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前头干硬,后边软粘”,咋回事?医生提醒:可能是这3种病

芷文聊健康 2024-01-28 06:40:04

张先生今年45岁,是一位繁忙的高管。在工作场所,他需要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处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运动。而且经常错过饭点,等到有空吃饭的时候已经过了正餐时间,只好随意订一些快餐和外卖缓解饥饿。

此外,张先生经常需要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这使得他经常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这种不良情绪已经影响到了他的睡眠,他经常入睡困难、失眠早醒。

久而久之,张先生出现了很多健康问题。比如,他的颈部和腰部经常酸痛不已;胃部时常因为过度饥饿感到疼痛。还观察到自己的大便出现了“前头干硬,后边软粘”的形态。他开始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于是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经过医生的详细询问和检查,发现张先生的肛门指检、腹部CT、胃肠镜、血液检查均不存在异常指标。因此,医生判断张先生患有肠易激综合征,他的大便问题是由于饮食不规律、缺乏膳食纤维和焦虑情绪所引起的。

医生建议张先生调整饮食习惯,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同时进行适当的运动、调整心态,以改善肠道健康。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帮助解决大便问题。例如,软化粪便的药物、益生菌等。

通过以上治疗过程,张先生的大便问题得到了明显地改善。他的饮食更加健康,运动和作息也更加规律。定期检查和药物治疗也帮助他更好地管理肠道健康。现在,张先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更加自信,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大便的形成与我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和消化道的消化吸收,最终形成粪便排出体外。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大便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形状——前干后软。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前干后软的大便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一开始就提及了张先生出现的大便“前段干硬,后段软粘”的症状,这在中医理论中被定义为先硬后溏。他的这个病症,属于湿热型。这是由于长时间的寒湿郁结和气滞与湿郁热的结合所导致的。

由于肠道内环境不稳定,加上食物的刺激等原因而导致大肠黏膜受损,使其失去了分泌黏液及黏液性分泌物的能力,从而引发粪便异常。若想深入了解这类大便的生成机制,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饮食是如何影响大便的。

饮食包括食物本身及烹调方法两个方面,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水与纤维成分。为了保持大便的正常形态,摄入恰当的水分和纤维素是至关重要的。在小肠内消化食物时,会将一些淀粉转化成水。

水分有助于使粪便变得柔软,从而更容易被排出体外;纤维素有助于排便后将粪便重新吸收利用。此外,肠道对水分的吸收主要通过肠壁上的微绒毛来完成,所以肠道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能防止食物进入结肠后产生变形或堵塞。

当饮食中的水分和纤维素不足时,肠道里的粪便可能会变得干燥并形成硬块,体积相对较小。但是,鉴于粪便的干燥和硬化特性,在排便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将其排出体外。

另外,长时间坐着,身体骨骼肌和胃肠道平滑肌会长时间处于静息状态,导致肌肉松弛,影响胃肠道蠕动,食物长时间大量堆积于肠道内,也会出现便秘的症状。

当便秘的人群肠道中的粪便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排便冲动,开始进行排便过程。在肠道前段,由于粪便积累的时间较长,水分被大量吸收,因此这部分的大便较为干燥。相比之下,肠道后段的大便形成时间较短,质地相对较软。因此,当我们观察大便时,常常会发现“前头干硬,后边软粘”的现象。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便的形态和质地往往是身体健康状况的反映。那么,当我们发现大便呈现出这种特殊的形态——前干后软时,需要小心和预防哪些疾病呢?

二、前干后软的大便可能预示的三种疾病

1)肠易激综合征:腹痛、腹泻、便秘均可出现

肠易激综合征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的慢性功能性胃肠问题,其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或不适,并伴随着排便的习惯和大便的形态变化。

这类症状在中青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并且女性的发病率稍微超过男性。

尽管这一疾病的具体发病原因还没有被完全解析,但多项研究指出,肠道神经系统和肠道平滑肌的不正常状态、肠道感染、食物耐受性差、应激反应以及心理因素等都有可能与该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表皮细胞存在异常的神经元活动,就会继发肠道肌肉活动、分泌的异常。当肠道肌肉活动增加时,可能会导致腹部疼痛和腹泻的出现。

当肠道肌肉活动减弱时,便秘的风险则会增加。同时,肠道平滑肌的敏感度也可能上升,导致患者对肠道刺激过度敏感,引发腹部疼痛和腹泻的症状。

由于肠道功能紊乱,患者的肠道可能无法正常地吸收水分,导致粪便干燥,形成干硬的部分。同时,肠道的蠕动也可能异常,使得粪便无法顺利排出,从而形成后边软粘的部分。

2)大肠癌:腹痛、便血与排便习惯改变需警惕

大肠癌,这一源于大肠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涵盖了结肠癌和直肠癌,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其早期阶段,症状并不显著,然而随着肿瘤的增长,患者的排便习惯往往会发生明显变化。

具体而言,以下四种症状可能是大肠癌的警示信号:

一是排便规律的改变;

二是便秘的反复出现;

三是大便形状的异常,正常的大便可能会变得细软且总有排不尽的感觉;

四是最为引人注意的大便带血或表面覆盖脓血。

当大肠癌的患者遭受便秘困扰,干硬的大便会在肠道前段淤积。在这种情况下,新生成的细软大便会与脓血混合无法顺利排出。这种刺激会导致肠道反应,促使患者不断用力尝试排便。最终,排出的粪便可能会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状态:前端干燥坚硬,后端则变得软粘。

3)肠息肉:遗传风险高,便秘频发需重视

肠息肉,又称为肠道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形象地说,就像肠道内生长的“肉疙瘩”。值得注意的是,遗传因素在肠息肉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如果父母患有肠息肉,下一代患上肠息肉的概率就会相应增加。

此外,肠息肉患者常常面临便秘的困扰。当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会对肠道造成一定的阻塞或压迫,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从而出现大便前干后软的情况。

事实上,肠息肉很难通过明显的症状被发现,因为大部分的肠息肉是无症状的。少数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的腹部不适或便秘等症状。因此,专家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无论身体有无症状,都应主动前往医院接受检查。

为了降低肠息肉的风险,我们需要注意日常膳食中脂肪的摄入量。过多摄入脂肪,尤其是超过每日膳食总量的40%,可能增加长肠息肉的风险。然而,如果我们能将脂肪摄入量控制在每日膳食的15%左右,肠息肉的风险就会显著降低。

此外,高脂肪膳食会使肠道内的胆酸增加,而胆酸与肠道细菌的相互作用可能为腺瘤性息肉的形成创造条件。同时,长期大量饮酒和吸烟会损害免疫功能,增加基因突变的风险,从而增加肠息肉的发生率。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排便问题似乎越来越普遍。它不仅给人们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幸运的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我们可以有效解决便秘问题,让排便重回健康轨道。

三、如何通过科学的生活习惯促进健康排便

首先我们需要掌握均衡饮食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适当增加酸奶、核桃和蜂蜜等食物的摄入,可以有效软化粪便,让排便更加顺畅。同时,为了保持肠道健康,我们还应该多吃新鲜蔬果。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这些物质可以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为了降低便秘的风险,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食用动物油,因为其中高含量的饱和脂肪酸可能增加便秘的发生。选择植物油如菜籽油、芝麻油和大豆油是一个更健康的选择。这些植物油进入肠道后能够刺激肠道蠕动,促进粪便的排出。

除此之外,水是通便的基本要素。摄入足够的水分可以帮助肠道保持湿润,有助于粪便的软化和体积的增大。当粪便体积增大时,可以刺激肠道蠕动,从而促进排便。每天至少喝8杯水(约2升),以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值得关注的是,膳食纤维具有帮助人们愉快如厕的功能。为了满足《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中成年人的每日膳食纤维需求(25—30g),我们每天应摄入不少于500克的蔬菜水果、增加全谷类食品的摄入量。

此外,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对于预防便秘和肠道问题至关重要。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进行排便,例如早晨起床后或早餐后,此时肠道蠕动较为活跃,有助于排便。在排便时,尽量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用力或紧张,可以尝试进行深呼吸或冥想等放松身心的活动,有助于促进排便。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适度运动也对健康排便有益,因为它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压力和焦虑,以及消耗能量和促进新陈代谢。

但应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慢跑、散步和瑜伽,并注意适量和规律。

前文提到的大便“前头干硬,后边软粘”可能预示着肠易激综合征、大肠癌、肠息肉等疾病。和张先生一样,饮食不规律的人群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排便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诊治。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有助于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和维护肠道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振.胃肠有息肉,前景大不同[J].健康生活,2023,(10):32-34.

[2]曾夏诗,樊冬梅.肠息肉中医证型分布及与大便性状改变相关性研究和危险因素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11):2708-2715.DOI:10.133m

1 阅读:1877

芷文聊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