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我们最常听到的问题不是“我需要透析吗?”而是更现实的一句:“医生,我还能拖多久?”
很多肾病患者到了慢性肾病五期(CKD5期),心里都对透析充满恐惧。怕痛,怕麻烦,更怕生活质量全毁。于是,拖一拖,再拖拖,等到“实在撑不住了”才来医院。
但问题是:肾病拖久了,不但透析照样得上,反而可能晚得更凶险、更痛苦。
今天,我作为一名肾内科医生,就来告诉你:哪些人确实还能“观察”、哪些人“该上就上”,别误判人生拐点。
很多人误以为:“肌酐超过多少就必须透析?”“尿素氮高到哪个数就不能再等了?”
但医学上从来不以“某个数值”作为透析起始标准,而是看你有没有出现“尿毒症表现”或“生活受影响”。
常见透析启动指征(具备1条就需评估):指征类别
具体表现
明显水肿
利尿剂无效的严重浮肿、肺水肿
严重高钾
血钾 ≥6.5 mmol/L、心律不齐
明显乏力
无力、恶心、没食欲、失眠、心悸
贫血恶化
血红蛋白长期<90g/L、难纠正
尿毒性脑病
头晕、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
肌酐数值
通常≥707μmol/L,但不是唯一依据
重点提醒:不是“指标决定透析”,而是“你是否还能靠身体撑住”来决定。
三、研究证据:过晚透析≠更好,反而死亡风险增加不少患者“能拖就拖”的逻辑,是觉得“早透析,早受罪”“越晚越划算”。
但研究告诉我们,透析拖得太晚,有时反而失去了最佳窗口:
一项发表于《Kidney International》期刊的大型研究显示:
在肾功能极度衰退(eGFR<7)时才开始透析的患者,死亡率比及时启动者**高出30%**以上 (Cooper et al., 2010)。
也就是说,拖太久,透不透都更危险。
肾功能虽差(如eGFR<15),但无严重症状
血钾、血磷、血红蛋白等控制尚可
精神体力尚可,没有严重水肿、胸闷、恶心等
这类患者可以尝试延缓透析,通过严格管理饮食、药物、水分、合并症等,稳定状态,定期复查。
已出现明显尿毒症症状(如持续恶心、严重乏力)
心功能不全、水肿控制不了
高钾、高磷、高尿素长期难以控制
意识模糊、严重贫血等“生命风险”表现
医生建议:“能等”的前提,是你身体状态允许;“不能等”的时候,延误一天就是更高风险。
管理项目
实用建议
饮食
控磷控钾、控制蛋白总量但要营养均衡
水分
严格限水,记录每日入出量
血压
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必要时联合用药
药物
规范服用降磷剂、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检查
每月查血电解质、血肌酐、尿素氮、心超、胸片等
重点提醒:不是“指标决定透析”,而是“你是否还能靠身体撑住”来决定。
六、写在最后:别怕透析,也别盲目拖延透析不是“失败的标志”,更不是“人生终点”。它只是肾脏暂时退居幕后,让机器帮你维持身体运转的一种方式。
你完全可以在透析中正常生活、上班、旅行,只要掌握主动权。
拒绝盲拖,科学评估,必要时勇敢接受治疗,是你为自己争取的最好机会。
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