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今西安)迁到洛邑(今洛阳)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礼崩乐坏的东周时代。东周时代又可以具体细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春秋时期诸侯列国轮番争霸称雄,不过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晋国一直是头号强国。晋国第一代国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据《吕氏春秋》记载:周成王和叔虞还是孩子时就常在一起玩耍。周成王在一次游戏时将一片树叶剪成玉珪的形状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要把这块玉珪封赐给叔虞。
辅政的周公旦听说此事后就替叔虞请封。这时周成王说我们那是小孩子过家家当不得真,周公旦却坚持认为君无戏言。周成王觉得周公旦说得在理,所以就把叔虞分封在唐(今山西省翼城县)。叔虞的儿子继位后把“唐”这个国号改成了“晋”。晋国从一开始就是周王朝对付北狄的重要屏障。晋国在与北方戎狄部落的战争中逐渐把疆域扩张到了戎狄人聚居的地区。因此周王室赋予了晋国一项特权: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这即是要求晋国用华夏民族的政治执国、用戎狄部族的制度来区划土地。这显然是一个因地制宜的具有变革意义的建国方略。晋侯的爵位传了七代人以后到了晋穆侯这一辈。晋穆侯死后他的弟弟殇叔篡位自立,太子姬仇不得不逃到国外避难。四年后姬仇在国人的支持下杀了个回马枪夺回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国君之位。姬仇在位第十个年头周幽王被犬戎人杀害在骊山,随后诸侯分化为两派分别支持周幽王的嫡长子姬宜臼和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
姬宜臼和姬余臣在各自的支持者拥戴下登基称王。姬宜臼后来的谥号是周平王,姬余臣后来的谥号是周携王。这样天下就形成了二王并立的格局。在这种背景下诸侯国纷纷开始根据自身利益选边站队。身为晋国君主的姬仇其实处境和周平王颇为类似:姬仇当年就是作为先君的嫡长子被自己的叔父篡位的。姬仇是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宗法制度得到贯彻遵从的受益者。
这使姬仇在心理上对身为嫡长子的周平王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公元前750年支持周平王的晋国杀掉了周携王从而结束了二王并立争权的格局。晋国本身就是一个大国,如今又凭借拥戴之功得到周平王倚重,所以晋国的实力和影响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来这时的晋国就有望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可就在这时晋国的一场内乱使其错失了称霸于诸侯的先手之机。导致晋国错失称霸良机的这场内乱还得从姬仇的父亲晋穆侯说起。
有人说名字会影响人的一生。这话未免过于绝对了,不过倒也并非毫无道理。好的名字容易被人记住从而给人留下好的印象。至少晋穆侯的两个儿子起名就不大科学:当年姬仇的母亲正怀着他的时候父亲晋穆侯出征条戎打了败仗。对战败深以为耻的晋穆侯就给刚出生的嫡长子取名为“仇”。后来晋穆侯的小儿子出生时正好打了胜仗,于是兴奋之余的晋穆侯就给小儿子取名为“成师”。当时就有大臣指出:哪有太子成仇、少子成师的道理?
等到周携王被杀之后的第四个年头身为国君的姬仇死了。姬仇生前所立的太子继位是为晋昭侯。晋昭侯一上台就把叔叔成师分封到如今山西曲沃。从此姬成师就被人们称为曲沃桓叔。曲沃的城市规模比晋国的都城翼城还大。这意味着成师手中掌握了相当规模的人口和经济资源。当然晋昭侯的地盘并不是只有国都。这就像当今世界很多国家的首都也不见得就是全国最大的城市。
尽管曲沃的规模比国都还大,然而要以一城之力对抗国君还是不现实的。可成师不是一般人:他资历老、年纪大、政治经验比较成熟,而且身边早已聚居了一批支持者。如今他的采邑大过了国都更是使其具备了分庭抗礼的资本。自从成师被分封到曲沃以后晋国宗室这一家人就说起了两家话。之前周王室的二王并立格局导致诸侯纷纷选边站队,如今晋国的二元政治格局则导致晋国大臣们纷纷玩起了政治投机。
公元前739年一个名叫潘父的大臣发动政变杀死晋昭侯以后准备迎立曲沃桓叔。这时晋国贵族阶层早已分成两拨。潘父的计划其实并不代表所有人的心声。晋国大部分国人并不希望宗法制无端遭到破坏。当成师兴致勃勃来到都城准备坐上国君之位时却被都城的国人赶回了曲沃。随后晋昭侯的儿子被国人拥戴成为晋孝侯。回到曲沃的成师继续不断在自己的封地内发展势力,可直到他死也没能踏足晋国国君的宫殿。
公元前731年曲沃桓叔成师怅然归西,他的儿子嗣位是为曲沃庄伯。庄伯和他父亲一样把夺取晋国君主之位作为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公元前724年曲沃庄伯率兵攻入晋国都城杀掉了晋孝侯。眼看君位唾手可得之时庄伯又被群情激奋的国人打回了老家曲沃,随后国人拥立晋孝侯的儿子继位是为晋鄂侯。公元前718年曲沃庄伯卷土重来,打不过人家的晋鄂侯在逃亡路上郁郁而终。
这回国人面对实力雄厚、志在必得的曲沃庄伯终于决定妥协了,可就在庄伯以为自己即将实现梦想之时半路杀出个周天子。这时在位的周天子是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当年姬仇对周王室是有大恩的,因此周王室不能眼看着曲沃庄伯夺取姬仇后人的君位。周桓王也想通过干预此事维护日渐没落的宗法制度进而重新树立王室的权威。当曲沃庄伯在翼城耀武扬威的时候周桓王命虢国出兵偷袭曲沃。
庄伯面对自己老巢被捣的危险只好又跑回曲沃。等他这边前脚刚走翼城的国人就拥立了晋鄂侯的儿子晋哀侯。公元前716年曲沃庄伯去世,其子曲沃武公继位。连续三代曲沃领主不断和晋国国君发生军事冲突,但以曲沃一地之力长期对抗偌大的晋国已使自身实力被大大削弱。如今晋哀侯听闻武公继位的消息立刻派兵进攻曲沃,甚至还拉拢了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以壮声势。
晋哀侯是一个很精明的人:他知道一来武公刚上台根基未稳;二来武公在晋国割据一方以臣子身份反对君主不合周礼在道义上不得人心。如今自己得到周天子支持可谓师出有名名正言顺。晋哀侯和周天子的联军赶到曲沃边境后派人给曲沃武公送了战书。晋哀侯和周天子严格按周礼摆下堂堂之阵明确宣战,还约定好了双方的交战时间。武公收到战书匆忙把整个曲沃的部队全都调集起来,然而在那个年代信息的传递是相当不流畅的。
那时不光没手机电话,甚至连驿站都还没有。战局信息完全靠口口相传,所以武公这边很多人没能准时赶到集结地点,武器也没来得及分发到位。反观晋哀侯和周天子的联军是蓄谋已久的进攻方,所以他们早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兵马早已在指定地点集结,粮草和武器也早已到位。到了约定的时间双方将领互通姓名后随即开打。兵力不足、武器不足、粮草不足的曲沃军队完全不是联军的对手。
联军只用了前后两天时间就将曲沃城团团包围。此时此刻的武公似乎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敌人把他干掉;要么他被敌人干掉。武公的下属们面对大军压境的局面纷纷表示誓死抵抗。这时保持理智的武公面对下属们的群情激奋怀着满腔激情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求和。下属们一听瞬间石化。也许此时此刻他们一个个都在心里暗想:我靠,老大这节操掉得也忒特么快了吧?当时的民风重荣誉轻生死,极端鄙视苟且偷生。
几乎每个下属都保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武公却选择做一块保全自己的瓦。他现在唯一的信念就是带着手下这帮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好好活下去,因为他坚信只要保存下这些种子总有一天自己会把破碎的玉璧亲手复原。晋哀侯面对武公的求和觉得自己也没法一下消灭曲沃就答应了武公的求和。得意的晋哀侯甚至公开羞辱武公。其实对于一个志在天下的人而言不必赢得每场战争,但一定要赢最后一场,因为谁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
武公其实只是把从他爷爷那辈起就萌生的夺取晋国君位的野心埋藏在了心底而已。求和后曲沃获得了暂时的安定,武公趁机积极扩充军备,他攻击曲沃周边一些小的诸侯国:一来解除他们可能会支持晋国国君的不确定风险;二来扩张了自己的地盘。在积极准备各种物资的同时武公以其敏锐的眼光注意到此时中原各国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所以根本无暇干涉晋国内政。恰巧此时周天子又驾崩了,新天子暂时也无意干预晋国的内部事务。
既然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对自己有利,于是武公就抓紧扩军备战。公元前709年曲沃武公再度向晋国都城翼城发起了进攻。晋哀侯在仓促之间来不及组织起有效抵抗,结果他不幸成为了曲沃武公的俘虏。晋国国人的骨头也真是够硬的——即使君主被俘也不肯认输。国人又拥立了晋哀侯的儿子继位,气得曲沃武公把本打算用来当人质的晋哀侯直接给杀了。直到这时曲沃武公仍没能如愿以偿坐上国君之位。
可双方的实力差距在此番较量以后已更加明显了。据相关史料记载:“曲沃益强,晋无如之何”。这说明此时的晋国宗室已完全拿曲沃方面没任何办法了。两年后曲沃武公设计诱杀了晋哀侯的儿子小子侯。殊不料周桓王再次出面为晋国宗室主持公道,翼城的国人趁机又拥立晋哀侯的弟弟姬缗继位。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攻打并杀死晋侯缗以后完全兼并了晋国土地。此时的武公已是晋国实际上的掌权人。
可从名义上说要成为合法的晋国国君还必须得到周天子的册封认可。这时的周天子已换成了周桓王的孙子周釐王。这时的周王室不仅早已完全失去对诸侯的控制力,而且已混到连自家财政收入都难以为继的地步。堂堂天子已落魄到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地步。曲沃武公趁机用抢掠来的珍宝器物贿赂周釐王,周釐王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君。至此经过长达67年的斗争以后被封于曲沃的姬成叔一系通过三代人的努力彻底打败原来的晋国君主夺得君位。
长达67年的窝里斗把晋国折腾得精疲力尽:贵族阶层忙于搞政治斗争,底层百姓被无休止的徭役弄得疲于奔命,因此导致晋国错失了率先称霸的时机。发生在晋国的这场被后世称为“曲沃代翼”的历史事件不仅对晋国造成了深刻影响,与此同时这一事件也对当时整个天下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小宗以武力手段取代大宗更进一步加速了周礼的解体进程,因此成为了礼乐崩坏的初始标志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