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里有很多关于脾胃的原文:脾胃为后天之本,得胃气者昌,失胃气者死。
这些经文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向人们强调脾胃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乃至体现在民间形成了一种朴素的认知,能吃能喝就是身体好。
固然,我们的饮食和脾胃直接相关,脾胃好,食欲才好,食物的消化吸收也快,进食也就相对更顺畅。
但能吃能喝就真的意味着身体强健、可以高枕无忧吗?显然不是。
虽然客观上,能吃能喝确实能作为一个健康的参考标准,以此来大致判断老年人的体质如何,以及一些久病大病的人,病情的进展怎么样,这确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我们同时也需要知道,还有很多健康稳问题,却并不怎么影响人的食欲,也就在吃喝上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异常。
也就是说,能吃能喝并不意味着身体绝对的健康。
认为能吃能和喝就没病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垂危的人、年老体弱的人,以此判断他们当前的状态。
因为在这个关卡上,影响饮食的“胃气”确实很关键,它和食欲是直接相关的。这也就是《黄帝内经》说的“得胃气则生,失胃气则死”的体现。
也就是说,即使病情比较重,但胃气还比较强盛,所以才有较好的食欲,康复的预后相对更好。
同样是一个老年人,如果他能吃能喝,他的消化能力肯定更强,也更有生命力。
这是因为吃饭本身也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体现,你见过万念俱灰的人,还能吃东西、还想吃东西吗?
所以,当一人的身体衰老了,尤其是出现某些健康问题甚至疾病了,即使暂时还没有明显的症状,可在他自己的心理上已经有了某种预感,。
即使有时候那只是一种直觉,甚至自己也说不出具体哪里不舒服哪里难受,但至少在精神上会表现得很沮丧,整个人也萎靡不振。
这个问题,在很多猝死或者重病弥留之际的人身上,会表现得很明显。
所以,正是因为那种直觉,才导致他们的胃口不好,完全没有食欲不想吃东西。这种不想吃不想喝、或者不能吃不能喝,其实就是潜意识里察觉到了自己生命的危机。
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或者原本有某些比较严重的健康问题的人,即使表面看上去似乎还没有太明显的变差,只要出现了不能吃不能喝,或者不想吃不想喝,我们就要更加引起注意。
那么,为什么说能吃能喝不能绝对等同于身体健康呢?
我们举个例子,某这个人血糖比较高,或者干脆就是已经确诊的糖尿病,他身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当然就是能吃能喝,甚至比以前吃得更多喝得更多。
可以说,这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能吃能喝”,反倒属于疾病的一种症状,越是能吃能喝,就可能意味着他们的血糖水平越高。
正常人起床后总能休息适应一段时间再进食,他们却做不到,这类人早上一起床就想着吃,甚至有一种迫不及待想要吃的冲动,你能说这也是胃气充盈的体现吗?
因此,这种“能吃能喝”的症状出现了,不但血糖高了,肾脏也会跟着受损。
如果这个时候你还以为“能吃能喝就没病”,那就肯定不会去检查,更别提治疗了。
于是,血糖进一步升高,肾脏的损伤也加重。
不知不觉中,可能那一天你就突然从能吃能喝变成食欲不振,不能吃不能喝了。
但到了这个时候,肾脏的损伤已经很严重,甚至到了功能衰竭的地步。
而从能吃能喝的是偶不能吃不能喝,也许只需要短短的几天时间。
其次,还有一些肿瘤的情况,肯能在发生转移到病重之前,对食欲似乎都没有什么影响。
即使是消化系统的肿瘤,比如肝和胃部肿瘤,最常见的也是要到中晚期才出现食欲下降。
如果是呼吸道肿瘤,只要没有转移,一般都很少影响到食物的消化,食欲基本和正常情况没有区别。
因此,如果全凭能吃能喝来衡量自己的身体是否健康,肯定是不合适的。
而应该结合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综合判断这种食欲是否确属脾胃强健的体现。