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广西女舞蹈教师求见毛主席,秘书:同意与你见面是一个例外

这这这哈哈 2024-11-23 11:34:36

75年,广西女舞蹈教师求见毛主席,秘书:同意与你见面是一个例外

1975年夏日的一个清晨,岑云端站在北京"游泳池"的门外,手中紧握着一封回信。这位来自广西的舞蹈教师,曾经是毛主席的伴舞者,如今却在得知毛主席身体状况后,放下一切匆匆北上。当她站在这里时,脑海中不断闪回着往日的点点滴滴:那些在春藕斋的舞会时光,那些关于民族渊源的谈话,还有去年春节前夕五天相聚的温暖。但此刻,她的心情却异常沉重。秘书告诉她,毛主席因白内障已经很少见客,而她能获准见面,是一个特殊的例外。站在门口的岑云端不禁回想,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一个普通的广西舞蹈教师,能够与这位伟人建立起如此深厚的情谊?为什么在这个特殊时期,她会成为少有的获准探访者之一?

一、难忘的初遇(1958-1966)

1958年的夏季,广西文工团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要派出几名舞蹈演员前往北京中南海参加舞会活动。岑云端作为文工团的优秀舞蹈演员之一,被选中参与这次任务。

8月15日,岑云端随团来到了中南海。穿过重重庄严的大门,她们被带到了春藕斋。这座位于颐年堂旁的建筑,是中央领导们平日休闲的场所。屋内布置简单却不失典雅,宽敞的舞厅中央被一圈沙发和椅子环绕着。

第一次参与如此重要的场合,岑云端和其他舞伴都显得格外紧张。她们坐在舞厅的椅子上,不时用手帕擦拭额头的汗珠。一位老同志见状,轻声安慰道:"首长们都很平易近人,不用紧张。"

很快,中央领导们陆续到来。当毛主席步入春藕斋时,岑云端注意到他面带微笑,与每个人都热情地打招呼。舞会开始后,音乐响起,老同志们开始依次邀请领导跳舞。

轮到岑云端时,她的舞伴正是毛主席。她小心翼翼地搀扶着毛主席走向舞池中央,全神贯注地配合着舞步。正当她专注于舞步时,毛主席突然开口问起了她的姓氏。

得知岑云端姓"岑"后,毛主席立即谈起了广西的历史。他提到清朝时期的岑春煊,询问她是否知晓这位西林县的壮族官员,以及是否与之有族源关系。这个问题让岑云端十分惊讶,因为她从未考虑过自己的民族身份,一直以为自己是汉族。

在之后的舞会中,岑云端开始放松下来。她发现毛主席不仅舞姿潇洒,而且博学多才,对地方历史和民族文化都有着深入的了解。休息时,毛主席继续与她讨论壮族文化,并坚信她一定有壮族血统。

这次谈话促使岑云端给家里写信询问家族渊源。让她没想到的是,父亲的回信证实了毛主席的判断——原来她的确是壮族,祖籍在贵县南江村。父亲还在信中详细讲述了岑春煊的事迹,提到他确实当过两广总督,同样是壮族人。

在下一次舞会上,岑云端兴奋地向毛主席报告了这个发现。周总理在一旁听到后,也加入谈话,强调了新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这次交谈不仅让岑云端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有了新的认识,也让她对毛主席的学识更加敬佩。

从此以后,每次舞会岑云端都格外期待与毛主席的交谈。在跳舞的间隙,毛主席经常与她讨论广西的历史文化,介绍各地的风土人情。有时还即兴吟诗,或是讲述一些历史典故。这些谈话逐渐超出了简单的舞伴关系,变成了一种难得的文化交流。

二、离别与思念(1966-1973)

1966年初秋,岑云端接到了复员返乡的通知。在告别春藕斋的那天,她整理着这些年积攒下来的书籍和笔记,其中包括毛主席送给她的几本诗集和一些关于壮族文化的书籍。

返回广西后,岑云端被分配到南宁艺术学院任教。在课堂上,她将自己在北京学到的舞蹈技巧和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每当讲到民族舞蹈时,她都会提到壮族文化的特色,这些都源自于当年与毛主席的谈话。

1968年春天,岑云端开始给毛主席写信。第一封信中,她详细描述了广西艺术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壮族民间艺术的传承情况。她特别提到了在教学中发现的一些珍贵的壮族民间舞蹈,这些都是她在与毛主席交谈时曾经提到过的。

令岑云端没想到的是,一个月后她收到了回信。信中毛主席对她在广西的工作表示肯定,并询问了几个具体的问题,包括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民间歌舞活动情况,以及当地群众对民族艺术的参与程度。

这封回信让岑云端备受鼓舞。从1968年到1973年,她坚持每年给毛主席写信,汇报广西文艺工作的进展。在这些信件中,她不仅谈到教学工作,还记录了一些搜集到的壮族民间故事和歌谣。

1970年,岑云端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整理壮族传统舞蹈资料。这让她想起了当年毛主席对壮族文化的关注。她带领学生走访了多个壮族村寨,记录下大量的民间舞蹈动作和音乐。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了许多与毛主席当年所说的历史细节相互印证的文化遗存。

1971年冬天,岑云端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本《广西通志》的影印本。这是毛主席托人转交给她的。书的扉页上有一行字:"望继续搜集整理壮族文化资料。"这本书帮助她在教学和研究中更深入地了解了广西的历史文化。

1972年,南宁艺术学院开始筹备一台反映壮族文化的大型舞蹈节目。岑云端将这个消息写在了给毛主席的信中。很快,她就收到了回信,信中不仅对节目提出了建议,还特别提到要注意展现各民族团结的内容。

1973年初,这台名为《壮乡春早》的舞蹈节目在南宁首演。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岑云端将演出的详细情况写成报告寄给了毛主席。在回信中,毛主席表示很高兴看到壮族文化得到如此好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年来,虽然相隔千里,但通过书信往来,岑云端始终保持着与毛主席的联系。每次收到回信,她都会仔细研读,并根据信中的建议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这种特殊的师生情谊,在艰苦的岁月里给了她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三、情同父女的重逢(1974春节)

1974年春节前夕,岑云端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邀请信。信中说,毛主席希望她能带着家人来北京过年。接到邀请后,岑云端立即带着丈夫和儿子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2月2日清晨,一行人抵达北京。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他们被接到了"游泳池"。这是毛主席晚年常住的地方,位于中南海内的一处庭院。院内树木葱郁,环境幽静。

当天下午,毛主席在会客室接见了岑云端一家。这是岑云端时隔多年后再次见到毛主席。寒暄过后,毛主席询问了她在广西的工作情况,特别关心她收集整理的壮族民间文化资料。在谈话中,毛主席提到了她之前来信中提到的《壮乡春早》舞蹈节目,并表示这种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很有意义。

第二天,毛主席特意安排人在"游泳池"放映了一部京剧电影。这是一部改编自传统剧目的新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民族团结的故事。在观看过程中,毛主席不时与岑云端讨论剧中的情节,并联系到壮族的历史传说。

2月4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天,毛主席送给岑云端一本珍贵的礼物——《鲁迅批孔反儒文辑》。在赠书时,毛主席谈到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以及如何辩证地看待历史。他特别强调,研究民族文化要有批判性思维,既要传承精华,也要去除糟粕。

同一天的晚上,毛主席在谈话中突然提议要给岑云端改名。他说:"荣端"这个名字虽好,但不如"云端"更有诗意。于是,从这一天起,岑荣端正式改名为岑云端。这个新名字寓意着站在云端远望的胸怀,也象征着她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责任。

2月5日,毛主席邀请岑云端一家参加了一个小型座谈会。会上,几位民族理论研究专家也在场。大家围绕着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展开讨论。毛主席特别请岑云端介绍了广西壮族地区的文化现状,并对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提出了建议。

2月6日,是在北京的最后一天。临别前,毛主席又送给岑云端一幅亲笔题写的"大藤峡"字画。这个地名与广西的水利工程有关,也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重要地点。毛主席解释说,这幅字画既是对广西发展的期望,也是对壮族文化的纪念。

这五天的相聚,毛主席多次称呼岑云端为"奇儿"。这个充满亲切感的称呼,体现了两人之间超越普通师生关系的情谊。在此期间的每次谈话,都不局限于工作汇报,更多的是像父女般的促膝长谈,内容涉及文化、艺术、历史等多个方面。

临行前的那个下午,毛主席特意嘱咐岑云端要继续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这次重逢的五天,不仅让岑云端带回了珍贵的礼物,更让她对自己的文化使命有了更深的认识。

四、最后的相聚(1975年夏)

1975年6月,岑云端接到了北京方面的通知,说毛主席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这位曾经精神矍铄的领袖,如今因白内障导致视力严重下降,已经很少接见外客。接到消息后,岑云端立即动身前往北京。

在"游泳池"门口等候时,秘书告诉岑云端,她是近期极少数获准探访的人之一。6月15日下午两点,岑云端见到了毛主席。尽管身体虚弱,毛主席仍坚持与她详谈了一个多小时。

这次谈话中,毛主席首先询问了她带来的壮族文化研究资料。这些材料是岑云端近一年来的工作成果,包括一些新发现的壮族民间故事和歌谣记录。虽然视力不佳,毛主席仍让秘书将这些资料念给他听。

在听取汇报时,毛主席特别关注了一个关于壮族"讲歌堂"的调查报告。这是岑云端新近发现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来传递感情。毛主席说,这种形式很有特色,应该好好保护下来。他还提到,这让他想起了《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民间文化的精华。

谈话间,毛主席忽然提起了1974年春节时送给岑云端的那幅"大藤峡"字画。他询问字画是否已经装裱好,并说这个地方将来一定会建成大型水利工程。随后,他又谈到了广西的水利建设规划,表示要把大藤峡建设成为造福壮乡人民的重要工程。

接着,毛主席转向了文艺工作的话题。他询问了南宁艺术学院的近况,特别是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情况。当听说学院正在筹备一台新的壮族舞蹈节目时,他建议要注意挖掘民间艺术的精髓,不能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创新。

在谈到教育工作时,毛主席特意嘱咐岑云端要重视年轻一代的培养。他说,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样民族文化才能代代相传。他还提到,要把民族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结合起来,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固步自封。

谈话临近结束时,毛主席让秘书取来一本书,是他让人专门为岑云端准备的《壮族民间文学集成》。这本书收录了大量壮族民间文学作品,是近年来的重要整理成果。毛主席说,这本书可以作为她今后教学和研究的参考。

最后,毛主席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继往开来"四个字。这是他让秘书代笔写的,作为对岑云端的期望。他说,这既是对她个人的勉励,也是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

这次会面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尽管身体欠佳,但毛主席始终保持着对文化工作的关注和热情。当岑云端起身告别时,毛主席还特意嘱咐她要照顾好身体,继续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这成为了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见面。

五、传承与延续(1976年后)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来,岑云端立即动身前往北京。在送别仪式上,她作为少数民族代表之一参加了告别活动。告别时,她将一件壮锦披在了毛主席身上,这是壮族人民最高的敬意。

回到广西后,岑云端开始整理与毛主席之间的所有书信往来和相关资料。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后来被整理成册,成为了研究壮族文化发展史的重要资料。其中包括了毛主席对壮族文化保护的多次指示和建议。

1977年春,岑云端按照毛主席生前的嘱托,着手编写《壮族民间艺术教程》。这本教材系统地收录了壮族的音乐、舞蹈、服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很多观点都源自于她与毛主席的讨论。教材出版后,成为了南宁艺术学院民族艺术教育的重要参考书。

1978年,岑云端开始实施一项大型的壮族文化普查工作。这项工作的范围覆盖了广西各个壮族聚居区,调查内容包括民间艺术、传统习俗、历史传说等多个方面。这正是响应了毛主席生前对民族文化保护的期望。

1980年,岑云端参与创办了广西民族文化研究所。在研究所的工作中,她特别重视对年轻研究人员的培养,这也是呼应了毛主席"继往开来"的嘱托。研究所成立后,培养了一批专门研究壮族文化的学者。

1982年,岑云端主持编纂了《壮族文化大系》,这是一部全面记录壮族文化的巨著。在编纂过程中,她多次参考毛主席当年赠送的《壮族民间文学集成》,并将其中的许多观点融入到新的研究中。

1985年,大藤峡水利工程开始前期勘察。这让岑云端想起了毛主席1975年时的预言。她带领研究团队对大藤峡地区的民族文化进行了详细调查,记录下了这一地区的文化遗产。

1990年代,岑云端开始致力于壮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她组织编写了多种壮族文化读本,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这些读本中都提到了毛主席对壮族文化的关注和支持。

2000年,岑云端主持建立了壮族文化博物馆。博物馆中专门设立了一个展区,展示毛主席与壮族文化的渊源。其中包括了毛主席的手迹、赠书等珍贵文物。

2005年,已年过古稀的岑云端仍在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她将自己与毛主席的通信和谈话记录整理成册,作为历史资料捐赠给了国家档案馆。这些资料成为了研究新中国民族文化政策的重要史料。

到2010年,岑云端培养的学生已遍布全国各地的民族文化研究机构。这些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实现了毛主席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期望。

0 阅读:16

这这这哈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