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及下辖的几个县,改回古称,会不会提高旅游经济和知名度?

熙来攘去世界 2025-03-02 04:09:23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省西北部,宛如一颗镶嵌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璀璨明珠。这片广袤的土地,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如巍峨的雪山、广袤的草原、深邃的森林,还承载着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

其下辖的马尔康市、金川县、小金县、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壤塘县、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黑水县及卧龙特别行政区,每一个县区都有着独特的古称,这些古称犹如一把把钥匙,解锁着阿坝州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蜀山、梁州、汶山郡、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署、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

阿坝州历史的长河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那时已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的变迁与发展。

在古代,阿坝州属于蜀山蚕丛生息地域,古属禹贡梁州之域。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巴、蜀后设置蜀郡,始建湔氐道(治地今松潘县北),这是阿坝州有建制的开端,标志着这片土地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的行政管理体系。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西南夷,以冉为汶山郡(治地在今茂县凤仪镇),郡辖绵虒县、湔氐道、汶江县、广柔县、蚕陵县。这一时期,阿坝州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日益紧密。

此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阿坝州的行政区划虽有所变化,但始终保持着与中原王朝的隶属关系。在这一过程中,阿坝州地区的民族融合不断加深,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唐代,阿坝州地区的建置演变频繁。唐初在剑南道设羁縻州168个,阿坝属松州都督府所辖。随着吐蕃的崛起,阿坝州部分地区曾被吐蕃占领,这一时期,阿坝州地区的文化受到了吐蕃文化的深刻影响,藏传佛教开始在这片土地上传播。

宋置茂州通化郡、威州维川郡,阿坝州地区在宋代继续保持着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在这一时期,阿坝州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汉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也进一步加深。

元为土司制度之始,在阿坝州地区设立了松潘、岩、叠、威、茂等处军民安抚司,治所在松潘,流官土官并用。土司制度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阿坝州地区的社会秩序,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明置于茂州、威州、松潘卫,分辖各土司及千户所。明朝时期,阿坝州地区的土司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同时,明朝政府也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军事控制和行政管理。

清设茂州、理番厅、松潘厅、懋功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置懋功屯务厅,领汉屯五、土屯六、土司二。清朝时期,阿坝州地区的行政区划更加细化,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管理也更加严格。同时,清朝政府还在阿坝州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民国之初改厅州为县,继后设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后改为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辖松潘、茂县、汶川、理县、懋功(今小金)、靖化(今金川)6县及草地65部、20个土司、11个屯守备。民国时期,阿坝州地区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但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步。

1950年1月,建立川西人民行政公署茂县专区专员公署;1953年3月,撤销茂县专区,成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地级);1955年11月更名为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州人民政府驻刷经寺,1958年迁马尔康);1987年7月更名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新中国成立后,阿坝州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马尔康市:马尔康

马尔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为“兴旺发达之地”。它作为阿坝州的首府,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马尔康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在历史的长河中,马尔康曾先后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

在古代,马尔康地区属于羌人聚居地。随着历史的发展,这里逐渐成为了藏传佛教的重要传播地之一。在元朝时期,马尔康地区属于吐蕃宣慰司管辖。

明朝时期,马尔康地区设有松潘卫,分辖各土司及千户所。这一时期,马尔康地区的土司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土司在当地拥有较大的权力,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朝时期,马尔康地区属于松潘厅管辖。在乾隆年间,清朝政府在马尔康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中央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民国时期,马尔康地区先后隶属于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和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在这一时期,马尔康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1953年,四川省藏族自治区马尔康办事处(县级)成立;1956年4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四川省藏族自治区办事处,设立马尔康县;1996年,马尔康县撤县设市,成为马尔康市。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尔康市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现代化城市。

金川县:金川、靖化

金川县,因境内大金川得名。大金川是大渡河的上游,河水清澈,水流湍急,两岸风光秀丽。

金川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这里是羌人聚居地。秦惠文王灭巴、蜀后,金川县地区纳入蜀郡管辖。

汉朝时期,金川县地区属于汶山郡。在这一时期,金川县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日益紧密。

唐朝时期,金川县地区属于松州都督府。随着吐蕃的崛起,金川县地区曾被吐蕃占领,这一时期,金川县地区的文化受到了吐蕃文化的深刻影响。

宋朝时期,金川县地区属于茂州通化郡。在这一时期,金川县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继续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

元朝时期,金川县地区属于吐蕃宣慰司管辖。在这一时期,金川县地区的土司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土司在当地拥有较大的权力。

明朝时期,金川县地区设有松潘卫,分辖各土司及千户所。这一时期,金川县地区的土司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同时,明朝政府也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军事控制和行政管理。

清朝时期,金川县地区属于松潘厅管辖。在乾隆年间,清朝政府在金川县地区进行了两次金川之役,最终平定了当地的土司叛乱,加强了中央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此后,清朝政府在金川县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设立了阿尔古厅,后改为靖化县。

民国时期,靖化县先后隶属于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和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在这一时期,靖化县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1953年,靖化县更名为大金县;1960年,大金县与绰斯甲县合并,更名为金川县。如今,金川县已成为一个以农业、旅游业为主的现代化县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小金县:懋功

小金县,因境内小金川得名。小金川是大渡河的支流,河水清澈,水流平缓,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小金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这里是羌人聚居地。秦惠文王灭巴、蜀后,小金县地区纳入蜀郡管辖。

汉朝时期,小金县地区属于汶山郡。在这一时期,小金县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日益紧密。

唐朝时期,小金县地区属于松州都督府。随着吐蕃的崛起,小金县地区曾被吐蕃占领,这一时期,小金县地区的文化受到了吐蕃文化的深刻影响。

宋朝时期,小金县地区属于茂州通化郡。在这一时期,小金县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继续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

元朝时期,小金县地区属于吐蕃宣慰司管辖。在这一时期,小金县地区的土司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土司在当地拥有较大的权力。

明朝时期,小金县地区设有松潘卫,分辖各土司及千户所。这一时期,小金县地区的土司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同时,明朝政府也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军事控制和行政管理。

清朝时期,小金县地区属于松潘厅管辖。在乾隆年间,清朝政府在小金县地区进行了两次金川之役,最终平定了当地的土司叛乱,加强了中央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此后,清朝政府在小金县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设立了美诺厅,后改为懋功县。

民国时期,懋功县先后隶属于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和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在这一时期,懋功县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1953年,懋功县更名为小金县。如今,小金县已成为一个以农业、旅游业为主的现代化县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如四姑娘山等著名旅游景点。

阿坝县:阿坝

阿坝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位于川西高原北隅长江、黄河支流分水岭河源地带。“阿坝”一名形成于唐朝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占领松州以西地区后,从吐蕃腹地阿里一带迁民至本地并居住下来繁衍生息,“阿里娃”的简称“阿娃”(喻指阿里人开发的地区)被作为本地地名使用,汉译即为“阿坝”。

阿坝县地区历史悠久,远古时代即有人类生息。唐初在剑南道设羁縻州168个,阿坝属松州都督府所辖。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占领松州以西地区后,曾从吐蕃腹地阿里一带移民驻军于此,居住繁衍,游牧耕作。

明太祖洪武初年属潘州卫,明成祖永乐年间,上中下阿坝属松潘卫所辖,称为三阿坝。清康熙年间,阿坝亦纳入松潘厅建制。民国时属松潘县管辖并形成11个大部落、37个小部落,逐步称为阿坝。

1951年8月,阿坝县和平解放;1954年1月,西南行政委员会批准设县。在历经各朝代的茶马互市及通商活动的渐进中,阿坝逐步成为各路商贾、差吏往返于县内、青、甘、藏驿道上驻足和物贸集散重镇,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商号“天兴隆”和繁华的崇拉市场。如今,阿坝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如藏传佛教寺庙42座,被誉为藏传佛教文化博览园 。

若尔盖县:通轨县、求吉乡、作革土四部落

若尔盖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是中国三大湿地之一。若尔盖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该地区属白马。

北周时于今县域东部求集下包作地区,建通轨县属草州荣乡郡;隋朝时通轨县属汶山郡;唐朝归松州所辖,吐蕃强盛时期隶属于吐蕃。

元朝于今求吉乡境内建制潘州;明朝并松州、潘州,首次定名松潘卫;清代于今县境置作革土四部落;民国时期属松潘县辖。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草地,六月建若尔盖包座行政委员会;1956年7月建若尔盖县,隶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拥有广袤的草原、壮丽的湿地景观,以及独特的藏族文化,如藏传佛教寺院、传统的藏族歌舞等。

红原县:红原

红原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红原,寓意着红色的草原,它的命名与红军长征有着密切的关系。1960年8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理县,设立红原县,辖区包括刷经寺以北、阿坝县的部分地区,县治地设于哈拉玛。

在历史上,红原县地区曾是羌人、吐蕃等民族的游牧之地。唐朝时期,红原县地区属于松州都督府管辖。随着吐蕃的崛起,这里逐渐成为吐蕃的势力范围。

元朝时期,红原县地区属于吐蕃宣慰司管辖。明朝时期,红原县地区设有松潘卫,分辖各土司及千户所。清朝时期,红原县地区属于松潘厅管辖。

民国时期,红原县地区先后隶属于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和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在这一时期,红原县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如今,红原县已成为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现代化县区,拥有壮丽的草原风光和独特的藏族文化。每年举办的雅克音乐季等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壤塘县:壤塘

壤塘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大渡河上游,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部。“壤塘”系藏语音译,意为“财神的坝子”。

壤塘县历史上曾是羌人、吐蕃等民族的聚居地。唐朝时期,壤塘县地区属于松州都督府管辖。随着吐蕃的崛起,这里逐渐成为吐蕃的势力范围。

元朝时期,壤塘县地区属于吐蕃宣慰司管辖。明朝时期,壤塘县地区设有松潘卫,分辖各土司及千户所。清朝时期,壤塘县地区属于松潘厅管辖。

民国时期,壤塘县地区先后隶属于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和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在这一时期,壤塘县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1958年10月2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壤塘县,以原相当于区级行政委员会所辖的地区为其辖区。如今,壤塘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如棒托寺的石刻大藏经等,是研究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汶川县:绵虒、汶江、汶川

汶川县,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因汶水得名。汶川是中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拥有丰富的羌族文化。

汶川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秦武王元年(前310年),设湔氐道。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以氐羌人冉、駹等部落地设置汶山郡,领绵虒、汶江、广柔、蚕陵、湔氐5县,其中绵虒县治地在今汶川县境内。

三国蜀汉时,绵虒仍置汶山郡,改汶江道为汶江县。西晋移郡治于绵虒县,改汶江县为广阳县。东晋仍置汶山郡,废广阳县。

梁普通三年(522年),设置绳州,领汶山、北部2郡,汶川县属绳州汶山郡。西魏仍置绳州,复置甘松郡。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改绳州为汶州,汶川县属汶州汶山郡。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置蜀州,五年(585年)改蜀州为会州,并置会州总官邸,领7县,汶川县属会州。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将今凤仪镇所置广阳县改为汶山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罢会州、冀州,合置汶山郡,领11县,汶山县为郡治地。

唐武德三年(620年)置会州总管府,四年(621年)改为南会州,八年(634年)改南会为茂州,汶川县属茂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通化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茂州,属剑南道,领汶山、汶川、石泉、通化4县和39个羁縻州。

五代前蜀王建天复七年(907年),仍置茂州,领4县,汶川县属茂州。宋仍置茂州通化郡,领2县10个羁縻州,汶川县为州、郡治所。

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属吐蕃宣慰司,世祖至元中仍置茂州,领汶山,亦称文山,汶川县为州治。洪武十年(1377年),威州、茂州等处的土司董贴里聚众闹事,朝廷命令御史大夫丁玉为平羌将军,率领军队前去讨伐。十二月,丁玉的军队抵达威州后,董贴里请求依附投降,承制设立了威州千户所。此次事件不仅是对土司势力的一次有力震慑,也体现了明朝政府对阿坝州地区统治的加强,在军事和行政管理上都做出了重要调整。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6年),龙州土司、宣抚使薛兆乾与土司副宣抚使李蕃有仇,诛杀了李蕃的全家。抚按传书给兵备佥事赵教,让他审查这件事。薛兆乾感到害怕,便纠集白草的番族人数千与军队交战,分别占据各关隘,并切断松潘的输饷粮道,茂州、松潘沿途各个寨子的居民被烧被劫者不计其数。第二年,叛乱被平息,朝廷将龙州宣抚司改为龙安府,设立流官来管理该地。这一事件反映出土司之间的矛盾冲突对地方社会秩序的严重破坏,而改设流官则是明朝政府试图加强对地方直接控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大小粟谷的土司进攻边关的营寨,巡抚徐元泰坐镇松潘,动用数十万的兵力征讨潘州、酉阳、马湖,大兵围剿一直持续到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这场战争使得各个寨子人口锐减,居民所剩无几,松潘管束守卫艰难。于是丁玉在内部设置军队,在外部安抚土司,并设置抚慰使来治理边境的居民,安抚了藏族羌族人民,各个羌族藏族的寨子相安无事40余年。此次军事行动及后续的治理措施,对阿坝州地区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了当地的和平局面。

清朝时期,大致承袭了明朝建制。雍正时期,设置松潘厅(下辖今阿坝州若尔盖县、九寨县、红原县、阿坝县大部分地区)。在乾隆年间实行“改土归流”,设置杂谷厅(其治所在今阿坝州理县境内)、懋功厅。懋功厅包括5个汉屯,另外还设置6个土屯。这一系列行政举措,是清朝政府加强对阿坝州地区管理的重要手段,促进了当地政治制度与内地的接轨,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瓦寺土司十五世曲翊伸在清兵伐蜀之成都战役中,率领部队归附朝廷而受封,得到了耿达、卧龙、三江之地。这一事件体现了清朝初期对土司势力的笼络与利用,通过封赐土地等方式,巩固了对阿坝州部分地区的统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土司与清朝政府的合作。

清乾隆元年(1736年),茂州曲谷,三龙32寨羌民,在麻黄寨王特召集下,群起反抗瓦寺土司的勒索和压榨,选派代表赴成都,向行省衙门告状。两年后,在压力之下,曲谷和三龙改由茂州管辖。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土司统治下的民族矛盾,以及地方政府在处理民族事务和调整行政区划方面的行动,对阿坝州地区的民族关系和行政管理格局产生了影响。

清乾隆十一年至十二年(1746 - 1747年),大金川安抚司莎罗奔在1746年夺取小金川土司印信占据其地,1747年又侵占革什扎和明正两土司属地,朝廷派兵征讨,金川事件势态扩大。这一事件引发了清朝政府对阿坝州地区土司势力的高度关注,成为后续一系列军事行动和政治变革的导火索,对当地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金川之役久战不捷,皇帝下令调回在外打仗的军队,恰逢莎罗奔愿意议和归降,皇帝允许,第一次金川之役结束。杂谷土司苍旺征金川有功,升为宣慰司。此次战役及后续的封赏,改变了阿坝州地区土司之间的势力平衡,也体现了清朝政府在处理地方土司问题上的策略调整。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杂谷土司苍旺劫掠梭磨和卓克基土司地,拒绝四川总督调解和裁决。四川总督奉命进剿,杀死苍旺,废除杂谷宣慰司,强行改土归流。设置杂谷直隶厅,派流官治理,建立了不同职官,选择本地人和汉族官员充任。此后,汉族人口迁入,逐渐形成汉、藏、羌杂居地区,杂谷脑逐步成为商业集散地。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加强了清朝政府对阿坝州地区的直接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杂谷脑商业地位的提升也反映出这一地区经济格局的变化。

清乾隆三十年至四十一年(1765 - 1776年),大金川土司在1765年攻扰党坝、松岗等处。大金川土司郎卡在1766年与邻近各土司内讧,高宗责川督查办。1769年,小金川与沃日(鄂克什)两土司又起争端。清廷在1770年出兵干预,乾隆下令第二次征剿金川。在1771年攻克小金川美诺,小金川土司僧格桑遁入大金川,清兵移动军队进攻大金川。1775年,清兵攻克大小两金川土司要地。大金川土司索诺木在1776年率领众人拿着印信请求投降,第二次金川之役结束。两金川改土归流,大金川设置阿尔古厅,小金川设置美诺厅。第二次金川之役的胜利和改土归流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清朝政府对阿坝州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的行政格局,促进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中华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阿坝州归属于川西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茂县置四川省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署,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置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在这一时期,阿坝州地区的行政归属和管理机构频繁变动,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政治格局的不稳定。同时,在经济上,受到战乱和社会变革的影响,阿坝州的传统农牧业和商业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出现一些新的经济因素,如现代商业的初步发展等。在文化上,新文化运动和外来思想的传播对阿坝州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文化观念开始在当地出现,传统的民族文化也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演变。

1950年1月,建立川西人民行政公署茂县专区专员公署,接管原第十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1953年3月,撤销茂县专区,成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地级),1955年11月更名为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州人民政府驻刷经寺,1958年迁马尔康),1987年7月更名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新中国成立后的这些行政变革,体现了对阿坝州地区民族政策的重视和完善,为阿坝州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在经济上,政府大力推动农牧业的发展,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牧业的生产效率。同时,积极发展工业和旅游业,建立了一批小型工厂和企业,开发了众多旅游景点,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在文化上,加强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立了民族文化研究机构,整理和出版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典籍,举办了各种民族文化活动,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新建了许多学校,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如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正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蓬勃的发展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索和发展 。

0 阅读:0
熙来攘去世界

熙来攘去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