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上淮海战役的胜利对我军非常重要,当时国共两军的差距很大,但解放军在粟裕司令的带领下,杜聿明最终兵败陈官庄,他没有选择举枪自尽,最终被我军活捉。
可即便如此,这位败军之将依旧扬起高傲的头颅,并没有为之前自己错投老蒋,犯下过错而反省。他觉得自己失败的原因是手下将士无心恋战。
即便身为俘虏,他身上依旧流露出一种傲慢、不服输的气质。他昂起高傲的头颅,在战俘营中显得鹤立鸡群,当他受到毛主席身边的高参接见,并得知对方的名讳之后,他选择低下高贵的头颅,满脸羞愧。
这位解放军高参是谁,为什么一出面就能让高傲如杜聿明之流的国军将军乖乖低头?
杜聿明这个名字,在国民党阵营中如雷贯耳。他在国军内部是嫡系心腹,更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曾就读于黄埔,是第一批毕业生。
第一批黄埔生中名将人才数不胜数,他能从中脱颖而出,其实力可见一斑,毕业后上了战场,他利用军校所学,结合实战,慢慢将一身本领融会贯通。
最后,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从一众国军中层将官中脱颖而出,以实力和为人处世,成为蒋介石最信任的战将之一。此后,他有“天子门生”这个头衔的加成,晋升之路非常顺利,直接扶摇直上。
通过一次次战役的胜利,积累战功,完成蜕变,闯出自己的威名,他和其他国军将领不同,杜聿明出身于微末,他的“成功”全是凭借自身实力积攒出来的。
作为寒门少年,他少时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但他有不俗的军事天赋,对于兵法也非常喜欢。家中的变故让这个小少年提前成长蜕变,也为他之后崛起成为国军名将铺平道路。
进入黄埔之后,他知道这是自己唯一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为此他开始刻苦学习,对于军事知识和文化技能全都深入学习,不仅如此,对于自己向往已久的兵法书籍也是多看多学,为之后领兵打仗奠定基础。
他凭借刻苦学习,以自己的出身作为激励,逐渐在将才如云的黄埔一期中杀出重围。在国军内部,他参加革命军进行东征作战。有天赋的人终会遇到伯乐,他在战场上得到张治中的赏识,从此开始平步青云。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将国仇家恨放在第一位,加入国军后,他非常勤勉,许多重大战役都有他的身影,日军为防中国打通海外渠道获取物资,对国军严加提防。
为此桂南战役正式打响,试图达成战略目的,为此杜聿明接到命令,带领第五军作为主攻部队,进攻昆仑关这处险地。杜聿明到来前,这处关卡久攻不下,但因长时间激战出现漏洞。
杜聿明带着麾下第五军总共四个师的精锐部队,发动最后总攻,打的日寇“钢军”第五师团溃不成军,让敌人阴谋成了泡影,借此打通国际运输线,得到海外援助,此次胜利让全国军民看到把敌人赶出家乡的希望。
大大削弱日军的实力,也让老蒋看到杜聿明的实力,此后将他当成一张“底牌”,哪处战场出了问题,他会派遣杜聿明前往这处战场,处理这处战场最急难险重的任务。
抗日战场上他就是凭借出色的指挥,一步步晋升,从一个小营长,慢慢晋升为中将司令,随着抗战结束,新一轮更加严峻的战斗打响,此时杜聿明没有固守一个地方,跟之前一样。
被老蒋当成手上最尖锐的矛,解放战场上哪里出现败象,他就会让杜聿明这支机动部队上场救援,最终他这个“救场队长”,在淮海战役中栽了。
他作为徐州剿总司令,面对粟裕和刘帅联手,起初仗着兵力和武器优势,能够做到不落下风,手上几十万大军能够跟解放军打的难舍难分,依靠的是飞机大炮和美式精锐装备。
尽管他的军事才能出众,但面对大势所趋,他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转变当前局势,而蒋介石对他的委以重任,若是胜利,当然是皆大欢喜,一旦战败,他立马成为弃子,承接国军战败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淮海战役后期,杜聿明率领部队且战且退,最终退到陈官庄地区之后,再无退路,只好选择就地固守,妄想等待援军来救,可面对解放军视死如归的猛烈攻势,他不由得慌了心神。
为了脱身,更是绞尽脑汁,设计一个逃脱计划,但最终还是功亏一篑,他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上,自然无法逃脱,成为俘虏被抓。
我军内部能让杜聿明心服口服的人不多,设计将他生擒活捉的粟裕司令算一个,还有就是中野司令军神刘伯承,除此之外就是伟人毛主席,军中还有一位善于兵法的军事高参郭化若将军。
他也是黄埔生,不是一期生,而是四期生,不过他不善于带领打仗,更善于军事研究和政治工作,他更年轻,但军事方面的指挥能力连毛主席都赞叹不已,军事上的能力更是碾压杜聿明。
两人第一次见面,杜聿明不知来者何人,依旧摆着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尽管如此,郭化若也没有不快,而是眼前之人讨论淮海战争,起初他还保持高傲表情,随着讨论越来越深入。
他从骄傲慢慢变成落败的公鸡,曾以为自己战无不胜,可我军派出一位高参就能让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发现自己所擅长的军事指挥,在郭化若将军面前脆弱不堪,他所学习的军事指挥,跟当前的战场形势有很大差距。
郭化若依旧平静的回复道:“杜将军您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军事指挥官,可纵览全场局势,您是否看透战争真正的本质,从全国军民的角度去观察,您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此话一出杜聿明气急败坏道:“战争的本质不过是我们打输了,没有其他好说的,想让我低头,你做梦”,郭化若闻言反驳道:“您应该读过《孙子兵法》这本书吧?”杜聿明闻言疑惑道:“这不是身为军人必读书籍吗?”
郭化若闻言拿出一本书解释道:“这是我读完这本兵书后有感所写下心得《孙子兵法的初步研究》,这本书给您看,或许能让您重新审视之前对战争布局和战争走向的判断”。
看完这本书,杜聿明才真正信服,并表示之前是自己的坚持犯下的错,郭参谋才是真正的军事指挥家。
郭参谋跟他的一番谈话,让他震耳欲聋,回顾往昔,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此后他将这份《孙子兵法的初步研究》一书视若珍宝,整日捧在怀中细心研读,他意识到自己败的不冤。
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战争指挥,到现在看来全是自己丰富的战斗经验和超乎常人的战斗直觉作为框架依靠,才能打下一场又一场的胜仗。
尽管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他所犯下的错误无法弥补,他被关进功德林中,被关押之前,起初他跟其他国军被俘将领一样,表现出一副“宁死不降”的高傲模样。
在接受教育改造的时候也不认真,直到进了监狱,见到很多曾经本以为死去的战友们,了解完监狱的生活之后,他的抵触情绪开始下降,这里除了不能外出以外。
每天需要穿着特定服装,除了每天的劳动改造任务之外,内部配有图书馆,还有医生,要是遇到国内盛大的节日,还有好吃好喝,监狱内有图书馆,完成劳动任务就能休息看书甚至是娱乐。
最令杜聿明感动的是,他之前本就是四处征战,没有时间休息,身上各种疾病缠身,例如胃病胃溃疡、胃结石,肺病结核连带引起的肾结核等大病小病一堆。
医生通过细心检查,出了一份专门针对他病情不能吃的食谱,开了小灶,为了让他养好病,国家高级干部都吃不上的鸡蛋和红烧鱼,隔三差五都会给他做一顿。
甚至是非常奢侈的牛奶也会供应给他,他在宋希濂等人的带领下接受改造,从一开始不服从管理,成为一个最积极改正的人。
杜聿明被关押期间遭到老蒋背刺,儿子身死,家人遭到迫害,反观我党为了他的病情不惜花费重金,令他十分感动,最终他凭借积极改造,成功走出功德林,成为国家干部,为党和国家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