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过的端午节习俗,你知道多少?

一更历史 2023-06-22 20:34:18

众所周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该节又被称之为端阳节、夏节等等。

据说,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末年,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于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后,汨罗江附近的百姓以此来纪念他。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抛开一些南北习俗不同的差异,那出自汉族族群分支之一的客家人,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端午习俗呢?

客家先民始于秦朝讨伐百越时期,(约公元前220年左右)至北宋时期,南迁的汉人在赣江、梅江冲击形成的三江平原上,与当地土著形成客家族群(土著不是贬义词,代表世代居住在此地的人)。

据统计,现在全球约有8,000万客家人,约5,000万人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浙江等中国19个省。

客家地区的端午节俗,主要流行各种避邪去病之俗,包括门悬菖蒲、艾虎,与佩戴各种护身符。

艾与菖蒲均为仲夏时品,具有药用价值。旧时,客家地区是家家悬挂,无一例外。

“艾虎”是以艾为材料编织成虎,或“剪帛为虎”并粘以艾叶。做成虎状之因,是我国民间素来尊虎为除恶镇邪之物。如咸丰《兴宁县志·风俗》卷四记载:“端阳,缚艾虎于门避恶。”

葛藤,端午门上悬挂葛藤则为客家人特有之俗。

说起挂葛藤的习俗,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唐末的黄巢路遇一个妇人带着孩子逃难,他见妇人背着大的,牵着小的,觉得奇怪,问妇人何故?

妇人说:“听说黄巢造反,到处杀人,大的孩子是我侄儿,他父母已不在人世,唯恐闪失,断了香火,所以背着。小的孩子是我亲生儿子,虽然小一点,为了保侄儿,也顾不了许多。”

黄巢听后很受感动,为使他们不受自己兵马的无辜杀戮,便告诉妇人回家后采葛藤挂在门口,就可以保平安,于是一村人平安无事。

事后,村里人把葛藤认作吉祥物,所以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挂葛藤,这一传说在客家地区广为流行。

佩戴各种护身符。如嘉庆《翁源县新志·舆地》卷四:“小儿系长命缕,或作香囊佩之,以辟邪秽。”

民国《上杭县志·礼俗志》卷二十:“稚幼系香囊,悬艾虎,亲党交相馈遗。……外氏以扇及香囊赠其甥孙。”

可见,到了端午节,客家男女尤其是小孩均有佩香囊(香囊用雄黄杂各种香料粉末制成)、八角符、五色钏、艾虎诸物。

民间称五月为“毒月”,佩戴各种护身符用以驱毒避邪。此外,客家人还会把书符贴于门、书字贴在墙壁上。

民国《博罗县志文化三风俗》:“五月五日,人家以朱书午时符,贴于门。”

“午时符”指于午时所书之符,黄色符纸上,画一八卦或一神像,下书“勒令”二字。中间写着“五月五日午时书破官非口舌,鼠蚁蚊虫一切尽消除”字样。

书字贴墙壁。民国《始兴县志·舆地略·风俗》卷四:“以银殊书黄纸,倒粘墙壁间,以驱蚊蝇。”

“书字”与贴符于门是一样的,均为驱除鼠蚊蚊虫之用。客家人把道教张天师奉为端午节祭祀的神灵,便用道教的符咒形式以避“五毒”的。

当然,各种护身符毕竟是“身外之物”,客家人会在端午节这一天“香草烧汤沐浴”,让自己干净利落地迎接节日。

如乾隆《汀州府志·风俗》卷八记载:端午“午时采百草煎汤沐浴,云祛百病”;

民国《博罗县志·文化三·风俗》:“或以菖蒲为沐浴,谓可以辟恶气。”

客家地区端午节的中午,人们多以菖蒲、香草及百草类煮水以浴,相传可“祛百病”“辟恶气”。

因为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大多为南方或水草充沛之地,仲夏时节,各种药草药性强旺,正是采药佳时。

所以,客家民间流行于端午节采药之俗。到了民国之后,客家人开始普遍在端午节这一天服用菖蒲、雄黄酒。

雄黄,主治百虫毒、蛇毒,客家地区盛行制作雄黄酒,用以涂小儿面额、洒地及饮用,避毒。其制作方法家家不同,有的人家会在酒中拌入少量雄黄末,或掺蒲根粉,称作菖蒲雄黄酒。

除了客家地区可以制作饮用雄黄酒外,全国大部分地区也会有此习俗。

在端午节吃粽子和饮食方面,客家人比之全国其他各地也稍显不同。

粽子,客家人称其“角黍”。道光《永安县志·地理·风俗》卷一记载:“端午,以角黍、菖蒲、艾招福。”

《石窟一征·礼俗》卷四载:“俗除夕家祭鸡,端节家祭多用鸭,以尔时鸭盛也。”到了端午节这一天,客家人不仅吃粽子,还会吃鸭子。

沐浴完毕,加上享用了一顿丰盛的美食后,客家人会在端午节这一天三举行龙舟竞渡。

当然了,在客家地区,并非都有竞渡之举,因地而异,视当地的河流湖泊、水上交通、人文诸条件而定。

光绪《惠州府志·杂识·风俗》卷四五记载:端午,浴于河,谓洗龙舟水。归善初一至初六,为龙舟于西湖竞渡,费用甚巨,然有禁即止,不常为也。博罗、龙川、河源、和平皆同,海丰无此。

可见,清代惠州府属县,只有归善一县(惠州市)常在西湖竞渡。

除了上述客家人会在端午节这一天举行的这些重要节俗外,还有一些比如“嫁女归宁”与“酿苦瓜”的节俗。

因端午节是传统的重要节日,在节日期间,出嫁的客家女子均需回娘家省亲。客家地区多为五月初六,如同正月初二“回娘家”一样,素有“年初二节初六”之说。

“酿苦瓜”,即代表客家人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吃酿苦瓜的习惯。(做法就是把苦瓜中间掏空,然后放上肉馅或者其他馅料煎熟或炸熟)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客家也好、汉族、壮族、回族也罢,不同的民族在一些节日习俗上虽然稍显不同。不变的却是我们同属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有着浓浓的血缘深情,这点是无法改变的。

参考文献:吴永章《客家传统文化概说》

0 阅读:25

一更历史

简介:看历史,阅人物,品人生!欢迎关注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