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总是跌宕起伏,尤其是在动荡的年代。
谁能想到,那个刚加入洪武大军时被冷落的年轻人,最后成了大明王朝的重要人物。
这个人,就是常遇春。
故事还得从他第一次见到朱元璋说起。
起初被冷遇的名将:常遇春的早期经历当年的常遇春,其实背景相当普通。
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都是贫苦农民。
尽管如此,常遇春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从小就练习武艺,梦想有一天能出人头地。
1355年的一天,朱元璋的军队进攻和州,常遇春决定去投奔。
这场景你可以想象,一个穿得像叫花子似的小青年站在军营前。
朱元璋看到他,心中一阵鄙视,心想:"这家伙估计是来混饭吃的吧?"
"你是不是饿得不行了才投奔我啊?
"朱元璋冷冷地问。
常遇春当然急了,连忙否认:“不是!
我是想为大明立功。”
朱元璋没什么好印象,就随便把他放到一边。
你可以想见,当时的常遇春心里有多失落。
从先锋到元帅:常遇春的战场崛起不过,时代给了他表演的舞台。
1355年,渡江作战开始了。
常遇春不声不响地冲着敌阵就是一通拼杀,他的勇猛赢得了大家的瞩目。
尤其在采石矶一战,他冒着箭雨,率先登岸,一举攻破敌阵。
这下子,朱元璋对他另眼相看,提拔他做了先锋。
之后,常遇春表现更是让人刮目相看。
1359年,他攻破衢州,接着在池州大败陈友谅。
尤其在龙湾一战,面对强敌,他一次次带领部下杀出重围,战无不胜。
这时候,常遇春已经是人们眼中的"常十万",意思就是他一个人能带十万大军走遍天下。
救驾之恩:常遇春与朱元璋的生死瞬间最惊险的莫过于鄱阳湖一战。
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战船遮天蔽日。
而朱元璋这边,偏偏战舰又小,常遇春在关键时刻救了朱元璋的命。
朱元璋的战舰被困,敌将张定边眼见机会,猛烈进攻。
常遇春见状,一刻不敢犹豫,拉弓搭箭,命人加速前行,制止敌军。
最终,张定边被常遇春射伤,朱元璋得救。
此战之后,常遇春在朱元璋心中的位置稳如泰山。
命运捉弄:常遇春英年早逝与家族浮沉可惜,常遇春的好运并没有持续太久。
大明立国后,常遇春随徐达北伐,立下赫赫战功。
几乎所有的敌人,都在他的长枪下溃败。
洪武二年,他奉命班师回朝,竟死于柳河川,年仅40岁。
朱元璋悲痛万分,亲自为他送葬,把他厚葬在钟山。
这份殊荣,可以说是对常遇春最大的肯定。
常遇春走后,朱元璋并没有冷落他的家人。
长子常茂年仅16岁,就封为郑国公;女儿更是嫁给了太子朱标。
常茂并无常遇春的豪气,反倒显得有些平庸。
常茂与冯胜争功,后来被流放;女儿虽成了太子妃,但两儿子均夭折。
这些事,看上去像是命运细细编排的悬念剧,喜剧和悲剧交替上演。
常遇春的一生,如此辉煌,却又如此短暂;他的后代,也曾如流星般辉煌一瞬,却又迅速黯淡。
在这样一个历史舞台上,常遇春用他短暂却闪耀的一生,谱写了一曲英勇的战歌。
升华主题常遇春的一生,是命运弄人的生动注脚。
他出身贫寒,却凭一己之勇闯出一片天地;他救驾有功,成为朱元璋的心腹。
正如很多历史人物一样,他绚烂至极,却在最佳时刻戛然而止。
或许,这是一种幸运,比起常伴君侧,经历随时可能发生的权谋斗争,他的英年早逝,让他的人生永远定格在辉煌的巅峰。
所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这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常遇春以他的忠诚与英勇,赢得了后代的崇敬。
这短短的四十年,浓缩了太多的传奇,足以让人铭记。
故事说完,你是否也对这个短暂而辉煌的人生,生出了一丝叹息和感慨呢?
常遇春,这个名字注定在人们记忆中常遇,或许正是生命的独特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