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师坚守铁原,马兆民团长遇两难选择,他说:我去当排长

这这这哈哈 2024-11-23 11:28:33

标题:188师坚守铁原,马兆民团长遇两难选择,他说:我去当排长

引言:

世人皆知朝鲜战场上的铁原之战惨烈非常,却鲜有人知这场战役中,有一位团长面临着一个几乎让他崩溃的抉择。1951年6月的一个深夜,188师563团团长马兆民接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战报:八连被敌军包围,仅剩50多人;而能够策应他们突围的一连二排,也只剩下12名战士。此时的马兆民,不仅是一位指挥官,更曾是一连的老连长。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究竟该如何选择?为何他会说出"把团机关等30余人组织起来,我当排长去接应"这样的话?这个抉择又为何让他在多年后回忆起来仍然数度哽咽?

一、铁原战役的关键时刻

1951年5月的朝鲜半岛,硝烟弥漫。就在联合国军发起"五月攻势"的第十天,63军军长傅崇碧接到了一道至关重要的命令:死守铁原。这道命令的背后,是志愿军总部精心设计的一场战略部署。

世人不知,铁原虽是一座小城,却是朝鲜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谁控制了铁原,谁就能掌控大半个朝鲜。傅崇碧深知这一点,当即召集各师师长紧急会议。他拿出一张泛黄的地图,指着上面的几个制高点说:"谁要是丢了这几个高地,就等于把铁原的大门打开了。"

189师和187师率先赶赴前线。188师作为预备队,原本不该这么快投入战斗。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联合国军的坦克部队像钢铁洪流一般涌向志愿军阵地。189师在种子山阵地的伤亡极其惨重,到了6月初竟只剩下一个团的兵力。

正是在这个危急时刻,傅崇碧一个电话打到了188师563团团长马兆民的帐篷里:"小马,你带着563团立即赶往高台山阵地!"马兆民放下电话,立即召集团部各级干部,研究部署方案。

高台山地形复杂,制高点众多。马兆民深知,要守住这个阵地,就必须把每一个山头都变成一座堡垒。他带着参谋长实地勘察了整整一天,最后确定了一个"品"字形的防御部署:在前沿设置三个连,分别占据制高点;后方布置预备队,随时准备支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563团的到来,竟让联合国军的进攻步伐为之一滞。一位被俘的联合国军军官后来说:"我们原以为志愿军已经没有预备队了,没想到又遇到了一支生力军。"

马兆民带领563团进驻高台山的第一天,就遭遇了敌军的猛烈炮击。美军的舰炮和空中火力齐下,把高台山炸得尘土飞扬。可563团的将士们愣是一步未退,有的战士甚至用身体堵住了被炮弹炸开的散兵坑。

这时的马兆民还不知道,更大的考验正在等着他。6月3日深夜,美军调来了"潘兴"坦克,准备对高台山发起总攻。就在这个时候,八连和一连二排的战报先后传来,两个至关重要的阵地同时告急。马兆民站在团指挥所的沙盘前,望着那些用红蓝铅笔标注的作战箭头,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二、生死考验

6月6日凌晨,高台山的战况急转直下。一名通信员在例行检查电话线路时,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情况:八连的阵地上出现了美军。这支美军部队竟然悄无声息地从侧翼绕过了八连的主阵地,直接切断了八连与团部的联系。

此时的八连已经坚守了整整三天。在此期间,他们击退了敌军十余次进攻,打退了三次坦克冲锋。但连续的战斗让八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原本200多人的连队,如今只剩下50多名战士。更糟糕的是,他们的弹药也所剩无几。

八连长赵德明立即派出一名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向团部报告情况。这名战士爬过三道封锁线,身上中了两枪,终于把情报送到了团部。情报显示,美军不仅在正面投入了一个加强营的兵力,还派出了特种部队从侧翼包抄,企图一举歼灭八连。

就在团部接到八连告急的消息时,一连二排的战报也传来了。这个只有12人的排,此时正处在整个防线最危险的位置。他们守卫的是通往团部的最后一道关隘,如果这个位置失守,整个563团都将陷入被包围的危险。

一连二排长李明在电话中报告:"敌人的坦克已经开到了阵地前300米的位置,我们只剩下最后几颗手榴弹了。"话音未落,一阵密集的炮声传来,电话线被炸断了。

这时的战场形势已经十分明朗:美军显然是想通过包围八连和突破一连二排的防线,形成对563团的钳形攻势。如果不能迅速化解这个危局,整个高台山防线都将不复存在。

团部的电话响个不停。师部在询问战况,炮兵营在请示是否需要火力支援,后勤部门在报告弹药补给情况。但最紧迫的问题是:先救援哪一处阵地?

八连有50多人,如果能够突围成功,将为团里保存一支相对完整的战斗力。但一连二排虽然只有12人,却守着一个关键位置,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通讯员老王回忆说:"那天晚上,团长坐在指挥所里,面前摆着两份战报。他问参谋长:'如果派团部机关人员去增援,能抽调多少人?'参谋长说最多30人。团长沉默了很久,然后拿起电话。"

就在这时,前线又传来新的情报:美军已经调来了新式的火箭炮,准备对八连阵地进行毯式轰炸。而一连二排所在的位置,也出现了敌军的侦察小队。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两处阵地都在等待团部的命令。

三、团长的抉择

凌晨三点,马兆民站在作战地图前,拿出了那个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决定。他对着参谋长说:"把团机关的30多个人全部组织起来,我亲自带队,以排长的身份去接应一连二排。"

这个决定一经宣布,立即在团部引起了轩然大波。参谋长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团长,您是全团的指挥官,不能以身犯险。"政委也表态:"这太冒险了,让我去带队吧。"但马兆民只说了一句话:"一连是我带出来的部队,我最了解那里的地形。"

随后,马兆民迅速安排了其他部署。他命令炮兵营集中火力,为八连的突围创造条件;同时调动预备队,在八连预计突围的方向设置接应点。这些部署显示出他作为指挥官的全局思维:既要救援危急处的一连二排,又不能放弃被围困的八连。

临行前,马兆民召集了30名团部机关人员。这些人大多是文职人员,平时负责后勤、通讯等工作。马兆民给他们简单交代了战斗任务,然后说:"我们的任务是接应一连二排,然后与他们一起守住阵地。每个人只带一天的口粮,但要多带些弹药。"

当晚,这支临时组建的队伍在马兆民的带领下,悄悄向一连二排的方向摸去。为了避免惊动敌人,他们选择了一条极其危险的路线:沿着悬崖峭壁前进。这条路上不仅布满了碎石,还时常会有零星的炮弹落下。

一路上,马兆民走在最前面。作为老连长,他对这片地形了如指掌。每经过一处险要地段,他都会停下来,等待后面的战士们安全通过。一名参与行动的通讯员后来回忆:"那天晚上,月光很亮,能看到团长的背影。他走得很稳,好像对这条路一点都不陌生。"

就在他们即将到达一连二排阵地时,前方突然传来了激烈的枪声。原来,美军的一支突击队已经摸到了阵地前沿。李明带领仅存的战士们正在与敌人展开近距离战斗。

马兆民立即下达命令:"分成两组,一组从侧翼包抄,一组正面突击!"他自己则带着几名战士,抄到了敌军的后方。这个战术动作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美军突击队显然没有想到,在这个时候还会遇到来自后方的攻击。

经过半个小时的激战,敌军的突击队被击退。但战斗并没有结束,因为更大规模的进攻正在酝酿。从缴获的电台中,他们获知美军准备在黎明时分发起总攻。而此时,八连那边的突围行动也已经开始。

四、黎明前的战斗

凌晨四点,天空中飘起了蒙蒙细雨。马兆民和他带领的战士们与一连二排的幸存者会合后,立即投入到阵地加固工作中。时间紧迫,他们用战友的血衣和泥土填补被炮火炸开的战壕,用缴获的武器弹药部署新的火力点。

此时的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宁静,这种宁静却比枪炮声更让人紧张。根据经验,这意味着敌人正在调整阵型,准备发起更猛烈的进攻。马兆民利用这段时间,重新规划了防御部署。他把40多名战士分成三个小组:一组负责正面阵地,一组负责侧翼警戒,还有一组作为机动力量。

就在这时,通讯兵收到了八连的电报。电报很简短:"准备突围,请求火力支援。"马兆民立即命令炮兵营,集中一切可用的火力,对八连突围路线上的敌军阵地进行轰击。同时,他还让预备队向八连突围的预定地点推进,准备接应。

凌晨四点半,天边刚露出一丝曙光,美军的进攻开始了。他们首先派出了战斗机,对阵地进行空中侦察。紧接着,大批轰炸机呼啸而来,倾泻了数吨航空炸弹。炮火覆盖如此密集,以至于整个阵地都在震动。

在轰炸的间隙,美军的坦克开始向阵地推进。这些钢铁巨兽排成一线,后面跟着大批步兵。马兆民观察到,敌人这次投入了至少一个营的兵力,还配备了十多辆坦克。这是一次决定性的进攻。

面对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马兆民采取了一个大胆的战术:让正面阵地的战士暂时隐蔽,等敌人的坦克推进到最前沿时,再发起突然袭击。他对战士们说:"等坦克过去,步兵就是我们的目标。"

这个战术奏效了。当第一辆坦克驶过战壕时,藏在散兵坑里的战士们突然发起攻击。手榴弹和反坦克手雷接连爆炸,打断了坦克与步兵之间的配合。没有了步兵的掩护,坦克在复杂地形中显得束手束脚。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八连的突围部队也展开了行动。他们借着炮火的掩护,从敌军的薄弱环节突围而出。敌军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去围堵八连,这无意中减轻了马兆民这边的压力。

战斗一直持续到天亮。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到战场上时,形势开始对志愿军有利。八连的主力已经突出重围,与预备队成功会合。而在一连二排的阵地上,敌军的进攻也已经失去了锐气。战场上留下了三辆被击毁的坦克,还有大量敌军的伤亡。

五、最后的较量

晨光中,战场上的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美军指挥官显然没有预料到志愿军会有如此顽强的抵抗。他们的战术开始出现混乱,坦克与步兵的协同配合逐渐失去章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战斗就此结束,相反,更激烈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上午七点,美军投入了新的兵力。这一次,他们改变了战术,不再采用常规的正面进攻,而是分散兵力,从多个方向对阵地发起突击。同时,他们的火炮也调整了射击方式,不再是漫无目的的覆盖射击,而是精确打击志愿军的火力点。

马兆民立即意识到了这种变化的危险性。分散的进攻意味着防守压力会更大,而精确打击则可能摧毁他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防御体系。他迅速调整部署,把预备队分成更小的单位,以应对敌人的多点进攻。

八点半,战斗进入最激烈的阶段。美军的特种部队开始渗透到阵地周围,试图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与此同时,敌军的空中力量也再次出现,这次他们不仅带来了航空炸弹,还用机关炮扫射志愿军的阵地。

在这种情况下,通讯成为了最大的问题。电话线不断被炸断,无线电也受到干扰。马兆民不得不派出多名通讯员,用最原始的方式——跑步传递命令。这些通讯员冒着枪林弹雨,穿梭在各个阵地之间。

中午时分,美军的攻势达到顶点。他们调来了火箭炮,对阵地进行了长达20分钟的狂轰滥炸。炮火过后,大批敌军开始向阵地发起冲锋。这是一次孤注一掷的进攻,敌人似乎打算用人海战术一举突破防线。

就在这危急时刻,八连的突围部队突然从侧翼发起反击。他们趁着敌军主力被牵制的机会,对美军的后勤补给线发动了突袭。这次行动虽然规模不大,但效果显著。美军不得不抽调部分兵力回防,这给了防守阵地的战士们喘息的机会。

下午两点,战斗的天平开始发生倾斜。美军的进攻频率明显降低,他们的炮火也不再那么密集。通过望远镜可以看到,敌军的后方出现了混乱的迹象,补给车辆开始后撤。

到了下午四点,美军终于放弃了进攻。他们先是撤出了重型装备,然后步兵也开始后撤。整个撤退过程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期间他们不断用炮火掩护,试图掩饰这次进攻的失败。

当最后一支敌军消失在视野中时,整个战场终于恢复了平静。这场持续了近24小时的战斗,最终以志愿军的胜利而告终。在高台山的阵地上,留下了大量敌军的装备和弹药,这些都成为了这场胜利的见证。

2 阅读:43

这这这哈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