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山蜀水间,有一座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它就是巴中市。这座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川陕两省交界处的城市,不仅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巴中市下辖巴州区、恩阳区、通江县、南江县和平昌县,每个区县都有着独特的古称,这些古称如同历史的密码,解锁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巴中市:巴子国、巴州、清化军节度使
巴中的历史源远流长,古属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属巴子国地。巴子国,这个古老的国度,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是巴人建立的国家,巴人勇猛善战,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巴子国的疆域范围大致涵盖了今四川东部、重庆、陕西南部、湖北西部等地,巴中正是其核心区域之一。巴人以渔猎、农耕为生,他们的文化特色鲜明,如巴人歌舞、巴人建筑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了北魏时期,这里设置了巴州。巴州之名,延续至清末,长达千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巴州一直是川东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张飞曾在此镇守,他的英勇事迹为巴州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唐宋年间,巴中成为文人墨客汇聚之地,他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为巴州的文化底蕴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曾途经巴中,留下了“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千古名句,描绘出巴山雨夜的独特意境,让后人对这片土地充满了遐想。
北宋时期,巴州曾被设置为清化军节度使,这一时期的巴州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清化军节度使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这一地区的统治,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民国二年(1913年),巴州更名为巴中县,这一名称的由来,据《巴中县志校注》载,是因为此地介于巴东、巴西之间,故而得名“巴中”。2000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巴中市,巴中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巴州区:古属巴子国,多历史沿革
巴州区作为巴中市的主城区,历史同样悠久。古属巴子国的它,在历史的进程中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的变迁。
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始分宕渠县北境置汉昌县,巴州区的历史自此有了明确的文字记载。汉昌县的设立,标志着这一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权的管辖范围,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建安六年至建安二十二年(201 - 217年),析置益州巴西郡,巴州区成为巴西郡的一部分。这一时期,巴西郡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巴州区也随之得到了发展。
南朝刘宋(420 - 479年),置归化郡,领曾口、梁大2县。归化郡的设立,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变化,也体现了巴州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
北朝北魏宣武帝延昌三年(514年),于大谷郡北始置巴州,领13郡19县,巴州区成为巴州的核心区域。此后,巴州的行政区划虽有变化,但巴州区始终是巴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巴州为巴县,属四川布政使司川北道保宁府(治今阆中市)。翌年,巴州更名为巴中县,隶属四川北道(治今阆中市)。民国三年(1914年),巴中隶属嘉陵道(治今南充市)。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巴州区历经多次名称和隶属关系的变化,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沧桑巨变。
恩阳区:义阳郡、义阳县、恩阳县
恩阳区隶属四川省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古为巴蜀重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梁高祖萧衍时期(525年),当时设义阳郡,郡治位于今恩阳区恩阳镇。义阳郡的设立,使得恩阳在历史上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地区政治、军事的重要据点。
在这之后,恩阳的行政建制历经多次变迁。北魏时期,属北魏国梁州太谷郡义阳县;梁国时期,属梁国北巴州义阳郡义阳县;西魏国时期,属西魏国隆州白马郡义阳县。不同朝代的更迭,恩阳始终作为义阳县存在,其地域范围虽有变化,但在地区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性却未曾减弱。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巴州易名清化郡,恩阳也随之隶属于清化郡。这一时期,清化郡经济繁荣,恩阳作为郡内的重要区域,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义阳撤镇升县后,易名恩阳,县治位于今恩阳区恩阳镇。这一名称的改变,标志着恩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恩阳作为县一级的行政单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也为其后续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1933年红军入川先后设仪阆县、恩阳县、恩阳特别市,这一时期的恩阳成为了革命的热土。红军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建立了红色政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许多恩阳儿女踊跃参加红军,投身革命事业,他们的英勇事迹至今仍在当地广为传颂。
1962年设人民公社,1969年改为革命委员会,1980年设镇人民政府,1993年撤区并乡建镇时,将原恩阳、司城、麻石三乡并入恩阳镇,1997年底司城乡恢复建制,从恩阳镇分离,2005年4月,原明扬、司城、恩阳镇合并为恩阳镇,2013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巴中市恩阳区。这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见证了恩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革。
通江县:宕渠、诺水县、通江县
通江县,旧时有“依三巴之旧域,控全蜀之左隅”之称,地处四川省巴中市东北部,米仓山东段南麓大巴山缺口处。其古称“宕渠”,春秋时期,属巴国。秦朝,属巴郡。西汉时期,通江境域为巴郡宕渠县地。宕渠这个名称,在历史上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它见证了通江早期的发展。宕渠地区地势险要,交通便利,是巴国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以农耕和渔猎为生,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东汉时期,通江境域为巴郡宣汉、汉昌二县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西魏大统中(535 - 551年),析始宁县地置诺水县(治今诺江镇)。诺水县的设立,标志着通江地区的行政建制进一步完善。诺水,即今天的小通江,因水得名的诺水县,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其章郡,撤销诺水县并入始宁县,以符阳、白石二县属集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属清化郡。在隋朝时期,通江地区的行政区划虽有变化,但始终处于中央政权的有效管辖之下。这一时期,隋朝大力推行统一的政策,促进了通江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当地的发展。
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置壁州(今壁州街道),壁州辖诺水、符阳、广纳、白石四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八月,壁州更名为始宁郡,诺水县更名为通江县。通江县这个名称自此沿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朝时期,通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成为了川东北地区的重要区域。
宋熙宁五年(1072年),撤销壁州。元至正四年(1344年),重新设立通江县,属巴州。在宋元时期,通江地区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但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当地人民在战争的间隙,努力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使得通江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民国前期,通江境域属嘉陵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江境域属川北行政公署达县专区。1993年10月,达县地区通江、南江、巴中、平昌4县合并为巴中地区,属巴中地区。2000年12月,巴中撤地设市,县属巴中市。通江县在现代历史的进程中,随着国家行政区划的调整,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南江县:难江县、盘道县、集州
南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巴中市西部。其历史悠久,古称难江县。南北朝时期,南梁普通六年(525年),始置难江县,因“江水难涉”得名,属北水郡。难江县的设立,标志着南江地区开始有了独立的行政建制。当时的难江县,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江水湍急,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得名“难江”。
北周时期,难江县属盘道郡。盘道郡的设立,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变化,也体现了南江地区在军事上的重要性。盘道郡地势险要,是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对于维护地区的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盘道郡,难江县直属集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改集州为清化郡,难江县属清化郡。隋朝时期,南江地区的行政区划虽有变化,但在国家统一的大背景下,经济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隋朝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度量衡、修筑道路等,为南江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集州,难江县属集州。唐天宝元年(742年),集州改为符阳郡,难江县改为盘道县。唐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集州,盘道县复名难江县。唐朝时期,南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成为了川东北地区的重要文化中心之一。许多文人墨客来到南江,留下了许多赞美南江山水的诗词歌赋。
宋熙宁五年(1072年),废集州,难江县属巴州。宋元时期,南江地区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但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当地人民在战争的间隙,努力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使得南江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难江县并入化成县,属巴州。明正德九年(1514年),复置南江县,以“南屯河”取名,属保宁府巴州。南江县这个名称自此沿用至今。明朝时期,南江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平昌县:同昌县、归仁县、平州县
平昌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米仓山南麓,巴河中游。其古称同昌县,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析遂宁郡之始宁县地置同昌县,属遂宁郡。同昌县的设立,标志着平昌地区开始有了独立的行政建制。当时的同昌县,地处交通要道,是连接川陕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北周时期,同昌县属总管府。隋朝时期,同昌县属清化郡。在这一时期,同昌县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商业活动也日益繁荣。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巴州,同昌县属巴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废万州,省永穆县入同昌县,属巴州。唐朝时期,同昌县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在这里广泛传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宋乾德四年(966年),省归仁县入同昌县,属巴州。元朝时期,同昌县属保宁府巴州。在宋元时期,同昌县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但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当地人民在战争的间隙,努力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使得同昌县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明洪武九年(1376年),废巴州为巴县,同昌县属巴县。明正德九年(1514年),复置巴州,同昌县属巴州。清朝时期,同昌县属保宁府巴州。在明清时期,同昌县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川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民国三年(1914年),因“同昌”与江西“新昌”重名,取“平州”“同昌”首尾各一字更名为平昌县,属嘉陵道。1993年10月,属巴中地区。2000年12月,巴中撤地设市,县属巴中市。平昌县这个名称的由来,体现了历史的传承和地域文化的特色。
巴中市及其下辖的巴州区、恩阳区、通江县、南江县和平昌县,这些古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们是巴中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古称的探寻,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感受到了巴中的历史脉搏和文化魅力。如今,巴中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未来,它将继续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