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医李教授原创人文医学科普第486篇
大家好,我是北中医李老师,今天科普分享中医从伏邪化火理论,调治痛风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认为痛风疾病,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是病邪先内伏于阴,宛如鸟伏于巢,和中医认为的伏邪致病类似。如果遭遇到诱发因素,转而化火,导致痛风关节红肿热痛。
中医一般将痛风分期而治,主要分急性期和缓和期,急则清热解毒,患者扶正祛邪,辨证而治。
尿酸高,就是邪伏成巢,这该怎么理解?对于尿酸高,你可以认为是中医里所讲的伏邪,但以脾肾亏虚为本,体内伏邪为标,可虚实夹杂,合而为病。
什么是伏邪?按照《素问》里的观点,身体感受四时之邪,伏于体内而不即发,伏后而发,这就是伏邪。
伏邪致病具有“发时有证可辨,伏则无迹可寻”的特点,那尿酸高痛风疾病正好符合伏邪致病的规律——尿酸高阶段,隐匿蛰伏,毫无症状。发作时来去如风,疼痛难忍,迁延难愈,和伏邪致病基本一致。
对于伏邪的成因,或责之于先天不足,肾精亏虚;或后天失养,脏腑功能失调,劳逸过度,导致身体正气亏虚,外邪可程序而侵入,诸邪合邪为患,流注于关节筋骨,平时蛰伏不发,遇到诱发因素,猝然发作,疼痛难忍。
这就符合“正气不足,后邪气踞也”的观点,也符合《黄帝内经》中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再加上痛风者平时饮食多肥甘厚味,膏粱酒醴,不加节制。“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膏粱厚味阻碍脾胃,让中焦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湿不得泄化。
肥甘缓和,容易壅滞气机。酒醴热毒,是湿热内生最厉害的源头。这样一来,湿蒸在中焦,热淫于内,湿热蒸灼津血,耗气伤阴。
湿热久聚成毒,毒浊让血郁滞而为血瘀,湿热痰瘀胶结在一起,进一步影响气血气机和脏腑功能。
正所谓“正气愈损,邪气愈伏”。
简言之,痛风疾病,因虚而生,反之正虚使身体泄浊能力更加下降,其他外邪如六淫、瘀血、痰湿等均能乘虚而侵入,陷于体内而不得泄化,让痛风病势愈加缠绵、病程日久。
伏邪属阴,喜藏于阴处——
1.藏于下部筋骨、关节等处。
2.藏于经络血脉中。
3.藏于肝脾肾脏腑之中。
伏邪所伏之处隐蔽,所处较深,加上身体正虚而积聚难化,留滞不去,越来越深,宛如鸟伏巢,兽藏穴,让痛风疾病越来越严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伏邪,既可以作为痛风的病因,也可以是痛风疾病的病理产物。
这是伏邪导致痛风的理论认识。
阳发为动,阴伏为静,体内伏毒火化,由阴化阳,痛风发作红肿热痛按照中医理论,阳发为动,阴伏为静,体内伏邪遇到外邪诱因相召,使体内伏邪转而化火,由阴化阳,由里出表,由静转动,这就导致痛风猝然发作,关节红肿热痛,称为痛风急性期的火热症状。
那伏邪化火的由静转动,由阴化阳的原因怎么看?
主要有两点:
1.可由内因而发:素体火热,或久食辛辣肥甘,湿热积聚,伏火自内而生;或者饮食不节而壅遏脾胃,气机升降异常,气郁中土而从阳化热。另外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运化异常,水液积聚为湿,湿聚为 痰,痰湿凝涩血脉导致血瘀,血瘀阻滞气机,痰湿互结,相互纠缠,互为因果,停驻在关节,逐渐从量变到质变,积聚日久而化热。
2.可有外因而发:六淫皆能火化。风热阳邪,不断侵袭内扰,引火而生。寒邪客表,腠理闭塞,内伏邪气不得透发,日久趋化为火热之邪。燥火性质相似,都能蒸发水液,燥极而为火,所以燥也是伏邪火化的重要因素。风邪属阳,风和人体内阳气相合,两阳想搏结,阳盛则生热。风火相互影响,热甚生风,风助火起,风吹火旺。这些六淫化火,导致痛风发作关节红肿热痛。
到这里,我们了解伏邪化火导致痛风的理论和认知,那该怎么去伏火治痛风呢?明天的科普继续分享。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您有尿酸高、痛风或其他代谢病,甚或口腔黏膜问题,可以留言,会在闲暇时间一一回复。
本文参考文献(图文来源于网络):2024年第8期《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刘科等文章《匡建军教授从伏邪火化论治痛风性关节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