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道德经0378:不失其所者久

妍春聊文化 2024-10-22 16:34:43

【前提示】因为破解了32-37章所构成的道篇的结语的内在结构,所以才生出了这一篇“不失其所”的深刻见解。“不失其所”的所,是指由古圣所创建的美好社会制度和文明体系。老子认为只要不违背古圣所创建的这一套完备的也是完美社会体系或秩序,就可以长治久安,人类文明就可以和天一样长,和地一样久。也就是说,如果天是指整个宇宙,地是指我们所在的地球,那么,人类文明就会和我们这个地球一样长,如果人类能够挣脱这个地球的束缚,那么人类也可以和这个宇宙一样,再活300亿年[爱慕]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接下来的一句“不失其所为久”。

所,是什么?场所吗?显然不是。

久,天长地久。所,就是一个物体,一个组织,一种状态,长时间存在的的内在本质和外在保障体系。

所,在这里就是“余食赘行,始制有名”所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社会体系,就是由权力名誉地位职责义务构成的一套文明制度规范的秩序。

只要不失去古圣所制定文明规范秩序,人类文明就可以得到长远生存和发展。

【不充说】

这个“所”很难解。

当代大家陈鼓应根本就没解,只是在翻译中说成是“不离失根基就能长久”。

还有把“所”直接理解为场所,引申为时空体系,犹生命之于肉体。

河上公注: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气,则可以长久。自节,自我节制,不要强力而为,不要滥用精力,要知道自己的爱是无法洒满世界的。自养,用自身的元气颐养自身。中医也认为自身是人最大的药。

河上公历来多从养生修行的角度解说老子道德经,所以多为学界所不取。这里,所,被理解成“所受天之精气”。但没有说明这是先天之精之气还是后天修炼得来的精气。

王弼的解说更是似是而非,很有望文生义之嫌。“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获长久矣”。他大概是参考了河上公的说法,用养生修行的意思主旨,而用很模糊的语汇,推广到更广阔实际上是更模棱两可的境地。如,量力而行,如果河上公的说法就是“自节养”,不要过多消耗自己的“天受精气”,不可一天一日,更不可夜日继日。

古人似乎都很担心精竭而亡,红楼梦就写太虚幻境。

现在很多人解说成“不离根本”,我也懒得去调研到底来自那位大咖的创意。反正现在七八成都是这样的说法。这真的不是我们人类的堕落和我们华虞文明的悲哀吗?

我是破解了32~37这个结构,才破解了“不失其所者久”的。

前文说了,“余食赘行,始制有名”,然后说“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既然已经走了既定的秩序,那就好好按照这套规则执行不就得了吗?为什么还要不知足,不知止呢?还要总是试图打破规则和秩序呢?

然后老子不得不警告人类“知止可以不殆”,不知止就危险了!意思是只要人类不离开“始制之名”,就可以天长地久地或者那样平静安乐,无限接近于道的小国寡民的“圣人之治”的伟大时代。

所,圣人之所创造的“名”,也就是由权力地位职责义务名誉构成的人类社会的秩序。

“不失其所”就是不因为自身的贪婪不可遏制的欲望,或什么其他外部原因而悖离古圣所创建的“名”,就可以达到或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也就是圣人之治的“近道世界”。

久,长治久安,天长地久。

0 阅读:2

妍春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