时发现“隐匿性”的眼压升高,填补了非就诊时间眼压监测的空白,同时极大地降低监测眼压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焦虑情绪,也提高了患者监测眼压、参与疾病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和治疗依从性。

唐莉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莉教授指出,目前青光眼医疗资源仍紧张,居家眼压监测在操作便捷性、结果快速获得性、节约综合成本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更有利于发现眼压波动和峰值,特别是夜间。当患者发现眼压高或眼压波动大等情况时,进一步接受医院医生专业详细的病情评估,从而调整治疗方案。因此居家监测和医院监测应当互为补充。未来居家眼压监测技术成熟,应用广泛后,相应的指南和共识可以促进居家眼压监测规范化,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专业化指导,推动青光眼慢病管理健康发展。

陈晓明教授
成都华厦眼科医院陈晓明教授结合医院管理模式,认为居家眼压监测的普及推广,对青光眼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完善青光眼慢病管理模式大有帮助。当便携式、易操作的眼压监测手段深入社区进行筛查工作,可以及早排查隐匿起病的青光眼患者,避免“发现已经是晚期”的严重悲剧。而对确诊青光眼的患者,居家监测加强了患者对疾病发展的认识,提高了患者的参与度和责任感,反过来也有助于医生治疗方案的落实和评估。
海思微®回弹式眼压计:便携式眼压监测的“神兵利器“

吴慧娟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吴慧娟教授结合临床经验,高度肯定了海思微®回弹式眼压计值得信赖的准确性和便易性。她指出,海思微®回弹式眼压计结构小巧,可以单人手持使用,眼表接触时间短,风险低,由于被测量者几乎感觉不到,因此不需要使用麻药,对于传统NCT或压平测量难以配合的小孩和老人也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以往家用便携式眼压计价格非常昂贵,超出了很多青光眼患者的承受能力,国产海思微®回弹式眼压计价格惠民,操作简易,学习曲线短,显著提高了长期慢病管理模式的青光眼患者居家检测的可行性。

黄晶晶教授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黄晶晶教授表示,海思微®回弹式眼压计兼具自主测量、居家易用、轻巧便携等多个特点,降低了24小时眼压监测的门槛,患者可以居家自测眼压,不错过异常眼压波动和夜间眼压峰值。不仅为患者提供了居家监测的便利条件,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完善疾病控制,也可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医生和患者共同参与到疾病管理,达成治疗目标,意义重大。
海思微®回弹式眼压计在临床推广使用后,不仅医生点赞连连,患者亦是好评如潮。
来自杭州的患友孙先生既往诊断双眼开角型青光眼,目前左眼已手术,双眼使用拉坦前列素治疗,他表示,“在对比了多款家庭式眼压计后,我选择了医生推荐的性价比高、可独立操作、使用简便的海思微®回弹式眼压计,经过多次与医院测量眼压数据相比,我发现海思微测量相当准确,因此也信赖它作为我居家眼压监测的好帮手。居家监测能够即时反馈我的眼压波动,不仅大大降低了我的焦虑感,也有更多眼压数据支持我与医生沟通调整药物或调整用药时间,提高了我控制眼压的责任心和自主感。建议‘青友们’仔细阅读说明书,在操作时,黑圈和蓝圈对准成为同心圆,这样测出来的误差小,结果准确。同时一定要遵医嘱定期去医院复查”。
成都的开角型青光眼患友王先生也分享到,“因为担心进口的眼压计在国内的售后服务可能比较困难,又了解到海思微®眼压计准确度高,售后完善,我果断入手了医生推荐的海思微®回弹式眼压计。开始的时候操作不太流畅,但学习曲线很短,适应后测量就越来越流畅准确了。由于自己自主测量,不仅可以减少去医院的次数和时间成本,还能了解自己在医院很难监测到的夜间眼压情况,通过根据我自测的眼压情况,医生帮我调整了用药,目前眼压非常平稳,我的焦虑减轻了很多,因为知道眼压升高是可以处理的,也能够更勇敢地面对高眼压的情况。另一方面,我对眼压昼夜波动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个性化的眼压变化也越来越了解,用药依从性也越来越好了”。
“全程管理 精致入微”是海思微®回弹式眼压计的宗旨,也是广大青光眼患者的心声。作为海思微®回弹式眼压计的创造者,国内眼压医患共管概念的倡导者,海思盖德一直以来致力于促进以患者为中心的眼压管理模式,推动实现青光眼个性化治疗和长期的青光眼慢病管理规范化。临近新春佳节,海思盖德携海思微®祝所有的青光眼患者眼压平稳,“视”界光明!祝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专家简介

孙兴怀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眼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眼科学与视觉科学系主任,国家卫健委/中国医学科学院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学与视觉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学和视觉科学系荣誉教授等。是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还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等。

陈晓明
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 历任
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顾问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专家会员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防盲学组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器械管理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
中华医学会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眼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眼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成都华厦眼科医院院长

王 涛
北京同仁医院青光眼科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青光眼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
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青光眼专业委员会委员
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青光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眼科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华眼科杂志通讯编委
“眼科”杂志编委
中华医学眼科杂志(电子版)编委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编委
美国Texas A & M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Ocular Pharmacology博士后。

吴慧娟
眼科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就职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感光学会生物基功能大分子材料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眼科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委兼副总干事,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青光眼学组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青光眼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外聘专家。

王凯军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现任浙江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浙江大学附属二院眼科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青光眼和白内障的临床治疗及理论研究,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瑞士巴塞尔大学眼科医院进行访问和博士后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共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

王大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眼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青光眼专业组组长,眼科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眼科中心访问学者,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全军眼科委员会青光眼学组委员,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青光眼专家委员会委员。

唐 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副主任、眼科教研室主任、青光眼亚专业负责人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访美学者
四川省医学会青光眼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眼科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眼病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眼科分会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眼科专委会青光眼学组委员
四川省预防医学会眼视觉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眼科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在四川省内率先开展多项青光眼手术新技术
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专著教材9本

黄晶晶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青光眼科主任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眼健康协会青年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眼科专家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广东省医院协会眼病防治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市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眼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眼科专家委员会青光眼学组委员
中山眼科中心住培专培专家组组长
获羊城好医生称号,广州市实力中青年医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