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作为承载社会文化价值的一种大众化文化产品,在全球跨文化传播与对话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近年来,随着国内影视行业的迅猛发展,国内影视“出海”步伐明显加快,一部部优秀影视作品出口海外并受到广泛关注,使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的传播范围迅速扩大。
为何影视翻译如此重要?在实现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中,译制是尤为重要的一环。要做好影视“出海”,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必然离不开翻译的保驾护航。
除了语言障碍之外,文化差异也是影响影视“出海”的重要因素,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影视翻译要求中,只把语言表达的浅层意思翻译出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熟悉和了解文化差异,并将其传达给观众。翻译是语言和语言之间的转化,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沟通,中国对外影视翻译既要保障目标观众能够理解原文意思,又要做到准确传递,令其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价值、风俗习惯,助力我国的对外传播事业。
做好影视翻译,为中国影视“出海”保驾护航影视翻译要简明、易懂,不可制造阅读障碍
与之前流行的译制片、配音腔的译制形式不同的是,现在出海影视片更多的采用原音加字幕的形式,这有利于保持影视作品的原汁原味,更好的传达中国形象。影视剧的字幕翻译最大的“限制”是空间和时间。由于字幕要与画面和声音协调一致,浑然一体,因此字幕所占的屏幕空间和时间受到严格限制。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译者需要再现原文的语言信息,并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同时不影响观众的理解。另外,影视剧语速快,图像转瞬即逝,字幕需要做到与图像同步,即在图像转换前能让观众“读完”字幕。因此,与文学翻译相比,影视作品翻译往往更追求简明、易懂,不可制造阅读障碍,否则会影响观众对剧情的理解,也会使观影效果大打折扣。
影视字幕翻译中的明喻、归化/异化
为遵守简明、易懂、同步等原则,往往需要借助翻译理论中的明喻/隐喻或归化/异化处理影视字幕翻译中遇到特殊语言文化现象。
何谓明喻?例如如影片中出现“改革开放后”字眼,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最好表达为“1978年改革开放后”;另如汉语表达中常出现主语省略,在翻译成外语时要增加主语,这样才能更好的让目标观众理解。
什么是归化和异化?归化与异化均是翻译策略的一种,归化翻译主要基于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译者会调整源语言以适应目标语读者的理解。与此相反,异化翻译主要基于源语言,译者会尽量保留原作的原汁原味,以维护源语言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
在电影和电视剧的字幕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都得到广泛应用。归化与异化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对立关系,它们各有利弊,互为补充。在实际的字幕翻译中,这两种策略相互结合,各取所长,缺一不可。
得意忘形,求同存异
许渊冲先生在总结中国创新文学翻译理论时,曾模仿《道德经》第一篇写了一段《译经》:“译可译,非常译;忘其形,得其意。得意,理解之始;忘形,表达之母。故应得意,以求其同;故可忘形,以存其异。两者同出,异名同理;得意忘形,求同存异;翻译之道。”影视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同样也可以参照于此。
影视翻译是打破语言壁垒,增强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力,帮助中国影视作品走向世界的重要助推器。目前,我国影视外译活动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现象,国家赞助体系下的影视翻译、商业翻译、影迷翻译这三种不同的翻译模式将共同促进中国影视的跨境传播,使中国影视作品深入国外观众的生活,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优化中国形象助力。
素材来源|(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用作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