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不是汉人迁过去形成的,而是有着自己独特而悠久的历史来源,以下是详细介绍:

远古时期
• 九黎部落:苗族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当时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兴起。他们有着较高的文明程度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是苗族最早的先民。在与由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为首的部落集团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著名的涿鹿之战。蚩尤先打败炎帝,后炎帝与黄帝联合才战胜并擒杀了蚩尤。

• 三苗部落:九黎集团战败后大部分向南流徙,在尧、舜、禹时代,形成了新的“三苗”氏族部落。“三苗”大致处于江汉、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南北、洞庭彭蠡之间这一辽阔地域。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与“三苗”争战近千年,最后“三苗”为夏禹所分化瓦解。部分“三苗”被驱逐到“三危”,而在长江中下游的“三苗”后裔,部分逐渐与华夏族融合,大部分可能被迫向西南山区迁徙。

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 荆蛮时期:夏朝时,“三苗”不再见于记载。商、周时期,“三苗”后裔在洞庭湖南北,湖南湖北邻近地区形成“荆蛮”部落集团,又称“蛮荆”“荆楚”或“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势力扩张,这一地区的苗族先民逐渐同楚人一道融和到汉族中。还有一部分部落,退处偏僻地区,或继续向西、向西南迁徙。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 武陵蛮、五溪蛮:这一时期,苗族主要聚居在湘西、黔东的“五溪”地区,被称为“武陵蛮”“五溪蛮”。秦统一后,在苗族地区设置郡县制,两汉时进一步推行和完善。五溪地区苗族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从魏、晋至隋、唐,苗族原始社会逐渐崩溃,发展为以地域关系组成的农村公社。
唐宋时期
• 苗族称呼出现:“苗”的称呼在唐宋时期始见于记载。当时实行以“蛮夷治蛮夷”的羁縻政策,由郡县制改为当地土著首领代理的羁縻州制。大约在唐末宋初,苗族逐步进入阶级社会,受汉族封建经济影响,领主经济得到发展。
元明清时期
• 土司统治与改土归流:元代,苗族相当多地区进入土司统治时期,封建领主经济有很大发展。明代弘治十五年(1502年),在湖南城步苗族地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清康熙、雍正年间,苗族各地区先后实行改土归流,打破了苗区的封闭隔绝状态,领主制逐步瓦解,地主经济得到发展。
• 大规模迁徙:这一时期,苗族继续从“五溪”地区迁入黔、桂,并从黔、桂、川南进入云南,由云南陆续出境,迁徙至东南半岛的北部山区。海南苗族则是明嘉靖、万历年间,为加强海南防务,征调广西的苗族而落籍。
清末民国时期
• 受侵略与压迫:19世纪80年代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伸入苗族地区,苗族人民不仅要承受封建统治的压迫,还要面对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掠夺。
• 持续抗争:为反抗压迫和剥削,苗族人民不断进行斗争,如咸同年间黔东南等地爆发的以张秀眉为首的苗民大起义,以贵州为中心,波及湘西、川南、桂北和滇东北,延续18年之久。
新中国成立后
• 民族区域自治:在苗族聚居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苗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促进苗族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苗族地区在经济、交通、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均取得巨大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