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公安人员审问一特务,他却说:我曾抚养过毛主席的孩子

史在没有弦 2025-02-12 06:06:42

在上海的一个普通审讯室里,公安人员误抓了一名年约六旬的老人,怀疑他是特务。然而老人坚定地否认,并称自己是共产党员,还透露曾抚养过毛主席的孩子。这一言让在场的公安人员感到震惊。此事迅速传到了周总理等领导人的耳中,得到高度关注。究竟这位神秘的“红色牧师”董健吾,为什么与毛主席的家族有如此深厚的关系?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董健吾

1892年董健吾出生于上海青浦一个小康家庭。他家境殷实,祖母主掌家中的一切,家中拥有百亩田地,还有数十间房屋。董家是当地的书香门第,世代传承着优良的文化和教养。正是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董健吾从小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和勤奋。

在祖母的安排下,董健吾进入了圣约翰中学,开始接受西方的教育。圣约翰中学是一所由外国人创办的学校,以全英语授课为主。董健吾在这里学到了西方的科学与文化,还深受基督教思想的熏陶。凭借他出色的天赋与努力,董健吾在全校排名始终名列前茅,顺利考入了圣约翰大学。

大学里的董健吾并不满足于单一的学科,他选择了兼修数理、文学、哲学与神学等多个专业,试图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去理解世界和人类的命运。因其学识渊博,毕业时,董健吾被校长卜舫济特别邀请留校,成为了一名教师。

冯玉祥

在大学教书的这些年里,董健吾的知识和思考不断深入,他逐渐将目光从教室转向社会,关心起身边的时事与国家的未来。1925年上海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这一事件引起了董健吾强烈的民族情感,他无法忍受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在此之前一直保持中立态度的他,在这场悲剧之后,终于爆发了他长久压抑的爱国热情。

董健吾联合学校内的爱国师生,组织悼念五卅惨案中的死难者。他还大胆地将学校内悬挂的美国国旗降下,升起了中国的国旗。此举立刻引发了校方的愤怒,尤其是美籍校长卜舫济,认为这是对外国教育机构的公然挑战。

董健吾与其他师生因此遭到校方的排挤与压制。面对屡次的打压,董健吾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师生最终选择离开圣约翰大学,向校方递交了“永不返回”的决议书,表达了他们对国耻的坚定立场。

毛岸英与毛岸青合影

离开学校后,董健吾被聘为上海圣彼得教堂的牧师。但他并未因此满足,而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通过与同学浦化人的相识,进入了冯玉祥的部队,担任随军牧师。冯玉祥是基督教徒,而董健吾的牧师身份使他得以接近这位军阀领导人,浦化人深知董健吾的信仰,他在冯玉祥的军队中向董健吾介绍了共产主义理论,尤其是《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无产阶级团结一切劳苦大众的呼喊,使董健吾深感震撼。

1927年董健吾在浦化人的引荐下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国共关系恶化后,冯玉祥接到命令要清理党内的共产党员,虽然冯玉祥知道董健吾已入党,但基于深厚的个人友谊,他并未做出追究,而是默许了董健吾离开。

逃离冯玉祥后,董健吾回到上海,继续担任圣彼得教堂的牧师。由于冯玉祥未将董健吾的共产党身份上报给蒋介石,董健吾暂时得以安全生活,随着1929年上海中央特科的成立,董健吾很快成为了党内的一员。他通过李维汉和潘汉年的介绍加入了陈赓领导的第二科,开始参与党的地下工作。

董健吾

1929年12月,陈赓突然找到了董健吾,交给他一个特殊任务——创办幼稚园,收养革命者的孩子们。大革命失败后,许多革命者壮烈牺牲,他们的孩子流落街头,生活困苦。为了保留革命的火种,中共中央决定办一所幼儿园。

陈赓选择了董健吾,因为他牧师的身份方便收养孩子,而且他在上海有一定的影响力。虽然董健吾心知这项任务艰巨,但他毫不犹豫地承诺会办好,现实很快打击了他。上海的土地昂贵,办幼儿园所需的资金远远超出了预期。虽然陈赓提供了启动资金,但远远不足以支撑整个计划。就在董健吾一筹莫展时,青浦的老家传来消息——祖母要分割家产。董健吾毅然决定将祖母留给他的60亩土地卖掉,筹集资金办园。

尽管祖母愤怒不已,董健吾依然选择了革命的事业,最终建立了大同幼儿园。这里收养了革命烈士的子女,还成了上海地下党的一处安全据点。此外董健吾为防止国民党特务迫害,特请宋庆龄题写了一块牌匾,保护这块革命的阵地。

周恩来

1935年,国民党面临外部压力,部分人开始考虑与共产党合作。次年,宋庆龄找到董健吾,交给他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将一封密信送到毛主席手中,促成国共合作。董健吾毫不犹豫,化名“周继吾”,以“财政部西北经济特派员”的身份前往西安。

到达西安后,由于封锁严密,他被困40天。无奈之下,董健吾找到张学良寻求帮助。张学良起初犹豫,但得知董健吾的使命后,立即决定派人护送他前往瓦窑堡。经过六天的长途跋涉,董健吾成功抵达苏区,将毛主席的回信带回上海,促进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

随后,董健吾再次肩负起秘密使命,护送美国记者斯诺进入苏区。斯诺在《西行游记》中提到“王牧师”,正是董健吾化名。两人通过暗号成功接头,董健吾将斯诺安全送至苏区,完成任务后悄然退场。

宋庆龄

1937年上海沦陷,董健吾继续秘密行动。为了保护地下党,他辞去了牧师职务,进入汪伪政府的中央警官学校,继续帮助被捕的同志。随着解放战争的到来,董健吾参与解放上海的工作,并在关键时刻说服国民党司令员起义。

抗战胜利后,董健吾回到上海,与妻子过上了平凡的生活,成为一名推拿医生。他没有借革命的功绩邀功,而是默默奉献。董健吾的一生,虽低调却充满传奇,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无声的贡献。

1955年4月3日,潘汉年被捕牵连出了大规模的政治风暴。上海数百人因与潘汉年有过联系而被逮捕或处理。就在这场风暴中,一名中年男子被抓进上海看守所,成为审讯的焦点。被指控为潘汉年的“同党”,并与反革命活动有关,男子始终保持冷静,回答审讯者的问题时语气坚定:“我是共产党员,1928年通过刘伯坚和浦化人的介绍加入党组织。”

董健吾与三子董霞飞合影

审讯者愣住了,这位男子的身份并非普通的“特务”。他的名字是董健吾,一个拥有传奇历史的人物。他是中央特科的一员,参与过许多关键的党内斗争,还曾变卖家产创办大同幼儿园,收养革命烈士子女,甚至曾抚养过毛主席的三个儿子。更令人震惊的是,董健吾还曾以宋庆龄的密使身份,积极促成国共合作。审讯者开始意识到,这个看似平凡的中年男子,竟然藏着如此惊人的背景。

这时审讯团队决定暂停审问,并将案件提交给周恩来。周恩来了解情况后,迅速联系公安部长罗瑞卿亲自前往上海核查。罗瑞卿见过董健吾后,确认了他无罪,立即向中央报告。经过复查,董健吾的革命经历得到了确认:他为党的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且几十年来始终隐姓埋名,默默奉献。

大同幼稚园师生合影。后排:毛岸英(左一)、毛岸青(右一)、毛岸龙(右二)

毛主席得知真相后感慨万分:“董健吾,竟然是那位抚养过我三个孩子的‘红色牧师’!他还曾在瓦窑堡商谈国共合作,竟然一直隐忍不显,真是令人难以想象。”最终董健吾被正式宣布无罪,并恢复了党籍。

董健吾被解除关押后,正准备与毛主席一同离开时,关押地点迎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陈赓将军,陈赓将军气冲冲地赶到关押地点,正巧与毛主席和董健吾碰面。毛主席看着陈赓,将军笑着问:“陈赓将军,怎么来这里了?”陈赓随口答道:“我来接我的好兄弟。听说他被抓了,特地来看看。”毛主席疑惑地问:“好兄弟?是哪个兄弟?”陈赓转头一看,看到董健吾,笑着说:“当然是董健吾了。”毛主席听后,眉头皱了皱,显然不解:“你们怎么成了好兄弟?”

陈赓

陈赓将军开始回忆起与董健吾的过往:那是1927年,董健吾刚加入共产党,被派往冯玉祥的部队,以牧师的身份掩护自己。然而蒋介石发动政变,下令逮捕董健吾。冯玉祥虽然知道董健吾的身份,却并未出手,而是将消息提前告知,帮助他顺利撤离。

董健吾回到中央后,考虑到他在冯玉祥部的经历,党组织决定将他安排进中央特科。在那里,董健吾遇到了陈赓。两人一见如故,时常并肩作战,深夜交流思想。最令陈赓印象深刻的一次任务,是刺杀叛徒白鑫。董健吾化装成乞丐,潜伏在白鑫周围,成功获取敌人信息,确保任务顺利完成。陈赓将军对董健吾的工作效率和勇气钦佩不已,称赞道:“没有他,这次行动不会这么顺利。”

大同幼稚园旧址

不过董健吾之后被调往其他任务,与陈赓将军失联。直到八年后,他们才再度相遇。1935年,日军威胁日益加剧,蒋介石开始考虑与共产党合作抗日。宋美龄得知此事后,请求董健吾将消息转告毛主席。董健吾立即接受了任务,携带信件赶赴延安,最终由陈赓将军接待。

毛主席听完陈赓的回忆,惊讶地说道:“原来你就是当时的信使啊,真是为国家做出了大贡献!”董健吾在党内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许多关键时刻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这段跨越八年的离别与重逢,彰显了董健吾与陈赓将军之间深厚的革命友谊。两人共同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毛主席与毛岸英

1960年,毛主席与陈赓的对话中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毛主席感慨道:“我今天才知道,当年到瓦窑堡商谈国共合作的秘密使者,就是护送斯诺的‘王牧师’,也是抚养我三个孩子的董健吾。我们党内有两位传奇人物,一个曾做过和尚(许世友),一个曾做过牧师……”

董健吾的晚年生活平静而低调。1970年12月12日,董健吾在上海因病去世,享年79岁。尽管他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其传奇的一生,尤其是在中国革命史中的独特地位,仍然被许多人铭记。

毛主席

参考资料:

《从圣公会牧师到红色特工:董健吾的传奇人生》 史习隽 新华社

《杨扬:两本书引发的感触》 新民晚报

《红色牧师董健吾》 叶介甫 《档案天地》

0 阅读:18
史在没有弦

史在没有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