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及下辖的几个县,改回古称,会不会提高旅游经济和知名度?

熙来攘去世界 2025-03-03 02:39:35

眉山,这片坐落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部、岷江中游的土地,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它不仅是宋代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乡,享有“中国诗书城”“进士之乡”“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的美誉 ,更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四川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眉山及下辖的东坡区、彭山区、仁寿县、洪雅县、丹棱县、青神县,都有着独特的古称,这些古称如同历史的密码,解锁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眉山市:眉州、青州、通义郡

眉山,古称“眉州”,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夏、商时期,眉山属于梁州境域;西周时期,属于杜宇氏蜀国南鄙境域;春秋中期,为开明氏蜀王支庶丹犁部落封地。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境内现彭山区建武阳县,这是眉山市行政区建置最早的政区,也标志着眉山地区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

南北朝时期,眉山的历史迎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南齐建武三年(496年),于犍为郡武阳县地置齐通左郡和齐通县,郡县同治于今东坡区太和镇,这是眉山建置之始。齐通左郡的设立,为眉山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南梁太清二年(548年),废齐乐郡、齐乐县,置青州(以汉青衣县得名),辖齐通郡,州治齐通县城。青州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青州为眉州,辖齐通、青城两郡,州治齐通县城。从此,“眉州”这一名称登上历史舞台,一直沿用至近代。眉州的得名,据说是因为其介于岷峨之间,因峨眉山而得名,这个名字充满了诗意和浪漫,也体现了眉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

北周建德元年(572年),眉州改青州;隋大业二年(606年),复改嘉州为眉州;大业三年(607年),撤州建眉山郡,这是“眉山”作为行政地名之始。隋朝时期,虽然行政区划有所变化,但眉山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武德元年(618年),眉山郡改为嘉州;次年,从嘉州分置眉州,辖通义、丹棱、洪雅、南安(今夹江)和青神5县,属剑南道,州治通义县城。唐代的眉州,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成为了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许多文人墨客来到眉州,留下了许多赞美眉州山水和人文的诗词歌赋。

唐天宝元年(742年),撤销眉州,改置通义郡;乾元元年(758年),撤销通义郡,恢复眉州,属剑南道西川。在这一时期,眉州的政治地位虽有变化,但经济和文化依然保持着繁荣的发展态势。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通义县改称眉山县隶属西川路眉州,州领眉山、彭山、丹棱、青神4县。宋代是眉州历史上的黄金时期,眉山成为了全国文化的中心之一。以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眉山文人,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苏”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明洪武九年(1377年),眉州降为眉县,归嘉定州管辖;十三年,眉县复升为眉州,直隶属四川布政使司。明朝时期,眉州的经济和文化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眉州的丝绸、茶叶等特产远销全国各地,成为了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清康熙元年(1662年),彭山县并入眉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复设彭山县、青神县,仍隶属眉州;仁寿县隶属四川布政使司下川南道资州,直至清末。清朝时期,眉州的行政区划相对稳定,但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受到了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发展速度有所放缓。

民国2年(1913年),撤销眉州恢复眉山县,属上川南道;24年,置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眉山县城,辖眉山、彭山、丹棱、青神、夹江、洪雅、大邑、邛崃、蒲江和名山10县。民国时期,眉山地区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但在教育、文化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步。

1950年1月,设眉山专区,辖眉山、彭山、丹棱、青神、夹江、洪雅、大邑、邛崃、蒲江、名山10县;1953年3月,撤眉山专区,眉山县划归乐山专区管辖;1997年5月30日,成立眉山地区(8月26日挂牌),与乐山市分置,辖眉山、仁寿、彭山、洪雅、丹棱、青神6县;2000年6月10日,撤眉山地区,设地级眉山市(12月19日挂牌),原眉山县改为东坡区。新中国成立后,眉山地区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调整,最终于2000年成立了地级眉山市,开启了眉山发展的新篇章。

东坡区:齐通左郡、齐通郡、齐通县、通义县、眉山县

东坡区作为眉山市的主城区,是眉山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历史同样源远流长。

南齐建武三年(496年),初置齐通左郡,管辖眉山和乐山两地,治所龙安铺(今太和镇龙石村)。齐通左郡的设立,标志着东坡区地区开始有了独立的行政建制,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梁普通年间(520 - 527年),改称齐通郡,并置齐通县。这一时期,齐通郡和齐通县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太清二年(548年),设青州,辖齐通郡、齐通县,治所均在龙安铺。青州的设立,使得东坡区成为了地区的政治中心之一,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青州为眉州,辖齐通、青城两郡,治所不变。齐通县在这一时期改称通义县。眉州的设立,为东坡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通义县作为眉州的治所,地位日益重要。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撤销齐通郡,新置安乐县,治所当今东坡镇,仍属眉州;建德元年(572年),改眉州为青州,随即恢复齐通郡,将安乐县改称齐通县;大成元年(579年),改青州为嘉州,治所通义县。在北周时期,东坡区的行政区划虽然有所变化,但始终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仁寿元年(601年),废通义县,改广通县为通义县,属嘉州;大业二年(606年),改嘉州为眉州,州治迁通义县城(即由今太和镇龙石村迁至今老眉山县城);不久,撤州建眉山郡,郡治龙游(今乐山市市中区),辖通义等县。隋朝时期,东坡区的政治地位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仍然保持着发展的态势。

唐武德元年(618年),废眉山郡,复置嘉州;次年,从嘉州分置眉州,辖通义、丹棱、洪雅、南安(今夹江)和青神5县。唐代的通义县,作为眉州的治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成为了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通义县为眉山县,属眉州。眉山县的设立,标志着东坡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宋代的眉山县,是全国文化的中心之一,以“三苏”为代表的眉山文人,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眉山县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洪武十三年(1380年),眉县复升为眉州,直隶属四川布政使司,辖丹棱、彭山、青神3县。明朝时期,眉州的经济和文化继续发展,成为了四川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民国2年(1913年),废眉州,复置眉山县,属上川南道,次年改属建昌道;民国24年(1935年),设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治眉山县城,辖眉山、彭山、丹棱、青神、夹江、洪雅、大邑、邛崃、名山、蒲江10县。民国时期,眉山县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但在教育、文化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步。

1950年1月,设眉山专区,治眉山县城,属川西行政公署,仍辖10县;后将大邑划出,新津划入;1953年3月5日,撤销眉山专区,眉山县改属乐山专区(以后为乐山市);1997年8月26日,设眉山地区(与乐山市分置),治眉山县城,眉山县归眉山地区直隶;2000年7月,撤销眉山地区设立地级眉山市;同年12月20日,撤销眉山县,改建为东坡区(县级)。新中国成立后,眉山县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调整,最终于2000年改建为东坡区,成为眉山市的主城区。

彭山区:武阳县、隆山县、彭山县

彭山区位于眉山市东部,其古称“武阳县”,是眉山市行政区建置最早的政区。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境内建武阳县,属蜀郡。武阳县的设立,标志着彭山区地区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秦汉时期,武阳县是蜀郡的重要属县,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改属犍为郡。东晋时期,武阳县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改属犍为郡,但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仍然保持着发展的态势。

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年),改置灵石县。南朝梁时期,武阳县改置灵石县,这一时期,灵石县的经济和文化继续发展,成为了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北周保定元年(561年),复名武阳县;建德元年(572年),又改为隆山县,属陵州。北周时期,武阳县先后复名和改名,属陵州管辖,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受到了陵州的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隋开皇九年(589年),属眉山郡。隋朝时期,隆山县属眉山郡管辖,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继续保持着发展的态势。

唐先天元年(712年),为避唐玄宗李隆基讳,改名彭山县,属眉州。彭山县的得名,据说是因为境内有彭亡山(今仙女山),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唐代的彭山县,属眉州管辖,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成为了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宋熙宁五年(1072年),省为镇,并入眉山县;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彭山县,仍属眉州。宋代的彭山县,行政区划有所变化,但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仍然保持着发展的态势。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彭山县并入眉州。元朝时期,彭山县并入眉州,成为眉州的一部分,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受到了眉州的影响。

明洪武十年(1377年),彭山县并入眉县;十三年(1380年),复置彭山县,属眉州。明朝时期,彭山县的行政区划再次发生变化,但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继续保持着发展的态势。

清康熙元年(1662年),彭山县并入眉州;雍正六年(1728年),复设彭山县,仍隶属眉州。清朝时期,彭山县的行政区划相对稳定,但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受到了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发展速度有所放缓。

民国时期,彭山县属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时期,彭山县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但在教育、文化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步。

1950年,彭山县属眉山专区;1953年,属乐山专区;1997年,属眉山地区;2000年,属眉山市;2014年10月20日,撤彭山县设彭山区。新中国成立后,彭山县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调整,最终于2014年撤县设区,成为眉山市的一个市辖区。

仁寿县:贵平县、始建县、陵州、仁寿县

仁寿县位于眉山市南部,是眉山市人口大县和工业强县,其历史也十分悠久。

秦灭蜀后,仁寿境域属蜀郡。秦朝时期,仁寿境域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汉时期,仁寿境域属犍为郡武阳县。西汉时期,仁寿境域属犍为郡武阳县管辖,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受到了武阳县的影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东晋时期,仁寿境域属犍为郡僰道县。东晋时期,仁寿境域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属犍为郡僰道县管辖,但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仍然保持着发展的态势。

南朝梁普通年间(520 - 527年),分武阳县地置怀仁县,属益州犍为郡,这是仁寿县建置之始。怀仁县的设立,标志着仁寿县地区开始有了独立的行政建制,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怀仁县为普宁县,属陵州。普宁县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普宁县为仁寿县,属陵州。仁寿县的得名,据说是因为隋文帝杨坚的年号“仁寿”,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隋朝时期,仁寿县属陵州管辖,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武德元年(618年),分仁寿县置贵平县、始建县,属陵州;天宝元年(742年),改陵州为仁寿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陵州。唐代的仁寿县,属陵州管辖,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成为了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宋熙宁五年(1072年),废陵州,以贵平、籍县为镇,并入仁寿县,属成都府路眉州。宋代的仁寿县,行政区划有所变化,但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仍然保持着发展的态势。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始建县入仁寿县,属成都路。元朝时期,仁寿县属成都路管辖,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受到了成都路的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洪武六年(1373年),仁寿县属成都府;九年(1376年),属嘉定州;十三年(1380年),复属成都府。明朝时期,仁寿县的行政区划多次变化,但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继续保持着发展的态势。

清雍正五年(1727年),仁寿县属资州直隶州。清朝时期,仁寿县属资州直隶州管辖,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受到了资州直隶州的影响,发展速度有所放缓。

民国时期,仁寿县属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时期,仁寿县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但在教育、文化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步。

1950年,仁寿县属川南行政区内江专区;1958年,改属乐山专区;1997年,属眉山地区;2000年,属眉山市。新中国成立后,仁寿县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调整,最终于2000年属眉山市管辖,成为眉山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洪雅县:洪雅县、洪雅郡、阳山郡、通义郡

洪雅县位于眉山市西部,其古称“洪雅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置洪雅县,属嘉州。洪雅县的设立,标志着这一地区开始有了独立的行政建制,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武德元年(618年),属眉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眉州为通义郡,洪雅县属通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眉州,洪雅县属眉州。唐代的洪雅县,属眉州管辖,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成为了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宋熙宁五年(1072年),洪雅县的行政归属发生了一次重要变动,其被省为镇,并入眉山县。这一时期,洪雅县在行政上的地位暂时下降,成为眉山县的一部分。但在经济和文化层面,洪雅县的特色与底蕴依然在持续发展。从经济角度来看,洪雅县独特的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如茶叶、竹制品等,仍然通过眉山县的商业网络进行流通,保持着一定的经济活力。在文化方面,洪雅县的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也在继续传承,并且与眉山县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同丰富着这一地区的文化内涵。

元祐元年(1086年),洪雅县迎来了复置的契机,再次恢复为独立的县级行政单位,仍属眉州。这一恢复,使得洪雅县重新拥有了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权,能够更好地规划和发展本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复置后的洪雅县,在农业上进一步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商业方面,积极拓展市场,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使得当地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同时,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重视,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为洪雅县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洪雅县的行政归属再次发生变化,从眉州改属嘉州。这一调整,反映了当时北宋政府对地方行政区划的重新规划和管理。嘉州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地区,其经济、文化和交通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洪雅县划归嘉州后,在经济上,能够更好地借助嘉州的商业资源和交通网络,促进本地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在文化上,与嘉州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为洪雅县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嘉州升为府,即嘉定府,洪雅县也随之属嘉定府。嘉定府的升级,表明其在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洪雅县作为嘉定府的属县,在这一时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政治上,受到嘉定府的管理和影响,洪雅县的行政管理更加规范和完善;在经济上,随着嘉定府的经济繁荣,洪雅县也能够从中受益,进一步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例如,嘉定府的城市建设和商业发展,为洪雅县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促进了洪雅县经济的增长。

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嘉定府升为路,即嘉定府路,洪雅县属嘉定府路。在元朝的行政区划体系中,路是一个较大的行政单位,洪雅县隶属于嘉定府路,表明其在元朝的统治下,行政地位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一时期,洪雅县在经济上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由于元朝的疆域辽阔,交通便利,洪雅县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也更加频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洪雅县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行政区划变动,其并入夹江县,仍属嘉定府路。这次并入,使得洪雅县在一段时间内失去了独立的县级行政地位,成为夹江县的一部分。在行政上,洪雅县的管理体系被纳入夹江县,行政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在经济上,洪雅县的经济发展与夹江县的经济发展相互融合,资源得到了重新整合。然而,这种并入也对洪雅县的文化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洪雅县的部分文化特色在与夹江县文化的融合过程中,面临着被淡化的风险。

元末(公元1362 - 1371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部明玉珍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权,洪雅为夏所有。在大夏政权统治时期,洪雅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政治上,洪雅县的行政管理体系按照大夏政权的要求进行了调整;在经济上,大夏政权可能推行了一些新的经济政策,对洪雅县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产生了作用。例如,可能鼓励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了洪雅县农业的发展。在文化上,大夏政权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也在洪雅县传播,与当地的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明代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大夏被明取代,洪雅县的归属也随之发生改变。嘉定府路降为府,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又降为嘉定州,夹江县(包括洪雅地)沿属嘉定州。在明朝初期,洪雅县地区的行政区划处于一个调整和稳定的过程中。这一时期,明朝政府对地方的管理逐渐加强,洪雅县虽然隶属于嘉定州,但在行政、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受到明朝中央政府政策的影响。在经济上,明朝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鼓励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的政策,洪雅县积极响应,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也逐渐活跃起来。

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夹、洪分置,复设洪雅县,属四川布政司嘉定州。这一复设,标志着洪雅县再次成为一个独立的县级行政单位,重新拥有了自主管理本地事务的权力。复设后的洪雅县,在经济上,积极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推广新的生产技术和品种,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在农业方面,引进了一些高产的农作物品种,增加了粮食产量;在手工业方面,加强了对竹编、木雕等传统手工业的扶持,使得这些手工业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在文化上,洪雅县也加大了对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投入,修建学校,培养人才,传承和弘扬本地的文化传统。

第二年(公元1483年),知县王让对洪雅县的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筑土为城,设东、西、南、北、县、学六门。这一举措,极大地加强了洪雅县的城市防御能力,保障了居民的安全。同时,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促进了商业和文化的发展。城内的商业活动更加集中和有序,形成了不同的商业区和市场,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在文化方面,学校的设立为培养人才提供了场所,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文化素质。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入蜀,洪雅县地为义军占领。这一时期,洪雅县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张献忠的起义军在洪雅县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在政治上,起义军推行了一些与明朝政府不同的政策,对当地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秩序产生了影响。例如,可能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减轻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些农民的支持。在经济上,由于战争和政权更迭,商业活动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起义军也可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如鼓励农业生产等。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军占领蜀地后设四川省,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升嘉定州为嘉定府,洪雅县属嘉定府。清朝时期,洪雅县在政治上处于清朝政府的统治之下,行政管理体系按照清朝的制度进行了规范和完善。在经济上,清朝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减轻赋税、鼓励垦荒等,洪雅县的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文化上,清朝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在洪雅县传播,与当地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同时,清朝政府也重视教育,在洪雅县设立学校,培养人才,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变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在这一背景下,洪雅县废府、厅、裁州,一律改为县,直属四川省。这一变革,使得洪雅县在行政上直接隶属于四川省政府,行政管理更加简化和直接。在经济上,民国初期,洪雅县面临着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受到了现代工业和商业的冲击,但同时也开始出现一些新的经济因素,如现代商业的兴起、工业的初步发展等。在文化上,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对洪雅县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思想、新文化开始在洪雅县传播,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四川省分设七道,洪雅县属上川南道。这一行政区划的调整,使得洪雅县在行政上隶属于上川南道,加强了地区之间的管理和协调。在经济上,上川南道作为一个较大的行政区域,其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对洪雅县产生了影响。洪雅县开始融入上川南道的经济体系,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在文化上,上川南道内的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影响,丰富了洪雅县的文化内涵。

第二年,上川南道改名为建昌道(治所在今雅安市),洪雅县属建昌道。这一改名虽然只是名称的变化,但也反映了当时行政区域管理的一些调整。洪雅县在属建昌道期间,继续受到建昌道的行政管理和经济、文化影响。在经济上,建昌道的交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为洪雅县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例如,建昌道的交通改善,使得洪雅县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能够更便捷地运往其他地区,扩大了市场。在文化上,建昌道内的文化交流活动也促进了洪雅县文化的发展,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相互借鉴,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繁荣。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洪雅县陷入了四川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先为川军第八师(陈洪范)防区,后为第二十四军(刘文辉)防区。在军阀割据时期,洪雅县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军阀之间的争斗和统治对当地的社会秩序、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都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在政治上,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频繁发动战争,导致洪雅县的行政管理混乱,人民生活困苦。在经济上,战争破坏了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大量农田荒芜,商业店铺倒闭,经济陷入衰退。在文化上,学校停课,文化设施遭到破坏,文化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打击。

原设的道已名存实亡,这一时期的洪雅县在行政上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下,洪雅县的人民依然顽强地生活着,努力维持着当地的经济和文化传统。一些民间组织和地方绅士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试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宣布废道,洪雅县的行政归属再次发生变化。此时,洪雅县于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七月成为第二十一军(刘湘)防区。废道后,洪雅县在行政上更加直接地受到军阀的统治。刘湘统治时期,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稳定局势和发展经济,但由于军阀统治的本质,洪雅县的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经济上,刘湘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对洪雅县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掠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文化上,虽然也有一些文化活动在艰难地开展,但总体上文化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四川省设十八个行政督察区,洪雅县属第四行政警察区(治所在今眉山县城)。这一行政区划的调整,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洪雅县属第四行政警察区后,在行政上受到了更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在经济上,行政督察区的设立有助于规范经济秩序,促进商业活动的有序开展。例如,加强了对市场的管理,打击了走私和非法经营等行为,保护了合法商人的利益。在文化上,行政督察区可能会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1949年12月17日,是洪雅县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天。共产党二十四军起义部队布防队伍与国民党逃西康部分部队在丹棱县高桥乡、仁美乡狮子坎一带作战。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十六军四十八师部队赶到,解放了洪雅县。这一解放,标志着洪雅县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动荡和混乱局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政治上,洪雅县建立了人民政权,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开始参与到地方的管理和建设中来。在经济上,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如土地改革、扶持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等,使得洪雅县的经济逐渐复苏。在文化上,人民政府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兴办学校,普及文化知识,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

次年1月,洪雅县人民政府成立,下设民政、财政、建设、文教科。这一机构的设立,为洪雅县的行政管理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民政部门负责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工作,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财政部门负责财政收支管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建设部门负责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文教科负责文化教育事业的管理,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1953年6月,眉山专署撤销,洪雅县划归乐山行政专员公署管辖,次年洪雅县治所洪川镇改名城关镇。这一时期,洪雅县在行政上隶属于乐山行政专员公署,在经济和文化上受到乐山地区的影响。在经济上,乐山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对洪雅县产生了指导作用,洪雅县积极参与乐山地区的经济建设,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在文化上,与乐山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融合,丰富了洪雅县的文化内涵。

1958年,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丹棱县并入洪雅县,原丹棱县辖地改为洪雅县丹棱区。这次合并,旨在整合资源,促进地区的发展。在经济上,洪雅县和丹棱县的资源得到了整合,产业布局得到了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例如,在农业方面,双方可以共享农业技术和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工业方面,可以整合工业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在文化上,两个地区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特色。然而,在合并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行政管理的协调、文化差异的融合等,需要逐步解决。

1962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丹棱县建置,洪雅仍辖原地。洪雅县治所从设县以来都在城关镇,1981年地名普查后治所复名洪川镇。这一时期,洪雅县和丹棱县恢复了各自的独立建置,在行政上各自管理自己的事务。洪雅县在恢复后,继续加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在经济上,加大了对农业、工业和商业的投入,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在文化上,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保护和发展本地的文化遗产,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1985年,乐山地区改为省辖市,洪雅县属乐山市辖县。这一行政区划的变化,使得洪雅县在行政上隶属于乐山市,乐山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对洪雅县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在经济上,随着乐山市的经济发展,洪雅县能够更好地融入乐山市的经济体系,借助乐山市的资源和市场,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例如,乐山市的工业发展为洪雅县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为洪雅县的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文化上,乐山市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对洪雅县的文化发展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洪雅县的文化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97年8月,洪雅县划归眉山地区,2000年12月改属新建的眉山市至今。划归眉山地区后,洪雅县在行政上与眉山地区的其他区县联系更加紧密,共同推动了眉山地区的发展。在经济上,洪雅县积极参与眉山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其他区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了经济的协同发展。例如,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洪雅县与眉山地区的其他区县共同打造旅游线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在文化上,与眉山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共同传承和弘扬眉山地区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具有眉山特色的文化品牌。2000年12月改属新建的眉山市后,洪雅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眉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洪雅县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0 阅读:0
熙来攘去世界

熙来攘去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