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鲁迅的《范爱农》:为什么当年的大革命无法动摇专制统治?

颜威说历史 2024-10-12 16:55:22
《范爱农》

《范爱农》是鲁迅的一篇追怀亡友的散文,写于1926年11月18日,发表于同年12月25日《莽原·第1卷·第24期》,后收录在鲁迅称为“回忆的记事”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

说的是鲁迅和范爱农之间的故事,一边是对范爱农的追怀,另一篇文章大部分篇幅其实说的是辛亥革命,对当年大革命的思考和认识。对于当年的大革命,鲁迅在文章直接说:

“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

这句话直接表明了鲁迅对当年大革命的态度,就是失败的革命。昨天还是前清的官僚和乡绅,现在成了民国的元老功臣;昨天还是革命的死敌,今天做了新社会的官员。这就是典型的换汤不换药。同样的话,鲁迅在《阿Q正传》中也有说:

“革命党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举人老爷也做了帮办,革命党的长衫人物和绅士遗老共掌大权,伯的官僚机器几乎是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象征压迫的辫子剪去了,这固然也是革命的功德,但是人民并没有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

未庄出了抢案,老把总要“杀一做百”,把一个可怜无告的无辜农民阿Q捉去示众、枪毙。在“革命”政府统治下,还是少数几个官吏实行对多数人的“人治”,人民还是当牛作马,毫无任何权利。

“招牌虽换,货色照旧。”

大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专制。自战国秦汉以来,封建专制社会绵延上千年,形成了一套庞大的官僚机器和深入人心的思想体系。历代农民起义的打击,并没有动摇它的根基,辛亥革命这样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也没有能够毁坏旧的国家机器,更不用说触动旧的思想体系了。

为什么当年那么轰动的大革命都无法动摇专制统治,因为专制太过于强大。

为什么当年的大革命无法动摇专制统治?

当年大革命后,一会是袁世凯称帝,一会又是张勋复辟,从这两次称帝和复辟,这种历史倒退我们很明显就感受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根深蒂固和异常强大。

专制统治之所以强大在于人心,因为总有人想当君主,君主权力大,垄断一切权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谁都要听君主的,君主的话就是圣旨,谁敢不从?这个太吸引人了,所以要当君主的人太多。袁世凯、张勋之流不都是的吗?

专制制度早已内化成了民众的强大精神支柱,它代代沿袭,相承不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每次乱世王朝更迭的时候,老百姓总是希望一个人出来,结束这乱世,荡平各路英雄豪杰和乱臣贼子。给老百姓一个安稳过日子的环境,哪怕要让渡自由和权力,因为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日子,总比连奴隶都没有做的日子强吧。

如何纳贡,如何称颂,如何跪拜都无所谓,要的只是安稳。这就是为什么每次大革命,我们都会这么选择。

因为新的变革太难了!在长期专制的社会中,哪怕进行一点微小的改革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当革命的声势强大到足以形成一股威慑力量的时候,旧势力都有妆扮自己、投机革命的本领。

一旦革命高潮过去,他们便以十倍的疯狂,百倍增长的仇恨,夺回他们失去的一切。

同时,专制的思想文化像一副沉重的精神枷锁套在人民群众身上,束缚着他们的思想的发展,在革命风暴到来的时候,严重地阻碍他们理解自己的切身利益,妨碍他们走向团结和斗争。所以说当年的大革命根本无法动摇专制统治。

本文参考文献:

鲁迅.《朝花夕拾·范爱农》

程致中.《苦楚的经验——鲁迅对辛亥革命历史教训的思考和总结》

1 阅读:39

颜威说历史

简介:故事说人物,人物说人性,人性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