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远教授谈古方投量之微妙**

寻桃聊健康 2024-04-13 05:46:11

**张志远教授谈古方投量之微妙**

在古老的中医药典中,药物剂量的微妙变化往往能带来治疗效果的天壤之别。以《伤寒论》中的麻杏石甘汤为例,当麻黄作为主药时,其功效在于调理支气管哮喘。但当我们调整其配比,使石膏的剂量超过麻黄三倍,汤剂的功效便转向清火解表,专门治疗医寒包火证,也就是俗称的内热伤寒。这里面的剂量变化,可谓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再来看小承气汤,它由大黄、枳壳、厚朴三味药组成。当枳壳、厚朴的剂量低于大黄一倍时,大黄的泻下作用得以凸显。而在《金匮要略》中的厚朴三物汤,枳壳的剂量翻倍,厚朴的剂量更是翻了三番,超过大黄一倍,使其转变为行气破滞的方剂,专门治疗腹内胀痛。由此可见,古方的应用,剂量的把控至关重要,稍有差池,便可能使药效大打折扣,甚至南辕北辙。

记得1951年春季,我曾遇到一位水饮停聚的患者,其症状表现为心下闷满、食水谷则剧、按之坚硬、拒绝手压、脉弦而实。我为他开具了枳术汤加味,初时枳壳、白术的剂量相同,但病情并未得到缓解,反而有所加重。后经反思,我意识到是祛邪力小所致,于是调整了枳壳与白术的剂量,使枳壳的剂量超出白术两倍。五天后,患者便起床要求吃饭,所有不适症状也悉数消失。这次经历使我深刻认识到,在用药时,剂量的把握必须精确,稍有差池,便可能导致治疗失败。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些证药之间的禁忌。比如,舌红低烧时不宜使用石膏,口渴脉滑时不宜使用附子,胸闷厌食时不宜使用熟地黄等。这些禁忌并非绝对,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仍需遵循。当然,在特殊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灵活调整,但前提是对药物性质和病情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总之,古方的应用并非一成不变,剂量的把控更是其中的关键。作为医者,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以更好地掌握这一门深奥的学问。

0 阅读:2

寻桃聊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