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人格障碍:既不愿意放弃亲密关系,又时刻抱持逃避态度

徙竹散人 2024-09-25 08:35:16

所谓“既不愿意放弃亲密关系,又时刻抱持逃避态度”,看看像不像这个——近则不逊,远则怨。

孔夫子老早就给这种状态取了名字,这是“小人难养”。不要去发明一些新词,除了搞乱自己的脑袋以外没啥用处。古汉语的“养”字跟现在完全不同,同样的语境还有孟子的“吾善养我浩然之气”的“养”,放在这你还觉得是贬义吗。

这个“养”是“存而广之”之意,再看放到孟子的语境里合不合适呢?孟子先把自己的浩然之气存住,再做功夫充实扩大。

他是这么做的: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现在你明白自己有问题,这是“可欲之谓善”;但你尚不清楚问题之所在,那就还谈不上“有诸己之谓信”;当你立下信根能够开始做的时候才算能开始,从这开始再往后才谈得上“修行”二字。起点就是这么高,至少要知道干什么吧,路走对了才能开始往里充实吧。我看好多人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当修行终点,这只是“有诸己之谓信”的基本要求,只是框住自己的行为而已,道友,您还没开始“充实”呢,或许您把自己框得永远不知道要去充实了。

在这里插一句,孟子的境界证到哪就说到哪。这个修行的次第是清晰可见的,也是能够实操的,更是能够检验的。把佛家和道家都拿来比比,换种说法而已,就算把理科和文科放在一起比,学到极致也是相通的,你没通那不是学问的问题,是你自己的问题,可以去看看钱学森,钱老连中医都是通的。而常人中有90%是游荡在“可欲之谓善”以下的——他都不知道自己有问题。能去做心理咨询或者到处提问想找到答案的,那还都有希望,摸到了“可欲之谓善”的起点。

经过心理咨询或提问能达到“有诸己之谓信”,恭喜你,你是有慧根的。开头最难,但效果最好最快。不是越往后越难,是万事开头难,下手做最难。越往后越尾大不掉,代价越高。同时,在上述这90%中,一大半是跟修行反着来的,我们平时见到的那些奇葩的、极端的组织和言论就是如此,灯红酒绿亦是如此,他们把“有诸己之谓信”立在了钱上。钱并不是不重要,而是很重要,至少小康生活离不开相对充裕的钱,只不过,若把钱当作终极那是给自己设限,把钱和自我价值死锁后,太多人35岁以后就自然而然觉得自己没用了,没有奔头了,经常一脸茫茫然。

打住,回到问题!

这个“既不愿意放弃亲密关系,又时刻抱持逃避态度”的情况是:

逮都逮不住你,人进我退,人退我进,怎么让你“存而广之”呢?

所以要先解决“有诸己之谓信”。

怎么解决?到这就要明白:

原来自己是小人。

你承不承认都是,前怕狼后怕虎难道不是?

不承认就拉倒,继续内耗,继续迷茫,继续提问,看能不能找到条自己“喜欢”的回答。

王阳明所谓“有是体必有是用”,你大概猜到了,这么拧巴的心态做起事来的表现就是“乡愿”,德之贼也!

贼有什么表现?紧张兮兮,希望上下左右都觉得不是自己做的。德之贼,就是精神内耗,怕上下左右会惦记自己。我重点说说往“上”,用心理学的新词,这叫“讨好型人格”。

“既不愿意放弃亲密关系,又时刻抱持逃避态度”这是心态,“讨好型人格”这是做法,这俩是体用关系。心理学意识不到这是同一个问题,西医也不懂坐便器的水下不去那是马桶堵了,只会把这两个问题并列或者找台几千万的抽水机把马桶里的臭水抽出来,弄得满屋子都是,糖尿病人的脚就是装满屋子臭水的地方。

“讨好型人格”有个特点:就是“患者”自己看到同类的时候也会讨厌。因为看到别人没尊严的时侯就会映射出自己屈辱的样子,那个讨厌冲着的是自己。所以拜佛拜的是身临其境时氛围的庄严,并不是去往那堆破铜烂铁里扔俩钱做交易,能在庄严的氛围中庄严起来就是在庄严自己,记住这种感觉,体会这种感觉,保持这种感觉,就是在保佑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保佑自己。

《易》所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自佑,天才会佑。

“讨好型人格”的本来面目是在“讨”,至于“讨”什么,连“讨好”都不是好词,何况“讨”打?很多道理和秘密简单到就在字面,就在对它的本来称呼而已,你得有心才看得到、辨得明。

反过来,如果承认了自己是小人又如何?

那就立住了,就有改的机会。

怎么改?事上磨,从最小的事开始,一点一点磨。不要从大事开始,因为你跟别人的互动模式已经长期固定下来,别人都习惯了,太大的动作会让人觉得过于反常,哪怕是你自认为之前吃亏吃习惯了。在别人占便宜占习惯了的时候,你过大的动静会让人觉得大惊小怪,都会对你敬而远之。这不是重塑关系,这是破坏关系,那你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目前要做的是,只要让人觉得自己在慢慢起变化就行。

比如,你每天压哨到单位,以后就提前半个小时,早起来半个小时死不了。还得去,还尽量拖着晚去,这不就是典型的“既不愿放弃又回避吗”?只要发生变化,别人就会对你产生新鲜感,如果你坚持得下来,别人也会逐渐认为你开始向好,看法也会逐渐转变。看法转变,你在别人心中的分量就会不同。此消彼长,那些以前你“吃的亏”就吃不到了。

亲密关系也一样,能有些许改变,那是心态已经开始变了,这种好的转变也会反过来强化心态向好。说到底,你得有行动,你得做。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