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鲁迅的《铸剑》:英雄的牺牲、麻木的民众和难以改变的命运

颜威说历史 2024-09-21 15:45:43
《故事新编·铸剑》

《铸剑》创作于1927年4月3日,发表于4月25日、5月10日《莽原》第2卷第8、9期。原题名为《眉间尺》,1932改为现名,后收录于《故事新编》。

我一直认为《故事新编》是鲁迅最具代表性和思想性的小说,每篇小说都很有深意。《铸剑》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复仇的故事。

故事主角眉间尺原本是一个生活无忧无虑、碌碌无为的少年,直到母亲给他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和背负的使命后,他幡然醒悟。原来他的父亲是一位铸剑大师,有一次,他接了一个活,为楚王铸剑。

但楚王是一个“向来善于猜疑,又极残忍的”封建暴君。眉间尺的父亲为他炼成一柄世间稀有的宝剑,他为了免使俦剑者再给别人铸剑,“来和他匹敌,或者超过他”,便以铸剑者的血来“饲”了他的剑。

母亲的讲述让眉间尺热血沸腾,他发誓要为父亲报仇雪恨,亲手刺杀楚王。但是这谈何容易?所以当眉间尺刺杀楚王的时候,还没出手就被暴露了行踪,结果招致楚王的搜捕,要捉拿眉间尺,斩草除根。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个黑衣人出现,这个人就是宴之敖者。

他出手救了眉间尺,宴之敖者为什么要救眉间尺,因为他们有相同的使命和命运。眉间尺是为了自己的父亲复仇,所以刺杀楚王。但宴之敖者不同,他是为了正义,为了公平,为了民众,刺杀暴君。

更何况,宴之敖者认识眉间尺的父亲,知道他的父亲是个大英雄。眉间尺感谢宴之敖者的救命之恩,为了能让复仇大计、刺杀计划继续下去,眉间尺决定牺牲自己。要宴之敖者拿自己的头颅给楚王,借机接近楚王,完成复仇大计。眉间尺之所以相信宴之敖者,因为他的英雄气概,他认为宴之敖者是个可以值得信赖的人。

后来宴之敖者又以自己会异术来到了楚王身边,毫不犹豫的一道坎下了楚王的头。楚王的头依然具有生命力,于是眉间尺的头跟楚王的头打了起来。眼看眉间尺处于下风,宴之敖者毫不犹豫砍下自己的头,合二人之力终于将楚王以及楚王的头杀死,至此,故事结束。

国王虽然被砍掉了脑袋,宴之敖者和眉闻尺的仇恨得到报复,他们也壮烈地牺牲了。这就说明反抗专制和暴政的代价是沉重的,是巨大的,随时可能牺牲,等待的将是暴力的对待。

那么,鲁迅写《铸剑》到底是为了表达什么,其实,这篇小说相当的晦涩难懂,倒不是说文字晦涩难懂,而是里面想要表达的思想很难懂,看完之后,你以为就是写一个复仇小说而已,如果不结合鲁迅一贯的思想来看,你根本看不懂写的什么。

其实,我倒觉得这篇小说跟《药》很像,还是写的对专制的揭露,对暴政的反抗的,对麻木民众的反思,对国民性的揭露。

英雄的牺牲、麻木的民众和难以改变的命运

就算宴之敖者为了无辜民众牺牲,但是无辜民众知道宴之敖者吗?不知道。宴之敖者就是一个在黑夜出没的人,跟《药》中的夏瑜一样。为了民众牺牲了自己,可惜这牺牲根本 不值得,因为民众根本不知道他的牺牲为了谁,还用他的血来变成人血馒头。

那个社会中,长期的专制压迫早已让民众养成了胆小,奴性,谨慎、小心、麻木不仁,置身事外。而这种性格根本原因在于专制。专制导致奴性。

因为强权,因为高压,因为剥削,因为压迫,因为奴役,民众早已没了自己的思想,没了自己的思考,他们只能顺从统治。

“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丛中出现。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

尽管暴君已经除掉,但是结局呢?依然什么都没有改变,民众还是那个民众,社会还是那个社会,统治还是统治,专制还是那个专制。

大革命之后,社会根本没有丝毫的改变,为什么命运始终无法改变,根本在于我们自己,我们的国民性注定了悲剧的延续和命运的反反复复。

本文参考文献:

鲁迅.《故事新编·逐渐》

2 阅读:31

颜威说历史

简介:故事说人物,人物说人性,人性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