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49年12月25日,周总理的家中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周总理看着眼前的客人感慨万千,自从上次一别,如今已有22年了。
周总理语重心长的说道:“你过去不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这次回来要对党有个交代。”
话外之意便是,想要恢复党籍,那就必须要答应毛主席给出的条件。
他深知,作为一名叛徒,如今还能再回来,是毛主席和党的宽容与不计前嫌。
所以,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并立下了铮铮誓言:一定会给毛主席和党一个满意的答复。
那么,此人究竟是谁?又是因何原因背叛我党的呢?毛主席所提出的条件又是什么?
1.与我党断绝关系1927年,在北伐频频获胜的大背景下,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集团终是暴露出了狼子野心,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祸不单行,和蒋介石同属于一丘之貉的汪精卫,抱着“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原则,也在不久后对我党挥起了屠刀。
在极短的时间内,大量社会进步人士与我党成员惨遭国民党的屠戮。
革命火种险些熄灭,我党因此被迫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
经过众人的反复商榷,中央决定将起义的地点定为南昌。
同时,为进一步排除起义失败的可能性,周总理提前将包惠僧派往南昌,做好起义前期的准备工作。
包惠僧
8月1日,南昌起义如期进行,战士们很快就占领了整座南昌,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部队被迫南撤,计划退往广州再伺机北伐。
按照最初的计划,包惠僧也要随军撤退,可他却积劳成疾病倒了,在旅店养病,整日间高烧不退。
在撤退前的最后一晚,周总理亲自前来探望包惠僧,并询问他接下来的打算。
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包惠僧决定就地休养,养好病再去寻找组织。周总理不放心他,坚持要把包惠僧转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养病。
包惠僧告诉周总理,自己有个生活在南昌的亲戚,并已和他取得联系,接下来就去亲戚的家中养病,同时亲戚也会确保自己的安全。
话已至此,周总理才放下心来,仍叮嘱包惠僧要好好养病,病好了就尽快寻找组织,最后还给他留下了一些钱财与一封介绍信。
可南昌这座城市毕竟是起义的中心,事后少不了国民党特务们的搜查与清算。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许多因伤势过重而被迫留在南昌养伤的同志就惨遭特务的抓捕,进而失去宝贵的生命。
包惠僧也多次险些暴露自己的踪迹,不得已他只能乔装打扮回到黄冈老家躲避敌人的抓捕。
包惠僧
没想到,湖北的风声同样很紧,包惠僧只得不断更换自己的藏身地,先后躲避在武昌、高邮等地,最后又来到了上海。
然而,包惠僧不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在躲避期间,他亲眼看到了国民党的凶残,对我党简直是赶尽杀绝,一切有嫌疑的人员都没有躲过特务们的魔爪。
如果自己落入到了特务的手中,将是何等凄惨的下场?
包惠僧越想越害怕,悲观、绝望、灰心等负面情绪,在这一刻彻底达到了临界点,彻底浇灭了他体内的那团革命之火,甚至对革命的未来也抱以悲观心态,他最终还是做出了退党的决定。
尽管我党后来曾派人寻找包惠僧,但他仍不愿意回归,自此与我党彻底断开了联系。
然而,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几年后待我党再次听闻包惠僧的消息时,他却出现在了国民党的报纸上。
2.背叛,投靠国民党1931年,屡次“围剿”我井冈山苏区革命根据地未果的蒋介石,也不得升起了其他方面的心思。
一是,通过新闻媒体等方式,不断造谣、抹黑我党;二是,不断加大拉拢力度,并许以高官厚禄,企图用糖衣炮弹诱惑我党成员投降。
而包惠僧自然在国民党拉拢名单的范围之内。
根据当时我党获取到的信息,蒋介石居然破天荒地任命包惠僧为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议,甚至连一些也在不断称赞包惠僧的行为属于是“弃暗投明”。
不久后,包惠僧的官职再次提升,授中将军衔,领军委会秘书兼中央军校政治教官的职务。
在蒋介石眼里,包惠僧的利用价值太大了,因为他并不是普通的共产党员,而是我党的创始人之一。
包惠僧于1894年出生,自1917年完成学业以来,就以记者的身份,先后就职于《大汉报》、《中西日报》等多家媒体报刊。
在他担任记者期间,他看到了彼时中国社会最真实的一面:地主、军阀一日三餐大鱼大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每天都要为食物而来回奔波……
慢慢地,包惠僧不禁开始思考,要怎样做才能改造中国当下的社会结构。
直至数年后,他从陈独秀的口中找到了这一答案,即共产主义。
1920年2月,受文华大学的邀请,陈独秀乘坐轮船来到武汉。
武汉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革命氛围始终十分浓厚,陈独秀又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所以武汉人民对于他的到来都报以极大的热情,一路上到处都是邀请陈独秀演讲的人和采访他的记者。
最终经多方推荐,包惠僧得到了采访陈独秀的机会。
二人基于社会制度、五四运动与婚姻自由等问题,展开了探讨。
此次采访,使得包惠僧受益良多,当他后来每次回忆起此事都会情不自禁地说道:
“在未遇到陈独秀先生前,自己的思想宛若一匹野马,思绪五花八门,未能形成体系,行为也亦是如此,在遇到陈独秀先生后,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还对马列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陈独秀
同样的,包惠僧这个思想进步的青年记者,也给陈独秀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陈独秀有了创建共产党组织的念想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包惠僧。
1920年下半年,陈独秀决定在武汉成立党组织,他将这个重任交给了刘伯垂,还叮嘱他到了武汉要在第一时间找到包惠僧,两人共同承担起建立党组织的重任。
面对陈独秀先生的邀请,包惠僧也是欣然应允,在他们二人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党组织在1920年秋正式成立。
后来,包惠僧更是成为陈独秀先生的代表,出席了中共一大,可见陈独秀对他的信任。
当然,包惠僧所做的还不仅限于此。
1923年“二七”罢工运动失败后,即便身负“鼓动工潮”的罪名遭受各地军阀的追捕,他曾在积极总结此次罢工运动失败的原因,避免下次再犯。
还有在北伐战争时期,包惠僧就已成为我党的重要成员,此时他所负责的事情仅次于周总理。
周总理曾担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在他因公务暂时离校期间,校内的政治教育工作就落在了包惠僧的身上。
第一次东征期间,周总理随军在与敌作战,包惠僧就被上级暂命为政治部主任。
如果从资历上来讲的话,包惠僧甚至还要胜过周总理。
可见,将包惠僧拉进国民党的阵营内,将会对我党造成多么沉重的打击。
除了以上原因外,生活贫困也是包惠僧投靠国民党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他与我党断绝关系以来,仍担忧国民党特务的事后问责,为了不暴露身份,只能重操旧业,依靠卖文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艰辛。
于是,他选择投靠在湖北省主席何晟睿的麾下,成了一名参议,就这样,包惠僧成为了我党的一名叛徒。
然而,就在他以为换个阵营就能升官发财保命时,蒋介石的做法却让他再一次陷入了无尽的悔恨中!
3.幡然悔悟1931年,包惠僧托人找到了蒋介石,希望能为自己谋一份好差事,蒋介石问询后欣然接受。
不过,蒋介石从未真正信任过他,从头到尾担任的都是可有可无的虚职,在生活方面也都时时刻刻受到特务们的监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解放战争时期。
1947年,随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可谓正式揭开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在我军众志成城的努力下,全国战场形势不断好转,再伴随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终是到了覆灭的边缘。
而一直徘徊在国民党阵营边缘的包惠僧也趁机选择离开,带领家人来到澳门生活,可他仍时刻在关注着大陆的局势。
1949年10月1日,中国从此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包惠僧曾报纸上看到了这则消息,也不禁潸然泪下,但很快他又流露出了黯然的神情。
他从报纸上刊登的照片,看到了毛主席、周总理、董必武……等人的照片:如果自己当年没有选择背叛,那么站在此时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人是否会有自己?每每想到这里,他都无比的悲伤。
或许是做出了什么决定,他回到自己的房间拿出纸笔,满含悲伤地向周总理写去了一封信。
信中的内容十分简单,不足寥寥百字:
北京人民政府周总理恩来兄鉴:兄等以廿馀年之艰苦奋斗得有今日,良堪佩慰,尚望以胜利争取和平,以和平与民更始,吊民伐罪,天下归仁也。南天引颈,曷胜钦迟,一有便船,当来晤教。弟包惠僧叩。
从信中的内容不难看出,包惠僧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为当年的决定做出弥补。
所以,毛主席在看到这封“忏悔信”后,便同意了他的请求,还顺便作出批示:同意回来,但有个条件。
这个条件便是,必须要对党有个交代,要让全体中国人民看到包惠僧的改变。
这个处理结果周总理也很是高兴,一是又重新见到了昔日的故友,二是又多了一个建设新中国的人才。
回到中南海办公室,周总理就立马示意秘书给包惠僧回复了一封电报,表示欢迎他的归来。
看到电报内容的那一刻,包惠僧的内心十分激动,他此刻再也顾不得其他,恨不得立刻就携带家人赶赴北京。
办完了身边事,包惠僧和他的家人于11月正式抵达北京城。
翌日,董必武就在百忙之中抽空来探望包惠僧。
两人之间的友情十分深厚,早在1920年武汉成立党组织时,董必武就是其中的一员。
每每想起好友昔日的背叛,董必武都十分的愤怒,故而在刚一见面时就说道:“你那时投靠了国民党,就不要共产党的朋友了?”
董必武
话音刚落,包惠僧就羞愧地低下了头。
董必武此话没有其他的用意,纯粹就是发泄心中的怨气。
酒过三巡,董必武郑重的说道:“你能回来,是党中央做出的决定!”
11月25日,周总理特地在中南海为包惠僧接风洗尘,众人仿佛没有隔阂,仍以老朋友的身份相处,时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
可以这样说,这一天是包惠僧回京后最开心的一天。
最后,周总理语重心长的说道:“你昔日不是普通的党员,此番回来要对党有个交代。”
包惠僧听出了话中的含义,并马上做出保证,绝对不会辜负党对自己的信任。
这次谈话结束回去后,包惠僧痛定思痛。
他夜以继日伏案潜心写作,最终完成了一份3万多字的“忏悔书——《思想总结》。
他在书中对自己早年的叛变行为表示歉意,并深刻检讨了自己错误。
这份“忏悔书”完成后,毛主席和周总理等新中国的领导人也认真阅读批示了一遍,最终一致同意他重新回到革命队伍中来。
周总理与包惠僧(前排左一)亲切交谈
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包惠僧的工作与生活很快步入了正轨,在内务部研究室担任研究员。
后来,包惠僧还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回忆录,为党史研究部门提供了诸多真实且可靠的资料。
1979年,包惠僧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北京病逝,享年85岁。
参考资料:炎黄春秋:《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的迷途与回归》2018-01-04
新京报:《包惠僧》
中国网:《包惠僧:最初的荣耀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