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勋章获得者,老山战斗英雄韦昌进,为坚守阵地大喊:向我开炮
1985年7月的一个清晨,老山前线577号阵地响起了一声震撼人心的呐喊:"排长,为了祖国,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啊!"这声呐喊来自一位年仅20岁的战士韦昌进。当时的他,全身22处弹伤,左眼被炸出眼眶,右胸被弹片贯穿。在这样危急的时刻,为什么他会做出如此壮烈的选择?这背后又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从军报国:少年壮志
1983年的广西武鸣县,18岁的韦昌进正在县城的一家农机厂当钳工。这个出生在壮族世家的年轻人从小就对军队充满向往。武鸣县位于中越边境线附近,自1979年中越战争以来,当地征兵工作一直保持着高度紧张的状态。
这一年秋天,武鸣县人武部在韦昌进所在的农机厂进行征兵宣传。当时正值对越自卫反击战进入相持阶段,边境地区的局势依然紧张。韦昌进第一时间报名参军,在体检和政审环节都顺利通过。
经过严格的筛选,韦昌进被分配到陆军第67军199师595团。入伍之初,他被分在6连4班当战士。初到部队的韦昌进表现出色,很快就掌握了各类轻武器的操作要领。在日常训练中,他经常主动要求加练,尤其是在5000米跑和战术动作训练方面,总是跑在战友们的前面。
1984年春季,595团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强化训练。这次训练的科目包括了攀岩、负重行军、野外生存等特殊课目。韦昌进在训练中表现突出,特别是在攀岩科目中,他创造了全连最快的成绩。这些训练为他后来在老山前线的战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年冬天,部队开展战术演习。韦昌进所在的4班在一次模拟突击战中,成功完成了穿插包抄的任务。韦昌进在这次演习中担任突击组组长,带领战友们爬过了一道近乎垂直的峭壁,从敌人意想不到的方向发起进攻,最终获得了演习的优秀成绩。
1985年初,中央军委决定对云南边境地区的部队进行轮换。由于在前期训练中表现优异,韦昌进所在的595团被选为首批轮换部队之一。3月中旬,部队接到进驻老山前线的命令。临行前,团首长特意叮嘱韦昌进:"你小子攀岩本领不错,到了老山喀斯特地貌地区,这个本领肯定用得上。"
在出发前的动员大会上,连长宣读了韦昌进等人被任命为6号哨位观察哨的命令。这个任命对韦昌进来说意义重大,因为6号哨位是577号阵地最危险的前沿阵地之一。当时的韦昌进并不知道,这个任命将会让他在几个月后面临生与死的抉择。
带着必需的军需物资,韦昌进跟随部队乘坐军用列车向云南进发。一路上,他们经过了贵州的崇山峻岭,最终到达了云南省河口县。这里,就是他们即将展开战斗的地方。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年轻的韦昌进即将面临人生最严峻的考验。
二、血染老山:坚守阵地
1985年4月初,韦昌进所在的部队抵达老山战区。577号阵地位于老山前线最前沿,是整个211高地防御体系中的关键节点。这里地势险要,四周都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石林地带,阵地的最高点海拔1400多米,居高临下,可以俯瞰越方阵地。
577号阵地的地形十分特殊,整个阵地由天然形成的岩石缝隙和溶洞组成。其中6号哨位位于阵地最前沿,是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天然溶洞,洞口正对着越军的阵地。这个哨位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没有人工掩体,所有的防御设施都要依靠天然形成的岩石结构。
驻守6号哨位的是韦昌进所在的4班五名战士。他们将这个狭小的溶洞改造成了临时的观察哨,在洞内堆放了弹药、口粮和饮用水。由于地形限制,补给只能在夜间进行,每次运送物资都要攀爬近乎垂直的岩壁。
从4月到7月,6号哨位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越军的骚扰。越军经常利用夜色的掩护,试图摸清我军阵地的部署。韦昌进和战友们轮流值守,24小时保持警惕。他们在洞口架设了轻机枪,随时准备应对敌人的突袭。
7月19日凌晨4点,越军开始了代号为"M2"的进攻计划。首先是密集的炮火覆盖,炮弹不断落在577号阵地周围。韦昌进和战友们在观察到敌情后,立即向连部报告。此时,越军已经调集了一个步兵连的兵力,分成多个小组向6号哨位逼近。
早晨5点15分,第一波越军突击队摸到了距离6号哨位不到50米的位置。班长成玉山立即组织火力反击,韦昌进和战友们打退了这次进攻。但越军很快发动了第二波攻势,这次他们采用了交替掩护的战术,一边用机枪压制,一边让突击组靠近哨位。
在激烈的交火中,韦昌进发现一个越军小组正试图从右侧岩缝爬上来。他立即调整射击位置,用手中的自动步枪进行点射。这时,一发炮弹在哨位附近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右锁骨和左腿。
战斗持续到早晨6点,越军的进攻仍然没有停止。他们这次集中了更多的火力,包括迫击炮和重机枪。6号哨位所处的位置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炮弹不断击中岩壁,碎石飞溅,战斗环境异常恶劣。
到了6点30分,越军开始了新一轮的猛烈进攻。这次他们调来了更多的火力支援,企图用密集的火力网将6号哨位彻底摧毁。战斗进入了最为激烈的阶段,哨位内外到处都是弹坑和弹片,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碎石的气味。
韦昌进和战友们此时已经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敌人的火力越来越猛,6号哨位周围的岩石被炸得支离破碎。但是他们都明白,一旦这个阵地失守,整个577号阵地的防线就会出现突破口,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生死抉择:壮烈呐喊
战斗进入第三个小时,6号哨位的情况越发危急。在一轮密集的炮击中,班长成玉山中弹牺牲。紧接着,机枪手李德华也被弹片击中面部,倒在了射击位置上。韦昌进此时已经负伤,但仍坚持观察敌情,用对讲机向连部报告战况。
早晨7点15分,越军再次调整了进攻策略。他们派出了三个突击小组,从不同方向向6号哨位发起冲锋。第一个突击小组从正面发起进攻,第二、三小组则分别从左右两侧迂回包抄。韦昌进观察到,敌人这次投入了至少一个加强排的兵力。
在激烈的交火中,韦昌进的左眼被爆炸产生的弹片击中。尽管伤势严重,他仍然坚持用仅剩的右眼观察敌情。此时,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越军的增援部队正在向这个方向集结,预计有一个连的规模。
7点30分,情况更加危急。越军的迫击炮火力增强,炮弹落点越来越精准。一发炮弹在哨位内爆炸,造成了通信员王海的重伤。此时的6号哨位里,只剩下韦昌进和另一名重伤的战友还能继续战斗。
韦昌进通过对讲机向连部报告了最新情况:越军主力正在向6号哨位集结,预计将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连部指挥员告知他,己方炮兵部队已经做好准备,但由于6号哨位距离敌军太近,无法实施精准打击。
在这关键时刻,韦昌进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通过对讲机向连部发出请求:"排长,不要再犹豫了!敌人上来了,为了祖国,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啊!"这一声呐喊,穿透了战场的硝烟。
连部接到这个请求后,立即调动炮兵阵地。炮兵部队采用了环形封锁射击的方案,在6号哨位周围形成一个火力网。第一轮炮击开始后,越军的进攻态势被迅速打乱,多个突击小组被迫撤退。
在密集的炮火中,韦昌进仍然坚持观察战场态势,持续向连部报告敌军动向。这些信息对于炮兵部队调整射击诸元起到了关键作用。经过近20分钟的炮击,越军的进攻完全被遏制住了。
8点整,连部派出突击队向6号哨位发起反击。突击队采用穿插迂回的战术,成功突破了越军的火力封锁,到达了6号哨位。此时的韦昌进已经身受22处伤,但仍然保持着清醒。
救援队员们发现韦昌进时,他仍然握着对讲机,身边散落着打空的弹夹。6号哨位的岩壁上布满弹痕,周围遍布弹坑。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阵地,见证了一场惨烈的战斗。
四、浴火重生:伤愈归队
1985年7月25日,韦昌进被转送至昆明军区总医院。经过详细检查,医生发现他全身共有22处弹伤,其中最严重的是左眼眶被炸碎、右胸被弹片贯穿。主治医生张永德表示,这样的伤情能存活下来已经是个奇迹。
在昆明军区总医院,韦昌进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治疗。期间共进行了5次大型手术,其中最关键的是左眼眶重建手术。手术团队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眼眶修复技术,用钛合金材料重建了眼眶结构。同时,医生还为他清理了体内残留的弹片,共取出大小不一的弹片37枚。
10月初,韦昌进的伤势开始好转。虽然左眼永久失明,但其他伤口都在逐渐愈合。医院为他安排了系统的康复训练,包括肌肉力量恢复、平衡能力训练等项目。在训练过程中,他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每天坚持完成医生制定的所有训练科目。
1986年1月,韦昌进基本康复。此时,医院建议他转入地方医院继续休养,但他坚持要回部队。经过军医鉴定,虽然失去了左眼,但他的其他身体机能都恢复良好,可以继续在部队服役。
2月15日,韦昌进重返部队。此时的595团已经调整了防御部署,6号哨位被改造成了混凝土工事。团首长考虑到他的伤情,原本打算安排他到后勤部门工作。但韦昌进主动请缨,要求继续在一线服役。
经过慎重考虑,团首长同意了他的请求,但调整了他的岗位。韦昌进被任命为6连的班长,负责新兵训练工作。他将自己在战场上积累的经验传授给新战士,特别是在地形利用和战术动作方面的训练。
1986年4月,韦昌进带领的新兵班在团里组织的战术考核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他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喀斯特地形的战术动作要领,这些经验后来被编入了部队的训练教材。
同年7月,在老山前线一周年纪念活动上,韦昌进作为代表发言。他详细讲述了577号阵地保卫战的经过,这段经历被记录在军区的战史资料中。会后,许多战士主动找他了解作战细节,他的经历成为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1987年春节前夕,韦昌进晋升为排长。他负责的排在边境线上承担警戒任务,守卫的正是当年他浴血奋战的577号阵地附近地段。这次,他带领新战士们加固了阵地工事,完善了防御设施,使这个关键点的防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随后的几年里,韦昌进继续在部队服役。他负责的部队多次参加军区组织的演习,表现都很出色。特别是在1988年的一次实兵对抗演习中,他带领的排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成功完成了阵地防守任务,受到了军区首长的表扬。
五、永恒丰碑:精神传承
1990年1月,军区决定在577号阵地修建一座纪念碑。这座高7.19米的纪念碑选址就在当年6号哨位的位置,碑身采用花岗岩材质,正面镌刻着"老山英雄纪念碑"七个大字。碑座四周环绕着一圈铜质浮雕,记录了577号阵地保卫战的重要场景。
纪念碑落成仪式上,韦昌进作为特邀代表参加。此时的他已经晋升为连长,负责着一个步兵连的全面工作。仪式结束后,他带领新战士们参观了修缮一新的6号哨位。这个曾经血战的战场已经被改造成了军事教育基地,成为新兵入伍教育的重要场所。
1992年春,军区组织了一次老山精神研讨会。韦昌进在会上介绍了577号阵地保卫战的细节。他把作战经验总结成了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地形地物作战,二是准确把握战机,三是临危不乱、坚守阵地。这些经验被编入了《边防部队战术手册》,成为基层部队训练的重要内容。
1995年7月19日,在老山战役十周年纪念日这天,军区在577号阵地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活动现场设立了老山战史展,展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其中包括韦昌进当年使用过的那部战术对讲机,以及从他体内取出的37枚弹片。这些实物见证了那场惨烈战斗的历史。
1997年,军区决定在老山地区建立军史馆。馆内专门辟出一个展区,重现577号阵地保卫战的场景。展区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光电等手段,真实还原了当年战斗的情景。参观者可以通过3D模型了解6号哨位的地形特点,体会战斗的惨烈程度。
2000年,韦昌进转业到地方工作。在离开部队前,他将自己保存的战时日记、照片等资料全部捐赠给了军史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丰富了馆藏内容,为研究老山战役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2005年,在老山战役二十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来到577号阵地拍摄专题片。韦昌进作为主要采访对象,带领摄制组实地考察了当年的战场。他站在6号哨位前,向观众详细讲述了那场关键战斗的经过。这部专题片后来在全国播出,引起了广泛关注。
2010年,老山军事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收藏了大量老山战役的实物和文献资料,其中577号阵地保卫战是重点展示内容。展馆内设计了多个互动体验区,让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边防战士的战斗历程。
2015年,在老山战役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上,韦昌进带领自己的孙辈来到577号阵地参观。站在焕然一新的纪念园里,那些刻在石碑上的名字,那些陈列在展柜中的实物,都在诉说着一个不朽的战斗故事。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缅怀先烈,传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