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美国向台湾运输两万吨武器,蒋介石集结三万人准备入朝

这这这哈哈 2024-11-20 11:18:47

《抗美援朝,美国向台湾运输两万吨武器,蒋介石集结三万人准备入朝》

世人皆知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是我军的主要对手,却鲜有人知,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中,蒋介石也曾蠢蠢欲动,妄图派遣三万大军入朝参战。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台北,让刚刚逃离大陆的蒋介石看到了东山再起的希望。短短三天之内,美军不仅出动轰炸机轰炸朝鲜人民军,还派出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随后,美军远东司令麦克阿瑟更是不顾华盛顿的反对,向台湾运送了两万吨武器装备。面对这来之不易的"天赐良机",蒋介石连夜召开紧急会议,下令他最后的王牌部队集结待命。然而,让人不解的是,这支整装待发的精锐之师,最终为何没能登上战场?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蒋介石的如意算盘

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台北,蒋经国立即前往阳明山庄向蒋介石汇报。当天下午,蒋介石便召集军事委员会进行紧急会议。会议一开始,蒋介石就提出了三点构想:首先,利用朝鲜半岛战事,向美国索要更多军事援助;其次,借机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最后,伺机从朝鲜半岛开辟第二战场。

6月26日,美国国防部长约翰逊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授意麦克阿瑟,派遣费德尔率领"驻台湾军事联络组"与台湾方面接洽。费德尔抵达台北后,直接向蒋介石提出了派兵参战的请求。蒋介石立即表示愿意派出三个师参战,总兵力约3.3万人。

同一天,蒋介石还致电南朝鲜总统李承晚,表达对朝鲜局势的关切。这一举动背后,实则是蒋介石在为日后入朝参战铺路。在致电李承晚后,蒋介石立即下令军方拟定作战计划。

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蒋介石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立即下令军委会制定详细的军事部署方案。这份方案包括:第一,由52军为主力,抽调第2师、第25师以及第13师组成参战部队;第二,参战部队由台湾北部松山机场起飞,空运至朝鲜半岛;第三,海军和空军协同作战,负责物资补给线的保障。

6月28日,蒋介石向美方通报,首批参战部队已完成集结。为了显示诚意,蒋介石还特别强调,这支部队将接受麦克阿瑟的统一指挥。同时,他还向美方表示,如果需要,台湾方面可以继续增派兵力。

7月初,蒋介石派出军事代表团前往东京,与麦克阿瑟进行直接沟通。代表团向麦克阿瑟详细介绍了台湾方面的参战计划,并着重强调了52军的战斗力。麦克阿瑟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当即表示将全力支持台湾方面参战。

7月31日,麦克阿瑟不顾华盛顿的反对,亲自访问台北。在与蒋介石的会谈中,双方就参战细节进行了深入磋商。会谈结束后,麦克阿瑟甚至公开表示要在朝鲜战场上使用国民党军队。这一表态让蒋介石看到了希望,随即下令加快军事准备。

11月下旬,当美军在朝鲜战场上节节败退时,麦克阿瑟终于采取了实际行动。他调集7艘运输机、3艘货船和30架运输机,从冲绳向台湾运送了两万吨军事物资,包括大量重型装备。这批装备的到达,使得52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美国政府的态度转变

面对蒋介石的参战请求,美国政府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转变过程。1950年7月初,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向杜鲁门总统提交了一份详细报告,建议谨慎对待蒋介石的参战意愿。报告中指出,让国民党军队参战可能会带来三个严重后果:其一,引发中国大陆的强烈反应;其二,使朝鲜战争升级为全面的东亚战争;其三,动摇美国在联合国的外交地位。

7月15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特别会议,专门讨论台湾参战问题。会议最终达成共识:暂时搁置蒋介石的参战请求。随后,美国国务院向台北发出照会,以"时机尚未成熟"为由,婉拒了蒋介石的提议。

然而,随着朝鲜战场局势的急剧恶化,美国政府的态度开始松动。1950年9月15日,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成功后,美国国防部向白宫提交了一份新的军事评估报告。报告认为,如果能够适当利用国民党军队,将有助于减轻美军的战场压力。

10月上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入朝参战的消息传到华盛顿,引发美国政府内部的新一轮争论。国防部主张立即批准台湾参战,以对抗中国志愿军;而国务院则继续坚持反对立场,认为这样做会使局势更加复杂。

10月25日,杜鲁门总统召集国家安全委员会,就台湾参战问题进行最后商议。会议持续了整整五个小时,最终做出决定:原则同意台湾派兵参战,但附加三个条件。第一,参战部队必须以联合国军的名义行动;第二,参战规模不得超过三个师;第三,具体行动时间由美方决定。

11月4日,美国驻台大使馆向蒋介石转达了这一决定。随后,美军开始向台湾运送军事物资,为可能的参战行动做准备。然而,就在这时,朝鲜战场的形势再次发生变化。中国志愿军发起了大规模反击,迫使联合国军节节后退。

面对这一新局势,美国政府再次改变态度。11月28日,杜鲁门发表声明,重申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第七舰队将继续巡防台湾海峡,但台湾不得采取任何可能扩大战争的行动。这一表态实际上否定了此前同意台湾参战的决定。

12月初,美国国务院正式通知台北,考虑到当前国际形势,建议推迟参战计划。同时,美方承诺将继续向台湾提供军事援助,以维持台海地区的稳定。这一决定让已经完成战前准备的蒋介石颇感失望,但在美国的压力下,他不得不暂时搁置参战计划。

1951年1月,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联合成立特别工作组,重新评估台湾参战问题。工作组得出结论:在目前情况下,让台湾参战将弊大于利。随后,美国政府正式通知台北,参战计划无限期推迟。至此,蒋介石派兵入朝的计划彻底搁浅。

三、麦克阿瑟的支持与背叛

在蒋介石谋划入朝参战的过程中,麦克阿瑟扮演了一个极其复杂的角色。1950年7月初,当麦克阿瑟第一次接见台湾军事代表团时,他表现出了异常的热情。在长达三小时的会谈中,麦克阿瑟不仅详细询问了台湾军队的战斗力,还主动提出要派遣军事顾问团协助台湾方面进行战前准备。

7月31日,麦克阿瑟不顾华盛顿的反对,突然造访台北。这次访问的形式颇具戏剧性:麦克阿瑟的专机在清晨时分降落松山机场,全程仅停留八小时,却与蒋介石进行了三轮密谈。在谈话中,麦克阿瑟明确表示支持台湾参战,并承诺提供必要的军事支援。

8月15日,麦克阿瑟派出其亲信威洛比将军秘密访台,实地考察台湾军队的准备情况。威洛比在台停留了一周,走访了多个军事基地,重点考察了52军的训练情况。返回东京后,威洛比向麦克阿瑟提交了一份详细报告,高度评价了台湾军队的战斗力。

9月中旬,仁川登陆战取得成功后,麦克阿瑟更加坚定了支持台湾参战的立场。他多次在军事会议上表示,如果能够得到台湾军队的支援,将大大加快统一朝鲜半岛的进程。随后,麦克阿瑟开始在军需物资分配上对台湾方面进行倾斜。

10月初,当中国志愿军开始入朝的消息传来时,麦克阿瑟立即采取行动。他绕过华盛顿,直接调动军需物资向台湾运送。这批物资包括坦克、火炮、通讯设备等重型装备,总重量达两万吨。同时,麦克阿瑟还下令美军顾问团加快对台湾军队的训练进度。

然而,随着战局的急剧变化,麦克阿瑟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11月下旬,中国志愿军发起大规模反击后,麦克阿瑟开始对台湾参战产生疑虑。在给五角大楼的报告中,他首次提出了让台湾军队暂缓入朝的建议。

12月中旬,当联合国军被迫撤退至三八线以南时,麦克阿瑟完全改变了立场。他不仅停止了对台湾的军事援助,还在一份绝密电报中建议华盛顿彻底放弃台湾参战计划。这一突然的转变,让已经做好参战准备的蒋介石措手不及。

1951年1月,麦克阿瑟在给国防部的报告中,甚至指责台湾方面"准备不足"、"可能拖累战局"。这与他此前对台湾军队的高度评价形成鲜明对比。更令台北方面难以接受的是,麦克阿瑟开始将原本承诺给台湾的军事物资转运到日本和韩国。

到1951年4月,当麦克阿瑟被杜鲁门总统解除职务时,他与台北方面的关系已经降到冰点。在离任前的最后一份报告中,麦克阿瑟完全否定了此前支持台湾参战的主张,称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计划"。这份报告后来被华盛顿作为否决台湾参战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台湾军队的战前准备

台湾当局在接到美方初步同意参战的消息后,立即展开了大规模的战前准备工作。1950年8月1日,台北成立了一个秘密的"参战筹备委员会",由参谋总长周至柔担任主任委员,下设作战、后勤、情报三个专门小组。

8月5日,参谋总部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了参战部队的编制方案。根据方案,第一批参战部队将由陆军第52军为主力,辅以空军第四联队和海军陆战队第一团。这些部队的总兵力约为45000人,装备包括美制M4谢尔曼坦克60辆、105毫米榴弹炮48门、各型火炮200余门。

8月中旬,台湾军方在屏东建立了专门的训练基地。美军顾问团派出了32名教官,对参战部队进行特别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寒冷地区作战、山地战术、两栖登陆等专项科目。训练强度极大,每天作训时间超过12小时,伤亡率一度达到3%。

9月初,后勤部门开始采购御寒装备。由于时间紧迫,台北方面同时启动了多个采购渠道。除了向美方订购标准军用装备外,还从日本、菲律宾等地紧急购入大批棉衣、防寒靴。这些装备在10月中旬陆续运抵台湾,总重量超过5000吨。

为了确保补给线的安全,海军部队也进行了专门演练。10月下旬,台湾海军在澎湖海域举行了代号"永安"的护航演习,出动军舰12艘,进行了多项实战演练。演习期间,海军陆战队还完成了一次规模达团级的登陆作战演练。

空军方面的准备工作同样紧锣密鼓。11月初,台湾空军在新竹基地组建了一个专门的运输机中队,配备C-46运输机12架,用于执行后勤支援任务。同时,战斗机部队也进行了适应朝鲜半岛气候条件的特别训练。

医疗准备是另一个重要环节。台北方面在高雄设立了一个容纳3000张床位的野战医院,并储备了大量医疗物资。军医处还特别组建了10个机动医疗队,每队配备医生6名、护士12名,可随部队机动展开。

情报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台湾情报部门派出多个小组,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朝鲜战场的情报。这些情报小组不仅获取了大量战场态势信息,还绘制了详细的地形图,为作战计划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1950年12月上旬,参战部队完成了全部战前准备工作。第52军在屏东进行了最后一次实兵演习,演习结果表明部队已经具备了在严寒条件下作战的能力。后勤系统也完成了为期三个月作战所需物资的储备。

然而,就在台湾军队准备就绪之际,美方突然改变态度,要求推迟参战计划。这些精心准备的部队和物资只能暂时封存。直到1951年初,当美方正式否决参战计划后,这些准备工作才最终中止。部分装备和物资后来被转作他用,部分则长期封存在仓库中。

五、参战计划的最终搁浅

1951年1月,美国政府正式否决台湾参战计划后,台北方面仍未完全放弃希望,继续通过多种渠道争取参战机会。1月15日,台湾驻美大使顾维钧向美国国务院提交了一份新的参战建议书,提出可以将参战规模缩减至一个师,并接受美军的全面指挥。

1月底,台湾军方又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先派遣一个团的作战部队以"志愿军"名义参战,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步扩大规模。这个方案得到了部分美国军方将领的支持,但最终仍被国务院否决。

2月中旬,台北方面转而寻求联合国的支持。台湾当局通过友好国家向联合国军事委员会提交了参战申请,但遭到了英国等国的反对。英国代表明确表示,在当前形势下,任何可能导致战争扩大的行动都应该避免。

3月初,台湾军方尝试了最后一个方案:提议派遣医疗队和后勤支援部队参与战事。这个建议得到了美国远东军司令部的初步认可,双方就具体细节进行了多轮谈判。然而,当方案上报华盛顿后,再次被国务院否决。

4月11日,杜鲁门总统解除麦克阿瑟的职务,这一事件实质上宣告了台湾参战计划的彻底终结。随后,美国政府开始着手处理前期准备工作遗留的问题。4月下旬,美方要求台湾军队解除战备状态,将已经储备的作战物资转作他用。

5月初,台北方面被迫开始清理参战准备工作。第52军撤出训练基地,返回原驻地。储存在高雄的大量御寒装备被转移到各军区仓库。野战医院的设备被分配给各地军医院,机动医疗队也随之解散。

6月,美军顾问团撤离屏东训练基地,结束了长达十个月的特别训练任务。台湾空军的运输机中队也恢复原建制,C-46运输机改作训练和运输之用。海军陆战队第一团取消了两栖登陆训练计划,转而进行常规训练。

7月,参战筹备委员会正式解散。各类参战准备文件被封存,部分机密文件甚至被销毁。情报部门收集的朝鲜战场资料移交档案部门保管,参与情报工作的人员也相继调离原岗位。

8月,美方开始收回部分军事援助物资。原本承诺给台湾的一批重型装备被转运至韩国,包括数十辆坦克和大量火炮。这些装备后来被直接投入朝鲜战场,装备给韩国军队。

9月,台湾军方对参战准备期间购置的装备进行了最后清点。统计显示,仅御寒装备和医疗物资的支出就超过300万美元。这些物资大部分仍在仓库中封存,一直到1954年才逐步投入使用。

10月,随着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台湾参战问题在国际外交场合已经很少被提及。美国政府的注意力转向了加强台海防务,增加了对台湾的军事援助,但明确表示这些援助仅用于防御目的。至此,台湾参与朝鲜战争的努力彻底画上了句号。

1 阅读:18

这这这哈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