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后文简称《意见》)发布,也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意见》提出系列目标: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15万亿元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等。
事件点评:《意见》是国家层面首次对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打造更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重要一环,提出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非石化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等措施,电网建设投资有望稳步增长,推荐关注新能源ETF基金(516850)及其联接基金(017571/017572)、绿电ETF(562550)及其联接基金(018734/018735)、碳中和ETF(159790)及其联接基金(013606/013605)的投资机会。
《意见》解读:促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重申非化石能源消费目标。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意见》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这一目标延续了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双碳工作意见中的政策目标,同时再度强调了能源转型的决心。截至2024年6月底,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6.53亿千瓦,占总装机的53.8%;截至2023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7.9%,而按照2021年双碳工作意见,到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因此,预计2024年和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仍将持续提升,电力领域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还将加速提高。
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煤电突出调节支撑能力。
《意见》提出“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逐步减少,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重点区域继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合理规划建设保障电力系统安全所必需的调节性、支撑性煤电。伴随能源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煤电向调节性电源转变,其灵活调节和容量支撑价值进一步凸显,通过“电量电价(传导燃料成本)+容量电价(回收固定成本)+辅助服务(获取调节收益)”获得稳定合理化收益。
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分布明确,特高压输送全国一盘棋。
《意见》提出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此次文件为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印发,级别较高,对于其中西北风电光伏、海上风电的措辞与排序态度明确。
西北风光、西南水电通过特高压输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沿海经济向西部的“转移支付”,因此中央政府对这两类资源支持态度位于前列。
海上风电、沿海核电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从经济发展角度上来看沿海地方政府更为受益。
此次文件的描述措辞,这四类能源排序基本反映了中央政府的态度,也就是全都是支持态度,仅仅是排序不同。而目前沿海中长期的电力、电量缺口问题依然严峻,仅依靠沿海省份自身陆上资源无法解决。因此,通过特高压输送西北风光、西南水电与海上风电、沿海核电其背后发展逻辑是统一的。
风光水核共振发展,新能源政策频发,前景明确西南水电世界领先,核电高速发展,二者持续蓄能发力。
西南是我国乃至世界领先的水电基地,据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我国西南水电基地已投产的水电装机容量达2.1亿千瓦,占全国总容量的56.6%。此外,西南还聚集了多个全球之最: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全球地下厂房高度第一的乌东德水电站,大坝全球最高的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站等。
截至2024年6月底,“西电东送”工程输电能力已超3亿千瓦,能支撑东中部约1/5的用电需求。其中,四川云南等地水电发达,汛期电力富余较大,“西电东送”能有效破解我国能源资源空间制约,是重要的电力供应。核电方面,截至2024年6月30日,我国运行核电机组共56台(不含台湾地区),装机容量为58218.34MWe(额定装机容量),分布在东部沿海8个省份。截至2024年4月,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6台,总装机容量3030万千瓦,继续保持世界第一。2024年7月28日,“宁德核电站二期工程5号机组主体工程”和“荣成华能石岛湾核电基地压水堆扩建一期工程(2台机组,计划2029年建成投产)”项目相继开工,沿海核电建设持续稳步推进。
海陆风电长期向好态势不变。
陆风方面,招标再创历史新高。2024年至今,国内陆风招标58.65GW(不含框架类),创历史新高,招标价格降速大幅放缓。同时,西北风光基地的建设与特高压两者相辅相成,在国家整体规划的背景下,两者相互促进发展,预计2025年西北地区风电装机将会有大幅增长。海风方面,新增项目有望持续增加。2024年以来,国内新增海风项目核准接近12GW,同比翻倍,已核准待招标项目22GW,同比翻倍。同时,江苏、广东历史遗留问题项目进展不断,距离开工时间越来越近。福建、江苏新一批竞配资源有望释放,浙江、广东新一批项目招标在即。
光伏供给侧能耗指标执行力度有望增强,推动主产业链供给优化。
《意见》明确要求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更新土地、环境、能效、水效和碳排放等约束性标准,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建立健全产能退出机制。目前光伏主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的核心原因在于主产业链存量产能丰富。此外,工信部曾于7月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鼓励和引导行业技术进步和规范发展。《意见》要求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建立健全产能退出机制,《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或成为光伏行业产能引导重要文件,硅料、电池片、组件等环节的落后产能退出有望加速。
相关政策持续加码,电网建设投资有望稳步增长。
今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消纳问题,先后发布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等政策措施。近期政策力度再加快,8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提出电力系统稳定保障、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等9项专项行动。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出化石能源高效利用、非化石能源发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等行动措施。政策始终大力支持新能源发展,相关电力设施建设有望保持高速进行,电网投资确定性强。
相关产品:1、 新能源ETF基金(516850)及其联接基金(017571/017572):追踪中证新能源指数(指数代码:399808.SZ,指数简称:中证新能),指数选取沪深市场中涉及可再生能源生产、新能源应用、新能源存储以及新能源交互设备等业务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新能源产业相关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2、 绿电ETF(562550)及其联接基金(018734/018735):跟踪中证绿色电力指数(指数代码:931897.CSI,指数简称:绿色电力)。中证绿色电力指数选取业务涉及光伏发电、风电、水电等绿色电力领域的50只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绿色电力领域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按申万二级行业分类,绿色电力指数由电力(99.8%)、综合Ⅱ(0.2%)组成。
3、 碳中和ETF(159790)及其联接基金(013606/013605):跟踪中证内地低碳经济主题指数(指数代码:000977.CSI,指数简称:内地低碳),中证内地低碳经济主题指数从沪深A股中挑选日均总市值较高的50只低碳经济主题公司股票组成样本股,以反映低碳经济类公司股票的整体走势。截至2024年7月24日,内地低碳指数的市盈率为19.58倍,处于指数发布日以来14.68%分位点,具备显著估值优势。
数据来源:民生证券、山西证券、国盛证券、iFind、Wind,截至2024.8.12,以上个股不作投资推荐。
以上基金属于指数基金,风险等级R4中高风险,存在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标的指数波动、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等主要风险,其联接基金存在联接基金风险、跟踪偏离风险、与目标ETF业绩差异的风险等特有风险,且市场或相关产品历史表现不代表未来。申购:A类基金申购时,一次性收取申购费,无销售服务费;C类无申购费,但收取销售服务费。二者因费用收取、成立时间可能不同等,长期业绩表现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请详阅产品定期报告。投资者在投资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
对于ETF基金,投资者投资于本基金面临跟踪误差控制未达约定目标、指数编制机构停止服务、成份券停牌等潜在风险、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波动的风险、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变更的风险、基金份额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折溢价的风险、申购赎回清单差错风险、参考IOPV决策和IOPV计算错误的风险、退市风险、投资者申购赎回失败的风险、基金份额赎回对价的变现风险、衍生品投资风险等。
对于ETF联接基金,基金资产主要投资于目标ETF,在多数情况下将维持较高的目标ETF投资比例,基金净值可能会随目标ETF的净值波动而波动,目标ETF的相关风险可能直接或间接成为ETF联接基金的风险。ETF联接基金的特定风险还包括:跟踪偏离风险、与目标ETF业绩差异风险、指数编制机构停止服务风险、标的指数变更的风险、成份券停牌或违约的风险等。
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观点仅供参考,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