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我国追求支付端的改革已有25年之久,先后推行了按病种付费、总额控制、DRG和DIP等支付方式改革,当下正在探索“多元化支付”可能性。
11月,国家医保局在各类座谈会、调研会中多次强调:要积极推进医保、商保、慈善等“一站式”同步结算,加快资金周转,赋能医疗医药。其中,新医保方案“1+3+N”的N,就是引导支持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工会职工互助等其他保障力量发挥作用。
上海的“医保+商保”的直赔模式已经运行了四个多月。从7月26日开始,由中国太平洋保险旗下的太平洋健康险、中国人寿作为第一批商保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首批12家三甲医院参与其中。
上海的直赔模式,标志着“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来到了落地关键期,目前很多细节还没能完全处理好,比如对于大范围复杂的药品交叉报销,保险公司和医院都还没有能力处理。
早于上海,已经有多个省市尝试“一站式”同步结算模式,比如济南、大连、南京、苏州等市,都没有全面铺开。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种支付方式在现实落地的难度与复杂程度之大。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上海模式”只能算是初期探索,“医保+商保”一站式结算大面积推广很难,并且还需要很长时间。
医保大数据“并不重要”目前,“一站式”同步结算对于医院来说是个棘手难题,一位健康险核保专家表示:这种调整会对医院系统结算端造成过度负荷。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9035亿元;居民医保基金收入10569.71亿元。盘子整体相差不大,但医保几乎全盘托出支出10457.65亿元;商保整体赔付仅为3000亿元。这其中保险公司也获益不多,基本都投入用于营销费用、核验费用等环节。
如果能完善合理规则,将医保和商保有效整合,我国医疗体系能向前进一大步。
但是,目前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仍处在初级阶段。比如,上海模式结算只能局限于个别品种与疾病。
这是在商保初期推广的预想之内的。本质上,保司刚开始设计产品,是想与保基本的医保达成差异化覆盖,承接“多出来”的药品市场。但现实中,一个患者可能购买多款、不同保司、不同规格的保险产品,怎么报?报多少?都难说清。
即使理赔业务单一,具体操作中也会遇到很多难题,主要体现在商保面临的信息不对称、营销核验成本高、理赔风险等问题。其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是行业关注焦点。
今年11月,国家医保局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国家层面已经计划将全国统一医保平台和大数据向商保开放,一定程度上的确缓解了信息壁垒。但有业内专家表示:“开放也只是外域信息,真正核心数据事关国家安全我们了解不到。”
另有专家表示:“通过现有的健康险种调整、接入新规则是个需要高投入的过程,保司还不如根据直接结算的经营思路,从行业临床需求视角来设计新款健康险种。”
顶层设计下,仍道阻且长行业需要一条明确的思路,来将医药市场、医保市场、商保市场的系统性重构。
顶层设计早就有了。今年9月11日,国务院对外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35年,基本形成市场体系完备、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监管科学有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保险业新格局。
11月14日,国家医保局局长章轲在北京市西城区调研时指出,要积极推进医保、商保、慈善等“一站式”同步结算,加快资金周转,赋能医疗医药。在这一周前,11月7日,国家医保局召开医保平台数据赋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座谈会中,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黄华波还曾回应称,要逐一梳理商保机构提出的关于对接模式、费用成本、公平竞争、标准应用、数据安全、授权便捷性等关键问题,逐一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现在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医院和保险公司之间如何协作。专家表示,目前医院系统很难支撑这背后的复杂程序算法,后续还需要支撑结算政策投入一大笔隐形资金。保司对于这部分问题也很难有解决方案,仅仅是重整缩短繁琐的理赔单、审核、报销等中间流程就将消耗企业大部分精力。
无论医院还是保司,仅推行初期就需要一大笔投入,但目前的政策并没有对这部分设立明确的保障规则,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保司来说就缺乏动力了。医院的线上结算环节更为复杂,2020年3月,国家才出台政策打通了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保支付环节,还没稳定运行几年,又要迎来一波复杂升级,即使不靠盈利的公立医院,院内的改革压力也一定不会小。
专家表示:“商保市场不能用一条规则简单划线统一管理。”比如,多家保司同时将一款医保目录外药品列入自己的险种规划中,就不能像从国谈降价、集采等价格角度做出规范。从销售角度来看,商保丧失了最基本的差异化价格的盈利吸引力。
以此来看,尽管在国家顶层设计下,想推动“医保+商保”一站式结算,仍道阻且长。
撰稿丨苗苗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王苗嫦
插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