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后,女人的怨气,都是被委屈出来的

张德芬空间 2024-08-07 14:01:00

经常听到人们讨论:我身边结了婚的人,大部分都是不幸福的。

和朋友聊天聚会时,总能从她们疲惫的眼神和神情中,感受到她们刚从婚姻生活的焦土中得到片刻逃离、短暂喘息。

谈到婚姻,很多人在说着自己的忍让和痛苦,口角和冲突,矛盾和疲惫。

也有人在喊叹:每次午夜梦回时,总会反思,婚姻的意义到底是啥?

也许,这些心声,来源于每个人在婚姻里受着的委屈。

正如刘震云在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说过:“世上所有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一件事藏着委屈。”

在婚姻里,尤其是这样——迫于生活无奈被压抑的委屈感,不会消失。

它会时常冒出来,以另一种形式告诉你:曾经的她,还委屈着。

委屈感,是破坏关系的元凶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

结婚时间久了,总是“心不由己”地发脾气,把握不好相处之道。 有时候,明明可以好好说话,但偏偏看着他就来气,于是讲话也变得没好气。 就像要催促对方洗个碗、拖个地时,总不忘数落一句:“你什么事都不干!”

在生活中,自己明明是个好脾气的人,但和老公相处却出奇没耐心,说不上两三句话就想吵架。

更有些时候,就想清静清静,巴不得他不在家,一看到他就不爽。

作家苏芩曾说过:女人的戾气,都是亏待出来的。

那些戾气的背后,或许都藏着她们深深的委屈。

中年女性小A就是这样的例子。

在与丈夫的相处中,她经常感觉得不到尊重。

她老公总是不和自己商量就把钱借钱给朋友,造成自家的经济负担。每次说他,他就当耳边风一样,继续我行我素。

家里的大小事,也都是他自己决定,忽略老婆想法。

有一次添置新车,问及车型,当销售员说要不要问问太太的意见,他却半开玩笑地说:“她在家里不做主,都听我的。”

她也经常感觉无依无靠。

她是跨省远嫁的,每次被婆婆挤兑的时候,老公都是睁一眼闭一眼,不做声,不表态,窝窝囊囊、支支吾吾搪塞过去。

多年的婚姻生活,让小A感到越来越疲惫,可每次想发作时,丈夫都会说:

“我每天上班赚钱养家已经很累了,你就不能理解理解我吗?”

心里的苦没处说,委屈感变得越来越重,就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首先,无法直接表达的委屈会迂回着用“被动攻击”的方式破坏关系。

比如说,对老公消极回应、视而不见,心理上不自觉地远离、不想亲密:

明明可以早点回家,总想和闺蜜在外面多逗留一会;

明明可以好好沟通的事,总想夹枪带棒地阴阳和讽刺他几句。

同时,消化不掉的委屈感会变成内在的心理冲突,于是相应的,也有了很多自我劝慰:

他大部分时候还不错吧,至少还算顾家,没有出轨。

哪有完美的人呢?就当自我修炼吧。

婚姻需要难得糊涂,忍一忍,让一让不就过去了吗?

可是,在某一刻,那些被压抑下去的不甘还是会浮上来,不断内耗自己。

不仅如此,委屈感会化成很多躯体化的症状。

这也疼,那也疼,这不舒服,那也不舒服,不是胸闷气短,就是乳腺难受,但也查不出什么病因来。

情绪会变成身体的语言。你受的委屈,身体都有记忆。你的攻击性无法向外表达,最终就都指向了自己。

而更让人难过的是,很多时候,委屈感只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很多时候,我们表达委屈,只是想要得到关心和安抚,可现实是,一旦我们表达,对方的委屈感也会被唤起了。

他似乎比你还委屈:

“我一个人拼事业,又是应酬又是忙碌,身体也不好,我也得不到关心啊。”

“你太强势了,我根本没办法和你好好沟通。”

于是,两个人开始争论,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僵。

委屈感有个特质,就是只有第一名,不能并驾齐驱。

也就是说,人一旦产生了委屈感,就会丧失换位思考的能力,只能看到对自己有利的那个部分。

而且一定要分出高下。

在这种博弈中,关系也会渐行渐远。

委屈感的本质:渴望被看见

听起来,委屈感会让每个人的内心变得冰天雪地、坚硬无比。

可实际上,那些冰雪又非常容易融化:

一句简单的“老婆辛苦了”,心里的辛酸和不甘就都消失了; 一句“让你受委屈了,我妈有时候挺难相处的,多亏你一直包容”,就能迎来冰释前嫌; 一句“我知道你很难过/很无奈/很受伤……”如同冬日的阳光,能蒸融所有阴霾。

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心里的委屈被看见了。

心理学上,将这种被看见的体验称为“镜映”体验。

“镜映体验”可以帮助我们消融孤独感,在被镜映的那刻,我们会体验到自己与他人的深刻链接。

被另一个人深深的理解,可以让我们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只要没有被看见,委屈感就会持续存在,难以消失。

正如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被看见,是人最基本的需求。

就像在生命早期,婴儿还没有“我”的概念,只能从母亲的眼睛里寻找“我是谁”。

若母亲的反应是积极温暖的,他会认为“我很可爱”,若母亲的反应是冷漠麻木的,他就会判定“我很糟糕”。

我们的“自我”是在被看见的过程中建立的。

在成年后的两性关系中,如果自身的体验没有被另一个人看到,往往是对一个人存在感和价值感本身的否定。

所以,你选择独自消化委屈感是没有用的,因为你要消化的不仅仅是委屈,还有委屈背后的羞耻感。

这也是为什么,如果没有被看见,你的心里就一直有个未被满足的愿望。

就像有些妻子会反反复复地旧事重提自己的委屈:

“你妈和我吵,你在旁边一声不吭,像个没用的东西。” “这件事上,我没有错,凭什么说是我的问题?” “我在这个家到底算什么?你尊重过我吗?我是个保姆吗?”

这些声音,都在反反复复表达:你这么对我是错误的,这件事在我心里过不去。

没有得到的“看见”,会变成每个人心底无法实现、又执着于想实现的愿望。

特别是对于自恋不够健康、依赖和寻求外界认同的来人说,越被忽略和错待,越容易在负面关系中“负隅顽抗”,反复纠缠,就是要分个对错,让自己“沉冤得雪”。

这并不奇怪:人的自我价值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关系的。

我们追求的价值感无法单独实现,一定是被分享和看见后,才有了真正的价值。

但很多女性在婚姻中付出了很多,但无法得到半点正面的反馈;

想要得到基本的理解、尊重和包容,可这样的需求就像石沉大海,激不起半点浪花。

这种无回应的黑暗,是吞没性的,像个巨大的恐怖黑洞。

无怪乎精神分析有句经典的话:无回应之地便是绝境。

在委屈感中相互看见,关系才会越来越好

所以说,如果我们能相互看见彼此的委屈,这世界上的亲密关系一定会更加美好。

可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看见别人的能力,这往往是因为,他们自己就没有被好好看见过。

就像小A的老公,对他人的情绪体验是麻木迟钝的。

他是单亲妈妈养育长大的。母亲含辛茹苦出门工作,独立强大、回避情感,另一方面,又过度入侵和控制。

他一直被忽略或覆盖的感受,导致他和别人的情绪边界模糊不清。

成年后,他无法理解伴侣的情绪,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感受。对于伴侣的委屈,他也是无法看见的。

看见他人是一种能力,这意味着首先要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敏感,先练习看见自己的能力。

一方面可以通过有效的觉知练习,比如冥想、记录情绪日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寻找专业人士,寻找被“镜映”的体验。

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高述情能力,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有些女性心里太委屈了,所以话一出口,下意识就变成了抱怨和指责。

想要改变,就要学会柔软的表达:

陈述事实:你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说出委屈,表达感受:我感觉很难受/很伤心/很失望….我感觉到被你冷落/忽略/冤枉…… 说出要求:我希望你这样做/那样做……

这样一来,或许就会发现,原来温柔和撒娇是女性生来就拥有的强大能力,可以提升情趣,增加关系的润滑度,也可以让自己的委屈更好地被接受和听见。

最后,对外界降低需求,是增加幸福度、减少委屈感的最有效方式。

常听一些女性朋友说起自己老公时,内心总有铺天盖地般的委屈感。

这背后,往往蕴含着想得到更多的依赖、想让自己被更多满足的、母婴式的情感需求。

但成熟的亲密关系,往往懂得用规则经营好关系,并相对能接受不被满足的感觉。

就像曾问一位朋友:“你觉得你老公理解你吗?”

她笑着说:“我不需要他理解我啊。”

所以,很多时候,面对老公的忽略和不周到,误解和不回应,她很少激起强烈的情绪。

对外界和他人的需求感低,就会使负面情绪只在刹那就被消化,即使心内有波澜,也只是水面微漾,很快就恢复宁静。

这种本自具足的状态,是与所有其他关系的前提,正如张德芬老师说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迎接更美好的关系。邀请你参与德芬老师亲自设计制作的《3天亲密关系体验营》,学习经营亲密关系的智慧。

*本文由南小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李小豆

编辑丨李小豆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